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雅



韶山市,隸屬于湖南省,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湘中丘陵區。韶山地處于處于湘潭市市區以西,北、東與寧鄉縣麻山鄉、朱石橋鄉、三仙坳鄉毗連,東南與湘潭縣良湖鄉、楠竹山鎮接界,南與湘鄉市龍洞鄉、白田鎮、金石鎮接壤,西與湘鄉市白田、金石鎮相鄰。轄清溪鎮、銀田鎮2個鎮,韶山鄉、楊林鄉2個鄉 ,市政府駐清溪鎮。
韶山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故鄉,也是他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勞動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是全國著名革命紀念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一座由韶山圣地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承辦經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因其獨特的文化潛質以及瀟湘大地熠熠生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主席故里平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心系圣地榮歸再為家鄉做貢獻
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董事長郭合平,軍人出身,在外經商多年,卻始終沒有改變對家鄉這片熱土的摯愛,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癡迷。經過兩年的調研,經全國多家策劃設計公司規劃設計,他毅然決然的放棄在外拼搏多年的事業,回到家鄉,籌建了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問其初衷,郭合平樸實的說:“我只是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搶救、保護、展示、傳承湖南家鄉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能夠用我綿薄之力促進家鄉的經濟繁榮。”
進過不懈努力,占地160畝,目前已投資4.7億元人民幣的項目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于2014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重點文化產業項目,2015年6月13日,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許又聲和湖南省委副省長李友志共同揭幕正式開園試運營,同年被省旅游局評定為國家3A級景區。園區曾作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廳聯合主辦的多彩瀟湘--2015年“文化遺產日”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景區區位優勢明顯,距滬昆高鐵韶山站和上瑞高速出口均為2公里,是途經毛澤東同志故居、紀念館、毛澤東廣場及韶峰等核心景區景點的交通要道。于至今累計接待中外游客76.3萬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6年度增設了湘繡絲綢文化、茶葉類、手工銀飾類專題展示館,隨著展館內容的不斷升級,項目得到了中央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支持。
園區配套項目有圣地翠竹竹麻文化展示館、圣地大酒店、朝圣大酒店、韶山票務中心等,配套項目功能完善,園區已成為韶山唯一的大型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已帶動1200多人就業。
非遺博覽園分三期建設,一期已順利開園試運營,主要展示我省各市州非遺項目;二期主要為非遺主題展示館,如:醴陵瓷器展、湖南民間文學音樂藝術館、湖南手工技藝館、湖南民俗民風館、中華國藥館、中華非遺美食館等;三期主要為省外精品非遺項目展。我們計劃在原有基礎上,加大投資力度將目前全省唯一集中展示非遺項目的平臺做大做強,盡最大的努力爭創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打造韶山精品文化產業園。目前正在規劃建設一期提質改造以及二期項目,將按照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的要求,將全省的國家級、省級項目分別精心布展。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看非遺”:“多彩瀟湘.精神家園”;二是“賣非遺”:“請把非遺產品帶回家”;三是“吃非遺”:“舌尖上的非遺”,即將啟動非遺美食街的建設。
展示項目精彩紛呈 瀟湘非遺文化爭奇斗艷
走進博覽園,醴陵釉下五彩瓷、菊花石雕、苗族銀飾等工藝作品讓人目不暇接;毛氏菜系、湘潭張新發檳榔、十三村醬菜引得游客食指大動;湘繡、土家族織錦令參觀者愛不釋手;湘味十足的花鼓戲、湘劇看得觀眾如癡如醉……
走進韶山民俗風情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手邊擺放的一排頗具歷史的農耕器械。石磨、衣箱、風車等物品。
“這是紡棉花機,紡紗做衣服的;這是麻桶,紡麻的;這是石磨,磨面粉、麥粉用的;這是木箱,以前的衣服都是收放在這里面;這是計量衡,以前就是通過這東西量谷、量米。傳這是柴火灶,煮飯、燒水都可以;這是掛爐子,燒柴火的,烤火、燒水都行。”講解員認真細致的向前來參觀瀏覽的旅客介紹。
灶臺搭好了,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毛家菜系也該出鍋了。在展廳的桌子上,剁椒魚頭、毛氏紅燒肉、香辣黃牛肉、整雞天鵝蛋等八大四小菜肴擺在上面,讓人垂涎欲滴。
室內展館中“藍印花布”主題展區的展示空間設計,是一個極具中國風展館。
藍印花布是邵陽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文化性以及歷史的悠久性。彭麗媛身著“藍印花布”服裝出訪國外,在當下正掀起一股強勁的文化自覺浪潮,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宣傳,大大增強了中國民族文化的自信,更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揚光大注入了活力和動力。
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在通過情景化的“藍印花布”生產過程呈現,用圖片、文字加實物的形式,刻板、刮漿、染色、刮白等基本的藍印花布工藝流程在展覽上被演示出來,將“藍印花布”的魅力展示到了極限,并巧妙地用藍印花布的圖案進行了空間的整體裝裱,讓昔日大家眼中柔軟的布料體現出意想不到的硬朗效果,同時也使得展覽的主題在得到最大化的表現。展示效果也體現出很強的藝術性和視覺沖擊力。
我國當代著名畫家劉春華先生創作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畫佳作,畫中主席手中的那把紅色油紙傘深深的定格在了人們的腦海中。他就是撐著這把紅色油紙傘,伴隨電閃雷鳴的歲月,從韶山沖走到井岡山,從井岡山走到到遵義,翻過雪山草地,來到陜北延安,又從延安來到西柏坡,從西柏坡走到北京,一路的艱辛,因傘而滿程歡歌。這把紅傘不只是遮擋狂風暴雨,它更是遮擋了三座大山對中華民族的壓迫,領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
