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楊懿德 賀小蓉



摘要:以宜賓煙區為對象,以其主要的煙草與玉米輪作種植模式為切入點,分析種植模式對病毒及煙株發病的影響。結果表明,連續植煙的田塊尤其是連續植煙8年的田塊,病毒病發生較重。通過煙田土壤病毒檢測,明確連續植煙能夠增加土壤中病毒的積累量;土壤中煙根殘體是病毒重要的侵染源之一。煙草—玉米輪作種植模式能夠明顯減弱病毒病發生。表明同一生長環境中,在周邊毒源植物、傳播介體和管理模式差異不大的條件下,煙草的種植模式對病毒病的發病程度有較為明顯的影響。
關鍵詞:煙草;玉米;連作;輪作;病毒病
煙草在生長過程中易受各類病原侵染,尤其是各種植物病毒。據報道,目前世界上能夠侵染煙草的病毒有40多種,我國有20余種[1-2]。近年來,由于氣候、耕作制度、種植品種變化及煙葉產區調整,個別地區煙草病毒病的發生呈上升趨勢,病害發生時間提前,對煙葉產量和質量造成較大威脅。
病毒的傳播方式是病毒病流行的特征,是重要決定因素。煙株在田間發生病毒病的主要原因包括苗期帶毒、昆蟲傳毒、土壤帶毒傳毒等。在規范的育苗條件下,漂浮育苗期不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3-4]。而海拔較高的植煙區,移栽前期氣候冷涼,蚜蟲數量及遷飛少,蚜蟲傳毒也非主要傳播途徑。因此,土壤傳毒則成為部分煙區煙草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據報道,一些土壤顆粒有吸附病毒粒子的能力,并且增強病毒粒子在土壤中的穩定性[5]。這些病毒粒子極易通過根系的傷口侵入煙株,田間移苗時,土壤中的各種昆蟲會使根系產生許多微傷口,土壤病殘體中的病毒便會趁機侵入煙苗根部。
因此,在同一生長條件,苗期帶毒、昆蟲傳毒和煙田管理影響差異不大的情況下,推測相鄰田塊病毒病發病存在的差異與土壤中病毒的積累水平有關。輪作、間作套種等種植模式可直接影響土壤結構、營養、微生物豐度及生態環境,同時影響病原物在土壤中的積累量[6]。宜賓煙草種植有比較久遠的歷史,本研究以宜賓煙區為對象,以玉米和煙草輪作為主要的種植模式,對比煙草連作,分析對病毒病發生的影響,進而為當地病毒病綜合控制提供參考依據。
1 試驗方法
1.1 煙草病毒病發病調查
調查地點:宜賓市興文縣、筠連縣、珙縣、屏山縣各煙區。
調查時間:2019年4—6月,對宜賓煙草病毒病進行調查。
調查方法:5點取樣法,每點固定30株,共150株,統計發病率及病情指數。
煙草病毒病分級依照行業標準YC/T 39—1996中病毒病分級標準調查:0級:全株無病;1級:心葉脈明或輕微花葉,或上部1/3葉片花葉但不變形,植株無明顯矮化;2級:1/3至1/2葉片花葉,或少數葉片變形,或主脈變黑,植株矮化為正常株高的2/3以上;3級:1/2至2/3葉片花葉,或變形或主側脈壞死,或植株矮化為正常株高的1/2至2/3;4級:全株葉片花葉,嚴重變形或壞死,病株矮化為正常株高的1/3至1/2。
發病率=發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發病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級別代表值)×100;
相對防效=(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1.2 土壤取樣
2019年的4—6月,于宜賓市興文縣、筠連縣、珙縣、屏山縣各煙區,在不同種植模式下的煙田取樣。分別取3株煙草根系周圍的土壤,混合為1個土樣,取樣信息見表1。
1.3 病毒鑒定
1.3.1 植株總RNA提取 2019年6—10月,在四川農業大學病理實驗室將采集到的病株材料適量研磨至粉末,分別迅速加入400 μL RNA緩沖液(20 mmol/L Tris·HCl(pH值8.0),1% SDS,200 mmol/L NaCl,5 mmol/L EDTA)和400 μL混合液(水飽和酚 ∶ 三氯甲烷 ∶ 異戊醇=25 ∶ 24 ∶ 1)充分混勻。4 ℃、12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至另一離心管中。加入2倍體積的4 mol/L LiCl,混勻,-20 ℃沉淀20 min以上。4 ℃、12 000 r/min離心10 min,棄上清。1 mL 70%乙醇洗滌沉淀,離心 3 min,室溫放置10 min使乙醇完全揮發。所得沉淀溶解于30 μL的無菌ddH2O中,吸取2 μL電泳檢測,剩余RNA保存于-70 ℃備用。
