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均 陳文 黃露


摘要:為明確鉤藤在整個生育期的病蟲害種類,并對主要病害提出綜合防控措施,在劍河鉤藤主栽區及育苗場進行實地踏查、普查,并采集標樣、分離病原、拍照記錄,詳細描述病蟲害表現癥狀,通過田間試驗確定防控技術措施。調查結果表明,常見的侵染性病害有8種,生理性病害有3種,害蟲種類有7種。其中以鉤藤苗期病害為主,包括猝倒病、根腐病、灰霉病、立枯病等。害蟲主要有蚜蟲、潛葉蛾、淡灰瘤象、豆藍麗金龜子、刺蛾、毒蛾、蝗蟲等。并對主要病害提出綜合防控技術措施,其研究結果可為鉤藤產業化發展中病蟲害識別及防控提供依據。
關鍵詞:貴州劍河;鉤藤;病蟲害;猝倒病;綜合防控技術
鉤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Jacks],屬茜草科植物,別稱釣藤、倒掛刺,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有清熱平肝、息風定驚等功效,主治頭痛眩暈、感冒夾驚、降壓等病癥[1]。主要分布于貴州、陜西、安微、浙江、江西等地。劍河鉤藤為貴州省劍河縣一種道地中藥材,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當前,眾多學者針對鉤藤開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及檢測方法[2-5]、醫藥價值[6-11]、種類差異及資源調查[12-14]。隨著發芽試驗[15]、育苗及栽培技術[16-18]的研究,助推鉤藤人工繁育并推廣種植,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鉤藤病蟲害也隨之產生。特別是在簡易大棚育苗期間的猝倒病、根腐病、灰霉病及小苗移栽大田中的立枯病發生嚴重,對鉤藤的幼苗培育生產造成巨大影響,且未見鉤藤病蟲害綜合防控的報道。針對鉤藤病蟲害的種類筆者于2013年至2016年進行了系統調查,結果與楊琳等的報道[19]略有差異。為此,本研究在筆者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病蟲害種類的描述與總結,并對主要病害種類提出相應的綜合防控技術,旨為鉤藤的病蟲害識別和防控作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寄主植物為鉤藤[U.rhynchophylla (Miq.) Jacks],主要調查真菌性病害、病毒病、蟲害。
1.2 調查時間
本試驗調查時間為2013—2016年。
1.3 調查地點
調查地點為貴州省劍河縣主要種植基地及育苗場所,主要包括柳川鎮、南高村、南腳村、劍河縣科技局鉤藤科技園等。
1.4 調查方法
主要是踏查與普查相結合。
1.4.1 病害調查及鑒定 在種植區對鉤藤病害進行田間調查,記錄并拍照。采集病害標本,在室內進行病害分離、培養、純化。通過病原形態特征和分子鑒定技術進行綜合鑒定,以確定病原分類地位,鑒定到屬或種。
1.4.2 蟲害調查及鑒定 準確描述害蟲危害特征,在田間對蟲體進行拍照。并采回部分難鑒定的害蟲至實驗室進行人工飼養,待變成成蟲后,根據典型特征并參考相關鑒定資料進行鑒定,鑒定到屬或種。
2 結果與分析
2.1 主要病蟲害名錄
通過系統性調查,目前記錄常見的侵染性病害有8種,生理性病害有3種(表1)。以鉤藤苗期病害為主,包括猝倒病、根腐病、灰霉病、立枯病。病毒病為潛在風險性病害。褐斑病、枯枝病、葉斑病偶有發生,影響較小。害蟲種類有7種,其中蚜蟲、潛葉蛾為主要害蟲種類,淡灰瘤象、豆藍麗金龜子、刺蛾、毒蛾、蝗蟲為偶有發生種類(表2)。
2.2 主要病害種類癥狀詳細描述
2.2.1 鉤藤猝倒病 病原及癥狀:對分離物進行形態特征和致病性回接,其病原為絲核菌屬(Rhizoctonia sp.)某種致病菌引起。在整個育苗期均會發生,1~3葉期發病時會倒伏成片。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葉片,初為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紅褐色病斑,水浸狀(圖1-a)。苗床濕度大時,受害幼苗區域的基質和植株體上可見淡褐色蛛絲網狀菌絲。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土壤、基質或寄主病殘體上越冬,兼性寄生性強,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在排濕不良的簡易大棚中進行漂盤育苗,基質過濕且遇低溫高濕極易發生。
