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菲
(周口市傳染病醫院 感染科, 河南 周口466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療, 可能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 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1-2]。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根治方法, 患者需長期服藥以緩解病情。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 由于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 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較差, 存在自行減藥、 停藥等行為, 導致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3]。 因此, 在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意義重大[4]。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142 例, 旨在探討認知行為護理對慢性乙肝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9 月至2019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142 例慢性乙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乙肝診斷標準[5]; 認知、 溝通能力正常; 無肝硬化或肝癌等并發癥; 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有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患其他類型肝炎者; 嚴重心、 肺等臟器損傷者。 隨機將入選患者分為兩組各71 例。 觀察組中男36 例, 女35 例; 年齡20 ~63 歲, 平均 (38.62 ± 5.31) 歲。 對照組中男35 例, 女36 例;年齡21 ~64 歲, 平均 (38.34 ± 6.48) 歲。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包括: 發放健康宣傳手冊, 詳細講解慢性乙肝相關知識, 進行心理疏導, 叮囑患者定時定量用藥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A) 認知干預。 根據患者認知評估結果為其制訂針對性的認知干預計劃。 ①全面健康教育: 采取一對一溝通方式, 讓患者了解慢性乙肝的發病原因、 注意事項等, 將現階段治療目標和積極配合護理的好處詳細告知患者, 充分提高其信心; 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健康知識教育, 提高家屬對慢性乙肝的認知度, 使家屬可以充分給予患者情感關懷并積極配合相關護理治療。 ②定期開展宣教講座: 發放自制慢性乙肝宣傳資料, 包含該病基礎知識、 生活護理、 康復鍛煉等模塊, 同時活躍宣教氛圍, 收集每個患者的問題并通過情景再現與患者互動解答, 每次宣教由護理人員進行會議記錄, 并在會后歸納整理成宣傳單發給患者, 加深患者的理解和記憶。 (B) 行為干預。①飲食結構: 為患者制定針對性合理飲食方案, 少食多餐, 配合高蛋白、 高維生素等, 均衡飲食, 并叮囑患者戒煙戒酒。 ②運動和休息: 急性加重期患者以臥床休息為主, 避免不必要的活動, 保證充分的睡眠。 ③用藥干預: 住院期間, 通過列舉反面教材指導并叮囑患者定時定量服藥, 告知患者擅自停藥或減藥產生的危害。 出院后, 給每一位患者發放愛心聯系卡, 方便專職人員每周進行一次電話回訪, 了解患者情緒、 生活動態并及時給出指導建議, 幫助患者緩解壓力和情緒。 每季度定期開設一次出院患者交流講座, 為患者提供交流、 學習和咨詢的平臺。 ④心理調節: 一方面, 可通過營造住院期間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來調節患者心理, 如擺放綠植等; 另一方面, 護理人員要及時引導患者通過言語宣泄、 深呼吸法等進行心理疏導, 幫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態。
1.3 評價指標 ①護理前及護理1 個月后, 采用自我管理量表(PIH)[6]評估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包括自我監測、 疾病知識掌握和核心管理能力3 個維度, 總分88 分, 分值越高代表自我管理能力越差。 ②護理前及護理1 個月后, 采用生存質量測定簡表 (QOL-BREF)[7]評估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包括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社會領域及環境領域4 個維度, 分值為100 分, 分值越高代表生存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 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自我管理能力 護理前, 兩組的PIH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1 個月后, 兩組的PIH 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 且觀察組的PIH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PIH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PIH 評分比較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71 66.55±2.11 25.68±4.32 71.629 0.000對照組 71 66.23±2.12 36.31±3.55 60.972 0.000 t 0.902 16.019 P 0.369 0.000
2.2 生存質量 護理前, 兩組的QOL-BREF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1 個月后, 兩組的QOL-BREF 評分均較護理前提高, 且觀察組的QOL-BREF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存質量QOL-BREF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存質量QOL-BREF 評分比較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71 71.65±4.36 90.36±5.48 22.513 0.000對照組 71 71.71±4.34 83.22±5.41 13.984 0.000 t 0.082 7.813 P 0.935 0.000
慢性乙肝是一種治療難度較大的慢性傳染性疾病, 相關研究[8-9]指出, 提高患者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是防治慢性乙肝的有效手段。 然而, 目前常規的護理模式已不能滿足慢性乙肝患者及其家屬的相關需求, 認知行為護理可通過干預患者認知和行為兩大方面, 快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質量, 有助于慢性乙肝患者的康復[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1個月后,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的自我管理能力PIH 評分較低, 生存質量QOL-BREF 評分較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表明慢性乙肝患者應用認知行為護理可有效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質量。 分析原因在于: 采用認知行為護理后,患者對自身病情、 治療方法及治療目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過合理干預患者休息運動時間、 飲食結構, 營造溫馨病房環境, 可充分保證患者的睡眠時間以及營養攝入均衡, 調節患者的焦慮情緒。 同時, 一對一的溝通交流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有利于護理人員充分把握患者情緒動態并及時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使患者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配合治療。 另外, 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包含了對患者家屬的健康知識教育, 可實現家屬和護理人員統一戰線, 家屬的情感關懷和勸解可有效放松患者情緒, 降低其焦慮、 抗拒治療等不良情緒, 在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的同時, 也可最大限度地提升療效。
綜上所述, 認知行為護理可有效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質量, 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