1.3.2 土壤病毒RNA提取 取土壤于50 mL離心管中,加入0.02 mol/L PBS(浸沒土壤即可),150 r/min 室溫振蕩混勻4~6 h;再于 4 000 r/min 離心10 min,將上清液轉移至RNase-free和 DNase-free 管中;加入PEG-6000且使其濃度達到20%,室溫放置35~45 min;取上步所得溶液 600 μL 到2 mL RNase-free和DNase-free管中并加入2倍體積的4 mol/L LiCl,-20 ℃以下沉淀2 h以上;12 000 r/min離心15 min,棄上清液,向管中加入1 mL 70%乙醇溶液,12 000 r/min離心5 min,棄上清液,12 000 r/min離心1 min,室溫干燥(盡量去除干凈乙醇,防止影響下游反應)。
1.3.3 RT-PCR擴增 反轉錄:在0.2 mL離心管中加入RNA模板8 μL、下游引物2 μL,混勻后,72 ℃ 水浴變性5 min,迅速置于冰上5 min,再依次加入RNase Inhibitor 0.5 μL、dNTP(2.5 mmol/L)2 μL、5×first buffer 5 μL、M-MLV反向轉錄酶 0.5 μL;總體積20 μL,42 ℃水浴,60 min 后取出置于-20 ℃備用。
PCR反應體系為:ddH2O 13.3 μL;10×ex Taq Buffer 2.5 μL;正向引物1 μL;反向引物1 μL;dNTP(2.5 mmol/L)2 μL;第一鏈cDNA合成產物5 μL;ex Taq酶0.1 μL;總體積為25 μL,混勻后稍離心。所用引物序列見表2。
PCR反應條件:94 ℃ 3 min;94 ℃ 15 s,56 ℃ 30 s,72 ℃ 3 min,循環34次;72 ℃ 10 min。
2 結果與分析
2.1 煙草連作、煙草與玉米輪作種植模式下煙草病毒病的發病調查
對宜賓各煙區的病毒病進行調查,興文縣各村的病情指數在4~20,珙縣各村的病情指數在2~11,筠連縣各村的病情指數在3~5,屏山縣各村的病情指數大多在5~19(圖1)。興文縣病毒病發病相對較高,筠連縣發病較輕,各村的病情指數存在差異,亦存在局部發病較重的田塊,這些田塊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上的長期植煙區。
進一步對這些植煙區進行調查,種植模式是主
要的差異。興文縣仙峰苗族鄉同一種植點的煙田調查顯示,連續植煙8年的田塊部分煙株因病毒病過于嚴重已經拔除,后續補苗發病率近100%,病情指數達53.50;連續植煙2年的田塊病情指數在22以上,發病情況較嚴重;鄰近玉米和煙草輪作田塊病情指數較低,病情指數約為12。大雪村一煙田近3年連續植煙,病情指數達30.50,鄰近玉米和煙草輪作1年的田塊,病情指數為15.50。杜家垇村近3年連續植煙的一田塊發病率極高,病情指數達到42;鄰近玉米和煙草輪作1年的田塊,病情指數為13,具體數據見表3、圖2。說明在同一生長環境下,排除周邊毒源植物、傳播介體和管理模式的影響,煙草連作與玉米輪作的不同種植模式對煙草發病程度具有較大影響,連續植煙病毒病的發生程度有明顯加重現象。
2.2 煙草連作、煙草與玉米輪作種植模式下土壤攜帶病毒檢測及活力分析
前期對宜賓煙草發病煙株病毒種類進行的檢測表明TMV的檢出率最高,幾乎達到100%,其次為CMV、TVBMV、PVY。鑒于TMV抗逆性極強,后續土壤分析則針對TMV進行。
取田間煙草連作、煙草與玉米輪作種植模式下不同發病程度的煙株根際土壤,對TMV進行半定量PCR檢測,結果如圖3所示。除了土壤樣品1、2發病重,其病毒檢測水平不高之外,其他發病重的煙株根際周圍土壤的TMV病毒含量比發病輕的TMV病毒含量多,說明煙株的發病程度和土壤中TMV病毒的豐度有關,進而表明土壤中TMV的積累水平受煙草連作及輪作的影響。
為了驗證這些土壤中存在的病毒粒子是否具有活性,將前作為玉米的煙田、煙草連作2年、8年的土壤浸泡緩沖液,接種于心葉煙,通過形成的枯斑數量判斷TMV是否具有活性。接種后4 d,前茬為玉米的煙田和連作2年的煙田土樣,心葉煙上形成了幾個枯斑;連作8年的土樣形成的枯斑數量較多,達10個以上(圖4)。由此可見,土壤中的病毒粒子在長期連作下,積累數量增多,且TMV具有活力。
2.3 田間殘留煙根病毒種類和活力檢測
煙草病毒的初侵染源除了土壤,還有土壤中的病殘體。2019年4月在興文縣群魚村調查前茬為煙草的田塊,在煙苗移栽前,取土壤中殘留的煙根進行病毒種類檢測和活性分析。根據前期病毒種類的檢測,對TVBMV、TMV、CMV、PVY進行檢測,結果表明15個煙根中均含有煙草脈帶花葉病毒TVBMV,10個具有TMV,8個含CMV,未檢測到PVY(圖5)。將檢測有病毒的煙根殘體1、4、5、6研磨成汁液,接種于心葉煙幼苗,接種后第5天在接種葉出現明顯的枯斑(圖6)。在云煙上接種,第20天出現明顯的花葉和畸形(圖7),表明煙田土壤中殘留煙根攜帶的病毒也可作為第2年煙草病毒的侵染源。