2.2.2 鉤藤立枯病 病原及癥狀:經分析離鑒定為立枯絲核菌(R.solani),小苗移栽至煉苗田中的初期和中期易發生。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或地下根部,病部逐漸凹陷、溢縮,有的漸變為黑褐色(圖1-b)。輕病株僅見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當病斑擴大繞莖1周時植株干枯死亡而不倒伏,俗稱立枯病。田間帶菌高且長期積水、土壤濕度大、連作、密種等條件均易發生。
2.2.3 鉤藤根腐病 病原及癥狀:主要由鐮刀菌(Fusarium sp.)致病引起。在鉤藤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地上部出現萎蔫至枯死,地下根部出現腐爛、發黑(圖1-c)。土壤或基質過濕,根部長期浸泡或線蟲導致傷口,病原隨之侵染加重腐爛。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連作及棚內滴水漏水、植株根部受傷的田塊及多雨季節發病嚴重。
2.2.4 鉤藤灰霉病 病原及癥狀:由灰葡萄孢菌(B. cinerea)侵染所致的一種氣傳性真菌病害。主要發生在鉤藤葉片積水部位。葉面上有灰色霉層,呈水腐狀,葉片發病從葉尖開始,有時在新心積水處,沿葉脈成“V”形向內擴展,灰褐色,邊緣有深淺相間的紋狀線,病鍵交界分明(圖1-d)。在露地、保護地均易發生。此病害為低溫高濕型病害,鉤藤在大棚育苗過程中最容易發生,主要在秋末冬初,大棚緊閉,濕度為90%以上或幼苗表面有水膜時易發病。
2.2.5 鉤藤病毒病 病原及癥狀:不同類型的病毒感染后,癥狀有所區別。主要癥狀表現為葉片畸形、細長、卷曲、皺縮、黃化、透明等(圖1-e)。同時與蚜蟲危害狀有區別,蚜蟲危害后的葉片不會變成細長,但會向葉片反面卷曲,翻開卷曲會發現有許多蚜蟲活體或蚜蟲脫皮在其中。鉤藤病毒病是一種系統性病害,可以通過種子、昆蟲媒介、機械操作、植株摩擦等方式傳播。
3 主要病害防控技術
3.1 鉤藤猝倒病和立枯病
3.1.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有(1)嚴格選用無病菌新土配營養土育苗。(2)田塊四周應開溝排水,田塊較大的應在中間多開深溝,保證田間積水能順利排出。避免田塊中央積水而加重病害發生。(3)大棚育苗應加強通風排濕。
3.1.2 藥劑防治 生物防治:出苗后可用木霉生防菌300倍液、20%井岡霉素水溶性粉劑1 000~2 000 倍液噴霧或噴淋根莖部,2~3次,間隔10~15 d。化學防治:在大棚或苗床,以30%苯甲·丙環唑水乳劑2 000~3 000倍液、40%噻呋酰胺懸浮劑2 000~3 000 倍液、15%霉靈水劑800~1 500倍液、1%申嗪霉素懸浮劑1 500倍液,噴霧或噴淋根莖部2~3次,每次間隔7~10 d。
3.2 鉤藤根腐病
3.2.1 農業防治 農業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嚴格選用無病菌新土配營養土育苗。(2)加強土壤消毒,避免在發病區育苗,采用1%申嗪霉素懸浮劑800~1 000 倍液對苗床土壤進行處理。(3)田塊四周應開深溝排水,田塊較大的應在中間多開深溝,使排水通暢。(4)育苗盤抬出,加強煉苗。
3.2.2 化學或生物防治 化學防治主要可采取移栽前浸根和移栽后發病初期灌根(噴淋)藥液進行防治。以1%申嗪霉素懸浮劑800倍液或45%咪鮮胺微乳劑1 500倍液浸根10 min后再移栽,移栽后以申嗪霉素800~1 500倍液、45%咪鮮胺微乳劑 1 500 倍液澆潑廂面或灌根(噴淋)2~3次,間隔 10~15 d。
3.3 鉤藤灰霉病
3.3.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大棚育苗應加強通風,降低空氣濕度,減少葉片積水。(2)苗床育苗應注意播種密度,合理間苗,加強田間通風。(3)多施磷鉀肥,少施氮肥,培育壯苗。
3.3.2 藥劑防治 (1)生物防治:發病時選用枯草芽孢桿菌300~500倍液、綠色木霉生防菌300~1 000 倍液噴霧。(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選用40%嘧霉胺懸浮劑1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1 000倍液、50%氟啶胺水分散粒劑1 500~2 000倍液噴霧。大棚內可用10%腐霉·百菌清煙劑、15%異菌·百菌清煙劑等與百菌清復配的煙劑放煙消毒或防控。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系統性調查,鉤藤的病蟲害種類較多,有11種病害、7種蟲害。病害主要集中在苗期和大田移栽哺育期發生。特別是在簡易塑料大棚內的漂盤育時,苗猝倒病發生嚴重。多種病原菌均能引起不同作物的猝倒病,據相關研究報道[20],腐霉屬(Pythium sp.)、疫霉屬(Phytophthora sp.)、絲核菌屬(Rhizoctonia sp.)、鏈格孢菌(Alternaria sp.)、鐮刀菌屬(Fusarium sp.)等不同種類真菌均可引起猝倒病。然而,針對不同病原菌其防控藥劑略有區別,應對癥下藥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通過筆者對劍河鉤藤猝倒病致病原進行分離,初步鑒定為絲核菌屬(Rhizoctonia sp.)真菌,其結果與楊琳等的研究結果[19]不同,在防控上可結合病原參考本研究措施進行。