省級非遺項目手工制作的油紙傘,是湘潭縣石鼓鎮的地方名產,宋元時代已經生產。清代300多年間,生產更是鼎盛,整個青山橋、石鼓、分水,方圓百里都生產紙傘,種類有自制的小花傘、大棚傘、油布傘等。大自然賦予其特有的自然山水, 楠竹、湘妃竹、雜木、桐油等豐富的制傘原材料,均為這里制傘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如今石鼓的制傘業,分旅游、工藝、裝飾三大系列,共有10來個花面,500多個品種。功能由單一的擋雨,拓展為擋雨、遮陽、欣賞、裝飾、饋贈、收藏,并廣泛應用于商務禮儀、食品點綴、攝影和舞美道具。
湘潭油紙傘館中琳瑯滿目的油紙傘作品,給人的不僅是美的享受,同事也讓現在的人們了解了樂油紙傘的制作技藝,在一番古韻中感受油紙傘制作文化的精髓。
最好的傳承工作就是發展? ?握專利技術助力博覽園
在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內,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我們的震撼,高新技術的加入猶如一股清泉,讓我們在感受傳承的同時,體驗高新產品在傳統文化與技術相結合的完美創新。
湖南瑞亞高科紡織有限公司竹麻系列產品的加入,仿佛更多的是在講述中國紡織業發展歷程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據了解,竹纖維韌性、柔軟性強,保留了竹子抗菌、除螨、清熱、解毒的特性和天然清香,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吸濕性,獨特的回彈性、瞬間吸水性,以及較強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染色性,還具有防臭和抗紫外線等功能,被稱為“會呼吸的生態纖維”。
而苧麻纖維是最長的單細胞植物纖維,其纖維組織強力高、定型好、透濕排汗性強等特點,又適時彌補了竹纖維其纖維組織的不足。通過高科技術將竹、麻纖維有機結合,從而研發生產的竹麻混紡紡織品,集中了竹與苧麻的優點,健康環保,成為未來面料、服裝與家居用品的新趨勢,成為紡織、服裝業的新方向。
2006年對于“瑞亞高科”,乃至整個竹麻紡織業來說,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公司董事長蔡亞平帶領下,率先成功研制出竹麻混紡新技術。該技術從竹再生纖維著手,與生物脫膠的苧麻切段精梳麻條混紡,將兩種纖維素纖維實行有機的結合,既保持了竹、麻纖維吸濕透氣的優良性能和抑菌保健的特殊功能,又能促進兩種纖維取長補短,提高紡、織、染整性能,賦予麻類混紡產品全新的概念。
突破源自創新,在“瑞亞高科”積極推動下,以健康、環保為特點的新型竹麻紡織工業正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而湖南也有望成為中國新興竹麻紡織業的中心。
一座城,承載的是一代代人的記憶,然而,一做用心打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承載的是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永久記憶。
園區以韶山豐富的游客資源為依托,整合資源,在功能上集吃、住、行、游、娛、購為一體,已成為全新的旅游綜合體,用工匠精神全面打造韶山非遺文化產業園,并融合韶山紅色旅游景區的發展需要,以全面提質改造升級創國家4A級旅游景區為目標,參觀、游覽、觀賞演藝和休閑購物相結合,強化服務,完善設施,已逐步成為來韶游客的必選目的地。非遺園項目也是韶山單一的紅色旅游一個有力的補充,將紅色文化和湖湘傳統文化相結合,大大豐富了韶山的旅游產品,有效增加了游客在韶山的游覽時間,從而更積極深入地宣傳了韶山,讓湖湘文化與世界無縫對接,為韶山成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添磚加瓦。
2015年9月,承辦了2015第65屆世界小姐中國區湖南賽區總決賽活動,旨在弘揚湖湘文化,讓時尚美麗與文化聯姻,將世界小姐賽事與非遺文化及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引領全世界對湖湘文化的關注與熱愛。2016年6月,為迎接2016年世界遺產日,承辦了湘潭市非遺中心開展的“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系列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2016年9月26日,承辦了湘潭市文體廣新局等單位主辦的“迎國慶.感受非遺文化魅力”大型展示展演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2016年,省、市相關部門先后授牌“湖南省文藝創作基地”、“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展示示范基地”、以及“湘潭市文藝惠民服務基地”等光榮稱號。2016年9月,已向省科協申報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6年11月,已向省旅游局申報省級重點旅游項目。總之,該項目先后得到了國家、省、市等各級部門的重點扶持。
博覽園開園至今,先后接待了國家旅游局、省委宣傳部、省旅游局、省文化廳、國際民間藝術組織等22批次重要領導的視察及調研,均對園區的建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開園至今累計接待游客76.3萬多人次(含公共開放),帶動消費營業收入1900多萬元人民幣,為促進全省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與市場化利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博覽園已被韶山多家紅色文化培訓機構列入現場教學點。游客滿意度高,社會效益良好,得到了省、市各級部門的高度認可,真正打造了非遺文化搭臺、旅游唱戲的平臺,優質的非遺產品已被省旅游局評為省級旅游購物示范點。
“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的建成,更好地保護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填補我省集中展示非遺文化平臺的空白。接下來,我們還將盡力出臺一系列的配套優惠政策,讓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能留下來、扎住根,將非遺博覽園打造成湖南又一張靚麗的名片”, 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董事長郭合平說。
目前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已成為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樣板,是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載體,積淀升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景觀。讓游客參觀時產生認同感、歷史感和自豪感,賦予我們時代的使命感,激發炎黃子孫的創造力,打造湖南非遺傳承基地、展示平臺、交易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