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禮輝, 劉卓
(湖南省腦科醫院 急診科, 湖南 長沙410007)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腦組織缺血、 缺氧所致的腦部病變,可損傷患者腦組織、 神經, 引發機體認知、 運動、 語言、 咀嚼等功能障礙, 若未予以及時搶救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 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1]。 目前靜脈溶栓為臨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最為有效的方法, 但其效果與時間窗密切相關, 一旦錯過最佳搶救時機, 則預后效果不佳[2-3]。 近年來, 我國在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上依舊存在患者自發病到溶栓開始時間過長的問題。 基于此, 為縮短院內時間窗,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70 例, 旨在探討標準化急救護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7 月至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70 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經CT等相關檢查確診為急性腦卒中; 發病時間短于3 h。 排除標準:靜脈溶栓禁忌證者; 癲癇發作史者; 資料不全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35 例。 實驗組中男性患者20 例, 女性患者15 例; 年齡46 ~78 歲, 平均年齡(59.22 ± 13.14) 歲; 格拉斯哥昏迷評分 (GCS 評分) 7 ~13分, 平均 (10.15 ± 2.37) 分。 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2 例, 女性患者13 例; 年齡47 ~76 歲, 平均年齡 (59.41 ± 13.25) 歲;GCS 評分8 ~12 分, 平均 (10.22 ± 2.41) 分。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急救護理。 患者入院后予以急診分診, 行常規掛號、 就診、 評估, 并檢查患者意識、 脈搏、 血壓等, 行給氧、 對癥用藥治療, 予以常規檢查后, 轉回急診或相關科室, 安排住院及治療。 實驗組實施急性腦卒中標準化急救護理流程, 措施如下: ①予以所有急診室、 相關科室護理人員理論與臨床規范化培訓, 經考核通過后方可上崗。 患者入院后, 采用NIHSS 量表快速評估患者情況, 先分診后掛號, 將患者即刻送入搶救室進行搶救, 并馬上告知急診科做好相關準備, 此過程時間不可超過5 min。 ②由責任護士負責抬高患者床頭30°, 監測患者血壓、 心電、 血氧飽和度等, 確保其呼吸暢通, 并立即于肘正中靜脈開放外周靜脈通路, 采血后行血常規、 血型、 血生化、 凝血功能等檢查, 該過程時間不可超過15 min, 且CT 檢查時間不可超過30 min。 ③待患者確診并已排除早期大面積腦梗死、 顱內出血后, 行靜脈溶栓治療, 遵醫囑用藥, 該過程應在入院60 min 內完成。 ④溶栓時應每15 min 進行一次病情及用藥監測并做好記錄, 確保血壓維持在185/110 mm Hg 左右, 同時監測患者意識、 瞳孔改變情況, 每0.5 h 采用NIHSS 量表進行1 次評估, 及時處理并發癥。 ⑤護理人員做好交接, 持續監測患者病情, 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急救時間及搶救效果。 ①急救時間包括急診分診時間、 靜脈通道建立時間、 CT 或MRI 完成時間、開始靜脈溶栓時間; ②搶救效果包括呼吸道阻塞、 腦疝、 神經功能后遺癥等發生情況以及死亡、 溶栓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急救時間比較 實驗組的急診分診時間、 靜脈通道建立時間、 CT 或MRI 完成時間、 開始靜脈溶栓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急救時間比較

表1 兩組的急救時間比較
開始靜脈溶栓時間實驗組 35 2.26±0.47 9.45±0.46 25.24±5.27 42.13±10.15對照組 35 4.23±1.84 11.84±0.73 29.28±6.42 54.33±11.56 t 值 6.137 16.387 2.878 4.692 P 值 0.000 0.000 0.005 0.000組別 n 急診分診時間靜脈通道建立時間CT 或MRI完成時間
2.2 兩組的搶救效果比較 實驗組的呼吸道阻塞、 腦疝、 神經功能后遺癥發生率以及死亡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溶栓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搶救效果比較 [n (%)]
急性腦卒中具有起病急、 病情進展快、 致死率高等特點,臨床需早確診、 早治療方可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4]。 對于急性局灶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而言, 其梗死處腦組織分為3 個區域帶, 即中心壞死區、 缺血半暗帶區、 正常組織區, 其中處于半暗帶區的腦組織受損部分神經功能已喪失, 但該處神經細胞尚未完全壞死, 若予以患者及時溶栓治療可因血供恢復而使該部分腦組織避免因缺血而壞死, 從而使腦功能得以恢復。 相關研究[5]表明, 自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入院至溶栓開始時間每多1 分鐘可導致更多的神經元、 神經突觸、 髓神經纖維壞死, 進而加重患者病情, 降低患者預后效果。 因此, 如何縮短患者自入院至溶栓開始的時間窗是臨床搶救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成功與否的關鍵, 這就需要臨床不斷強化急救護理措施,經護理干預縮短搶救時間。
以往常規的急救護理無法責任到人, 致使搶救各環節無法順暢銜接, 難免會出現重復工作而嚴重浪費時間的情況[6-7]。標準化急救護理流程可對護理操作予以規范, 去除溶栓前不必要的護理干預措施, 并嚴格限制各環節時間, 責任到人, 分工明確, 進而避免重復或疏漏護理情況的發生[8]。 因護理人員均已清晰各自環節的工作內容, 并知曉如何有效應對可能發生的情況, 從而使搶救更具針對性, 進而可有效縮短搶救時間, 提高搶救成功率。 本研究中, 對照組實施常規急救護理, 實驗組實施標準化急性腦卒中急救護理流程, 結果顯示, 實驗組的急診分診時間、 靜脈通道建立時間、 CT 或MRI 完成時間、 開始靜脈溶栓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P <0.05); 實驗組的呼吸道阻塞、 腦疝、 神經功能后遺癥發生率以及死亡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溶栓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上述結果表明, 采用標準化急救護理流程后, 患者的搶救時間有效縮短, 更利于保護缺血處腦組織從而顯著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 減少后遺癥發生率, 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 標準化急救護理流程應用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效果明顯, 可縮短急救時間, 提高搶救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