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燕, 劉麗容, 董曉云
[汕尾市第二人民醫院(汕尾逸揮基金醫院) 急診科, 廣東 汕尾516600]
高熱驚厥是常見的兒科急癥, 由于患兒年齡尚小, 高熱驚厥出現的高熱、 意識障礙、 四肢抽搐、 陣發性痙攣等癥狀會損傷患兒的神經功能, 且該病容易反復發作, 每次持續幾分鐘至十幾分鐘, 如果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 不僅會誘發腦部損傷, 還會危及生命安全[1]。 小兒發生高熱驚厥前后多無異常表現, 應加強對誘發疾病的危險因素的控制, 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 防控疾病的發展。 本研究探討小兒高熱驚厥的相關影響因素及護理干預措施。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接診的高熱患兒96 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7 例, 女39 例; 年齡0.5~9 歲, 平均年齡 (4.23 ± 2.13) 歲; 細菌性痢疾25 例, 上呼吸道感染48 例, 支氣管炎19 例, 其他疾病4 例。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執行。
1.2 研究方法 (A) 影響因素分析: 對96 例患兒的一般資料、病史等可能影響高熱驚厥發生的信息進行詳細登記, 根據患兒是否發生高熱驚厥分為高熱驚厥組 (n =36) 和無高熱驚厥組(n =60), 使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探討小兒高熱驚厥的危險因素。 (B) 護理方法: 將發生高熱驚厥的36 例患兒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18 例。 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急救處理, 讓患兒保持平臥位, 頭偏向一側, 解開衣服領子,保持呼吸道通暢, 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嘔吐物, 避免發生窒息; 使用紗布包住壓舌板放在臼齒之間, 避免發生咬傷; 若狀態緊急, 可用手壓住人中穴和合谷穴, 避免發生驚厥; 給予患兒氧氣吸入, 改善腦部缺氧狀態, 避免發生腦水腫; 快速開放靜脈通路, 遵醫囑使用抗驚厥藥物, 同時進行持續降溫處理。 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護理。 研究組患兒針對高熱驚厥的危險因素進行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①保持患兒病房干凈整潔,調整溫度, 所有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 減少對患兒的影響,密切關注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如有問題及時通知醫生。②可使用冰袋為患兒進行物理降溫, 同時使用棉球蘸取乙醇擦拭患兒腋窩、 肘窩、 腹股溝、 四肢等位置; 如果高熱持續, 物理降溫無效可使用藥物降溫; 若患兒出現抽搐癥狀, 應立即針刺人中穴。 ③做好皮膚護理, 高熱狀態會讓患兒大量出汗, 應為患兒更換衣服, 保持床單干燥。 ④叮囑患兒家屬讓患兒大量飲水, 保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 食物狀態應以流食、半流食為主, 最好進行母乳喂養。 ⑤保持呼吸道通暢, 使用棉簽蘸取鹽水為患兒擦拭嘴唇, 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 如果患兒出現嗜睡的癥狀, 幫助患兒調整姿勢和位置, 可給予患兒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的退熱時間、 高熱驚厥發熱次數、驚厥復發率。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高熱驚厥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 年齡、體溫、 高熱驚厥史均與高熱驚厥的發生有關,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小兒高熱驚厥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表1 小兒高熱驚厥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高熱驚厥組(n=36)2.21±1.74 20 (55.56)39.85±0.45 18 (50.00)8 (22.22)無高熱驚厥組(n=60)5.23±1.53 32 (53.33)39.21±0.78 5 (8.33)10 (16.67)變量 t/χ2 P年齡 (歲) 8.8899 <0.05性別 (男) 0.0448 >0.05體溫 (℃) 5.0972 <0.05高熱驚厥史 21.4413 <0.05家族史 0.4558 >0.05
2.2 高熱驚厥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 年齡、 體溫和高熱驚厥史是誘發小兒高熱驚厥的獨立危險因素 (P <0.05)。 見表2。

表2 小兒高熱驚厥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2.3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經過有效的治療護理,研究組患兒的退熱時間、 高熱驚厥發熱次數、 驚厥復發率均顯著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表3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組別 n 退熱時間(min)高熱驚厥發熱次數 驚厥復發率研究組 18 25.45±4.13 4.12±1.03 2 (11.11)對照組 18 39.46±4.25 6.75±1.42 9 (50.00)t/χ2 10.0300 6.3607 6.4145 P<0.05 <0.05 <0.05
人體溫度由下丘腦進行調節控制, 下丘腦前部和后部包括散熱中樞和產熱中樞, 通過二者的調節, 才能保持人體體溫的恒定[2]。 但是, 年齡較小的兒童, 丘腦發育不成熟, 體溫調節機制也不完善, 更容易發生體溫升高的情況[3]。 另外, 小兒的神經系統也處于發育過程中, 神經髓鞘還沒有完全形成, 一旦發生持續性高熱, 大腦因受到刺激而興奮, 出現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 可導致患兒出現抽搐癥狀。 研究[4]顯示, 小兒發生高熱后容易出現驚厥, 如果不及時采取合適的治療措施, 會損傷腦組織, 誘發驚厥或精神發育延遲。
在治療小兒高熱驚厥時, 藥物和控制體溫是重要的方式,但是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 發生高熱驚厥后可先采用有效的物理降溫方式, 保障小兒呼吸通暢, 從而改善腦組織的供氧能力, 滿足身體代謝功能的需求, 將高熱帶來的神經系統損傷降至最低[5]。 因此, 對于高熱驚厥患兒的治療應在短時間內控制體溫, 降低驚厥發生頻率, 這也是開展護理的主要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年齡、 體溫、 高熱驚厥史與高熱驚厥的發生有關, 患兒年齡越小、 體溫越高, 存在高熱驚厥史, 則越容易出現高熱驚厥, 驚厥程度也越嚴重。
在臨床護理中也應注意上述危險因素。 高熱驚厥的發病與年齡密切相關, 研究[6]指出, 小兒高熱驚厥首次發作年齡在6 個月~5 歲多見。 據Offringa 等[7]對7 000 例患兒首次發作年齡的研究統計, <5 歲者占95%, 6 個月~3 歲者占75%, 高峰年齡9 ~18 個月, 新生兒幾乎未有高熱驚厥的發生, <6 個月者也僅占4%。 雖然目前高熱驚厥與年齡相關的機制尚未闡明, 但可以肯定與腦的解剖生理以及生化各方面不成熟有關。
Offringa 等[7]對大樣本高熱驚厥患兒進行跟蹤隨訪, 發現首次發作年齡≤18 個月, 首次發作時體溫<40 ℃, 既往高熱驚厥次數≥2 次, 距前次高熱驚厥不到6 個月復發是小兒發生高熱驚厥和復發的危險因素。 遺傳是驚厥的一種傾向, 高熱是驚厥的條件, 感染是致高熱的原因, 腦發育異常是驚厥的病理基礎, 這些因素均在特定年齡段表現出來。 高熱會加重腦組織的氧氣消耗, 造成神經細胞過度興奮, 因此要密切留意患兒情況,做好緊急搶救的準備。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的退熱時間、高熱驚厥發熱次數、 驚厥復發率均顯著少于對照組 (P <0.05)。
綜上所述, 年齡、 體溫和高熱驚厥史是影響小兒高熱驚厥的獨立危險因素, 明確危險因素并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可以幫助患兒盡早退熱, 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