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穎

【摘要】目的 研究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患者對側眼視網膜病變及激光治療療效,為臨床提供指導。方法 隨機將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200例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均接受眼底檢測,針對視網膜干裂性孔亦或是病變患者是預防性激光治療,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結果 經分析后發現,200例患者中,發生視網膜退行性病變60例(30%,60/200)、發生視網膜裂孔患者30例(15%,30/200)、眼底出血16例(8%,16/200),且視網膜病變范圍以顳側上方為主。針對106例患者實施激光預防治療,并未發生視網膜脫離與出血的情況。結論 針對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患者,積極開展預防激光治療,能夠有效規避視網膜脫離問題的發生,確保患者眼部的健康性。
【關鍵詞】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側眼視網膜病變;激光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5..01
視網膜脫離主要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分離,以中老年群體為主要發病對象,臨床癥狀以視力受阻或者是減弱為主,直接影響了患者生活與工作質量[1]。為此,需盡早診斷并治療,能夠使預后效果明顯改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200例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200例患者中,年齡22~67歲,平均(48.75±0.73)歲,男女分別為120(60%)、80(40%)例。
納入依據:①自愿參與研究;②經臨床檢查確診為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③患者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④研究項目報告已經遞交給院內倫理委員會并批準。
排除依據:①臨床資料不完整;②未堅持到研究結束。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術前接受常規性檢查,對其他眼部疾病患者排除。選擇常規性滴眼液散瞳處理,使用1%濃度的奧布卡因眼液麻醉眼部,并在麻醉后選擇三面鏡檢查患者眼底。在明確患者周邊視網膜發生病變以后,記錄變性位置、范圍與數量,準備激光設備[2]。
選擇使用常規性眼科激光治療儀器,預防性激光光凝患者周邊視網膜病變,并完成散瞳處理,并使用1%濃度的奧布卡因眼液實施眼部麻醉。隨后,使用三面鏡激光治療患者。一般情況下,光斑的直徑是150~200微米,能量在150~300 nW,而曝光的時間是0.15秒。需要注意的是,光凝強度應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考慮。在視網膜病變區域外圍進行2~3排的光凝處理,間隙是一光斑直徑。
1.3 評價指標
對200例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系統分析。
2 結 果
200例患者中,視網膜退行性病變60例(30%,60/200)、視網膜裂孔患者30例(15%,30/200)、眼底出血16例(8%,16/200),且視網膜病變范圍以顳側上方為主。針對106例患者實施激光預防治療,并于術后兩周接受三面鏡檢查,患者的激光斑清晰,沒有視網膜脫離與出血的病例出現。見表1。
3 討 論
在臨床中,根據發病機制,可以將視網膜脫離細化成牽拉性、孔源性與滲出性三種類型,而參考脫離的范圍,則可以細化成完全性與部分性兩種,結合病因則包括繼發性與原發性。高度近視患者的周邊視網膜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變性亦或是裂孔等眼底變化。采用激光光凝的治療方法,能夠在視網膜上照射激光光束,在短暫高溫下會出現視網膜無菌性炎癥反應,粘連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有效規避視網膜的脫離。此種治療方法不會造成較大的損傷,而且能夠重復治療,操作簡單[3]。
在此次研究中,106例患者接受激光治療以后接受復診檢查,并沒有出現視網膜脫落與出血的情況。由此證實,對周邊視網膜變性與干性裂孔患者實施激光治療,能夠抑制病變的發展,對視網膜脫離加以預防,不會損害視網膜,使其功能正常。
綜上所述,針對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對側眼展開眼底檢查,可對周邊視網膜變性與干性裂孔及時發現,在接受激光預防治療的基礎上,對視網膜脫落的情況加以預防,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林立.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患者對側眼視網膜病變及激光治療的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57):40,42.
[2] 王素景.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患者對側眼視網膜病變及激光治療的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1):2011-2012.
[3] 倪寧華,陶 丹.高度近視視網膜脫離對側眼視網膜病變及激光治療[J].中國醫藥導刊,2012(z2):4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