張煥, 沈曉靜, 仝甲釗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消化內科, 河南 開封475000)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與遺傳、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免疫系統紊亂、 過度勞累、 精神緊張等諸多因素有關, 在綜合因素影響下結腸黏膜及下層發生非特異性炎性改變。 由于患者疾病認知程度低、 自我護理能力差, 該疾病的治愈難度較大, 長期腹瀉、 腹痛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2]。 本研究觀察團隊輔導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預后的影響,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120 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按照是否行團隊輔導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實驗組患者行團隊輔導 (n =60): 男、 女分別為33 例、 27 例, 年齡33 ~74 歲, 平均年齡 (53.62 ± 1.42)歲, 病程3 ~14 個月, 平均病程 (8.12 ± 1.12) 個月; 對照組未行團隊輔導 (n =60): 男、 女分別為31 例、 29 例, 年齡31~78 歲, 平均年齡 (53.65 ± 1.39) 歲, 病程3 ~15 個月, 平均病程 (8.14 ± 1.36) 個月。 兩組的性別、 平均年齡以及平均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內科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診斷標準; ②患者無神志障礙, 并在告知本研究目的與方法后表示自愿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 ①合并認知障礙、 神志異常患者; ②合并腸梗阻、 腸穿孔等嚴重并發癥患者; ③中途失訪或臨床診療資料不全的患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向患者科普相關用藥方法, 為患者發放潰瘍性結腸炎宣傳手冊, 結合宣傳手冊向患者科普日常護理、 飲食調理等相關知識, 強調患者日常生活中應勞逸結合、 適當運動, 在少食多餐的同時適量進食易消化且富含蛋白質、 維生素的食物。 此外囑患者定期門診復診,結合患者復診時病情變化情況調整用藥。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團隊輔導: (A) 構建團隊協作小組: ①選取消化內科有3 年以上臨床經驗的醫護人員以及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組成團隊協作小組; ②醫護人員了解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既往病史、過敏史、 職業等個體資料, 為患者構建個人檔案, 結合患者各項專科檢驗報告, 分析患者營養狀況, 并通過談話的方式了解患者心理狀況以及日常生活習慣, 確認患者日常護理中存在的護理問題, 并通過登錄 “知網”、 “萬方” 等數據庫的方式探尋準確、 有效的護理解決措施以及團隊輔導方法。 (B) 組織并落實團隊輔導活動: 團隊輔導小組每月開展一次團隊輔導活動, 每次持續2 h, 在開展團隊活動的過程中患者家屬應參與其中。 第1、 第2 次活動: ①團隊成員各自做自我介紹, 并建立潰瘍性結腸炎干預團隊微信群或QQ 群, 以便團隊成員溝通、交流; ②為患者及患者家屬播放專家講座視頻, 從而使患者及其家屬初步了解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病因、 病機、 治療、 護理以及轉歸等相關內容。 第3、 第4 次活動: ①醫護人員結合患者日常作息、 飲食方案等相關情況, 分析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 ②向患者展示正確的飲食食譜, 并向患者及其家屬科普不良飲食習慣對胃腸道功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第5、 第6 次活動: ①鼓勵團隊輔導小組中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闡述近期胃腸道不適癥狀改善情況, 并結合既往生活習慣, 分析導致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以及居家用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②團隊輔導小組中醫護人員耐心聆聽患者及患者家屬對疾病診療、 預后存在的疑惑, 并結合科學知識進行解答; 對于腹痛、 腹瀉癥狀明顯改善且規律用藥的患者給予夸獎, 從而在團隊中樹立榜樣; 對于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 從患者的飲食、運動、 作息等角度, 分析影響患者病情控制的原因, 并借助榜樣的力量鼓勵患者。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前、 干預1 個月后、 干預3 個月后的疾病認知度評分、 自我護理能力以及生活質量。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評估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 調查問卷包括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知識、 治療知識及護理知識, 總分為100 分。參考ESCA 量表 (總分為172 分) 及簡明健康狀況量表 (SF-36, 總分為100 分) 判斷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質量, 得分越高, 提示自我護理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疾病認知度比較 干預1 個月、 3 個月后, 實驗組的疾病認知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疾病認知度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疾病認知度評分比較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1 個月后 干預3 個月后實驗組 60 63.2±1.2 83.2±2.3 80.3±2.1對照組 60 63.1±1.1 75.4±2.1 70.4±2.3 t 值 0.476 19.399 24.622 P 值 >0.05 <0.05 <0.05
2.2 兩組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干預1 個月、 3 個月后, 實驗組的ESCA 量表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ESCA 量表得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ESCA 量表得分比較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1 個月后 干預3 個月后實驗組 60 89.6±2.3 143.2±2.4 136.5±2.3對照組 60 89.5±2.2 110.3±2.3 108.3±2.2 t 值 0.243 76.664 68.631 P 值 >0.05 <0.05 <0.05
2.3 兩組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1 個月、 3 個月后, 實驗組的SF-36 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3。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長期治療過程中涉及到藥物治療、 飲食干預、 情緒調控以及不良生活習慣調整, 常規護理干預中,醫護人員通過患者定期門診復診評估其病情, 并結合患者病情調整給藥方案, 難以持續性監督患者居家生活中飲食、 運動、作息調整情況, 同時難以及時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3-4]。 團隊輔導模式基于 “以患者為中心” 的護理理念, 從患者的角度出發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 以促使患者了解不良生活習慣、 不良飲食習慣對疾病預后的影響, 糾正患者錯誤認知, 協助其正確認識疾病, 并調整不良生活習慣、 飲食習慣[5-6]。 團隊輔導干預實施過程中, 醫護人員通過定期開展活動以及建立微信群、QQ 群等形式, 與患者保持聯系, 從而有利于醫護人員了解患者的心理、 情緒變化[7]。 此外, 團隊輔導過程中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提供了彼此交流的機會, 并使患者親身接觸到規律用藥后病情控制良好的案例, 借助榜樣的力量強調規律用藥、 改變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對改善預后的意義[8-9]。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 個月、 3 個月后, 實驗組患者的疾病認知度評分、 自我護理能力 (ESCA 量表得分) 以及生活質量 (SF-36 得分)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疾病認知、 自我護理能力以及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表3 兩組患者的SF-36 得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的SF-36 得分比較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1 個月后 干預3 個月后實驗組 60 60.3±1.6 84.5±1.4 85.4±1.3對照組 60 60.2±1.5 73.4±1.3 72.3±1.2 t 值 0.353 45.004 57.355 P 值 >0.05 <0.05 <0.05
綜上所述, 團隊輔導可提升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疾病認知、 自護能力以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