參考文獻:
[1]朱意麟,易 蔚,黃克南. 新編中草藥彩色圖譜[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劉 佳,富志軍. 鉤藤的研究概況[J]. 海峽藥學,2006,18(5):90-93.
[3]辛文波,侴桂新,王崢濤. 鉤藤生物堿類成分研究[J]. 中草藥,2009,40(2):204-207.
[4]鄭嘉寧,王定勇. 大葉鉤藤生物堿類化學成分研究[J]. 中醫藥導報,2009,15(1):80-81,86.
[5]王英鋒,魏璐雪.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鉤藤中鉤藤堿、異鉤藤堿含量[J]. 藥物分析雜志,1999(1):56-57.
[6]宋純清,樊 懿,黃偉暉,等. 鉤藤中不同成分降壓作用的差異[J]. 中草藥,2000,31(10):762-764.
[7]劉建斌,任江華. 鉤藤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心肌重構及原癌基因C-fos表達的影響[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5):40-43.
[8]鉤藤多動合劑的藥效作用及用代謝物組學方法研究其生化機制[J]. 中草藥,2005,36(3):398-402.
[9]馬 博,孫桂波,孫曉波. 鉤藤降壓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國醫藥導報,2011,8(7):12-14.
[10]王宏獻. 天麻鉤藤飲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2):338-340.
[11]黃 華,丁伯平. 鉤藤生物堿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現代藥物與臨床,2013,28(5):806-810.
[12]唐勇琛. 貴州產鉤藤的品種鑒定及質量研究[D]. 貴陽:貴陽中醫學院,2008.
[13]朱意麟,袁正偉,周 媛,等. 壯藥大葉鉤藤與其易淆品白鉤藤的葉形態-脈序圖譜的鑒別特征[J]. 中藥材,2011,34(12):1872-1876.
[14]李金玲,趙 致,龍安林,等. 貴州野生鉤藤生長環境調查研究[J].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3,32(4):58-60.
[15]Liu T,Liu Z Y,He D X,et al. Studyon germination rate of 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 Jack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9(4):96-98,117.
[16]楊俊軾. 鉤藤的種子育苗技術[J].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26(1):66-67.
[17]羅 鳴,宋智琴,楊平飛,等. 鉤藤3種不同育苗方式對比試驗[J]. 農技服務,2016,33(11):104-105.
[18]劉玉德,王桃銀,李世玉,等. 鉤藤的規范化栽培研究[J]. 中國現代中藥,2012,14(7):31-34.
[19]楊 琳,莫章刑,文升祥,等. 貴州道地藥材鉤藤育苗期病蟲害種類調查[J]. 安徽農業科學,2017,45(5):156-157,166.
[20]霍憲起. 湖北省濕地松猝倒病病原菌及其生防細菌的初步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楊 洋,楊懿德,賀小蓉,等. 煙草—玉米輪作對煙草病毒病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2):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