3 討論
我國煙葉產區跨度大,氣候、耕作制度和農業生態條件均有較大差異,煙草病毒種類復雜,各煙區間病毒的種群動態和分布差異明顯。
2018—2019年對宜賓煙區煙草病毒病進行了全面調查,煙草—玉米輪作是宜賓煙區的主要種植模式,在該種植模式下煙草病毒病發病總體不高,對煙葉產量沒有明顯影響。然而亦存在煙草連作多年的田塊,尤其是5年以上的連作田塊病毒病發病較重。有報道表明,連作煙田土壤中病毒含量明顯比水旱輪作田塊中高,說明輪作對減輕煙草病毒病有顯著效果,這也可能是因為輪作對病地土壤中的病毒有降解作用[7-8]。輪作對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發病地土壤中的病毒有降解作用[9]。
本研究通過半定量RT-PCR,也表明煙草連作多年田塊的土壤中的病毒量比煙草—玉米輪作田塊土壤高。連年種植煙草給病毒提供了可以增殖的時間和空間,由于TMV抗逆性較強,加上植煙年限持續升高,煙田土壤中TMV不斷積累,成為當地煙草病毒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0-11]。
此外,對前茬為煙草的煙田殘留根系進行檢測,其病毒檢出率較高,且具有活性。有報道指出,如果土壤中的煙根、莖稈等病殘體碎屑清理不及時或不清理,散布在土壤中的煙草病毒極易通過根損傷、根部的線蟲以及地下害蟲危害等途徑將病毒傳入煙草。因此,這些殘留的煙根以及散落在土壤中的病毒,是煙草移栽后的重要初始病毒侵染源。隨著煙株根系伸長時穿過砂粒受傷,病毒可接觸到傷口侵染;或隨著根毛相互扭結,病毒隨分泌物進入健康根也可能造成傳染。
由于煙草病毒病不僅具有機械傳播性、蟲傳性,還有土傳性,能夠切斷傳播途徑的措施都將是行之有效的控病措施。國內利用麥煙套作、煙和油菜套種的時間差來防治煙草病毒病具有良好效果。本研究通過煙草和玉米輪作種植模式下的病害調查,表明這種種植模式對煙草病毒病也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為其他地區的煙草種植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陳瑞泰,朱賢朝,王智發,等. 全國16個主產煙省(區)煙草侵染性病害調研報告[J]. 中國煙草科學,1997,14(1):1-7.
[2]劉珊珊,原雪峰. 我國部分煙區煙草病毒病的病原分析[C].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7.
[3]劉 勇,江紅甲,布云紅,等. 煙草漂浮苗花葉病毒病重要初侵染源的探討[J]. 浙江農業科學,2008(4):483-492.
[4]尹躍艷,端永明,徐興陽,等. 昆明煙區育苗點煙草花葉病毒初侵染源的檢測與分析[J]. 西南農業學報,2012,25(1):166-168.
[5]周雪平,濮祖芹,方中達. 黃瓜花葉病毒(CMV)土壤非介體傳播研究[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4,17(2):39-42.
[6]王欣英. 前茬作物玉米和甘薯對煙草的輪作效應及其機理的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6.
[7]馬學萍,卯 霞,劉開全,等. 不同質地煙田土壤對煙草花葉病毒的吸附差異[J]. 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9(6):38-40.
[8]王秋英,趙炳梓,張佳寶,等. 土壤對病毒的吸附行為及其在環境凈化中的作用[J]. 土壤學報,2007,44(5):808-816.
[9]蔡美艷,陳海波,葉建人. 土壤處理對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病的控制效果[J]. 基層農技推廣,2016(7):19-21.
[10]劉 敏,楊金廣,謝揚軍. 我國植煙土壤中TMV的污染與檢測分析[J]. 作物研究,2013(增刊1):32-35.
[11]劉世超. 土壤中TMVLAMP檢測技術的建立及土壤傳播TMV的效率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6.劉忠玲,李小艷,王自力,等. 基于組合賦權的甘薯品種抗病性模糊綜合評價[J]. 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