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

太多人與人之間的事,最美妙的還是在心傳意會上,說得明明白白,好像就不再是那么一回事了。我和施先生之間的友情當屬如此。
我們之間既無工作利害關系,也沒有人際與地緣上的聯結,相識結交為友,單純只因為我們都喜歡藝術品。我們在相近的時間內喜歡上了收藏,再加上我們入門時對藝術的愛好相近,總是前后腳踏入拍賣會,問過專家相同的問題,久而久之,那些認識我們的人總會分別跟施先生與我提起對方。在累積了許多好奇之后,我們正式認識了。
我們倆的友情應該是從對常玉畫作的討論開始的——不該說是我們倆,應該說我們仨,還有一位是施太太。我一直無法忘記,第一回在施家看他們忙著掛常玉的作品,聽施先生說著對這幾張畫的看法,我深刻地知道,對常玉畫作的欣賞,我們是有志一同的。
當時我們覺得愛藝術是一件多么自然的事,而藝術品給人延伸的情感是再多的錢財也買不到的。那時候的施先生是這樣,現在的施先生也是這樣。我還記得那天他描述對這些畫作的感想時用過的句子,也還記得他聯合施太太把室內燈光調出不同的亮度,與我一起在不一樣的光線下看常玉畫的藍色花朵。雖然就是幾張靜物作品,但是經過他的導覽,我像一個進入天文館的孩子,仿佛神游在一片星空之中。
我覺得與人分享,雖然只需要少量的技巧,卻需要付出許多情感。每回與施先生討論藝術,我總覺得他都能恰好地讓我得到滿足。
這十年來我們總會隔一兩個月聚一次,地點不限,有時是他邀約,有時是我主動要求。這些年來,每當遇見煩心的事,我出門走走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去施先生家。不知道為什么,只要一出車站,上了施先生的車,我就有種躲開煩人世界的心安感受。可以預料接下來的時間,由他們夫妻倆安排,我可以什么也不想,安安靜靜地愉快度過。在我的記憶中,施先生總是盡可能地排開事情到車站接我,在另一頭,施太太早已開始張羅我們過一會兒要去的地方、要吃的東西。對他們細心待我如家人般的情感,除了感謝,我還真想不出有什么可以回報。
當然,與施先生相處,最精彩的還是在他的收藏品前的時光。細心如他,總記得我曾流連在哪幾件藝術品前,也總會隔一段時日,就有心地將之掛在他家的墻上,等我與他再次相逢。
我們從20世紀的藝術出發,一直討論到當代藝術。通過藝術,我們也結交了愈來愈多的好朋友。也在這些年里,我們因為工作的關系,陸續把部分工作移到大陸,特別是我待在臺灣的時間愈來愈少,這讓我們更珍惜每次聚會的時光。
不管在北京還是在上海,只要同在一個城市,我們總會想辦法見上一面、吃一頓飯。也許是見面的地點產生變化,我們開始更多地跳出地域的局限看藝術,態度更加開放。
寫這篇文章前的一個小時,我母親從臺灣打電話給我,說近期被一些匿名的電話恐嚇騷擾,所以申請了過濾隱藏電話號碼的功能。她怕把我的電話號碼也過濾了,所以特別提醒我。其實我早有準備,因為這幾年我的朋友陸續都有這樣的麻煩,而每回聽到朋友的經歷,只身的我都會感慨,所幸還有如施先生這般讓人安心的朋友,使我仍有想回家的念頭。
摘自《一個人的收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