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鎖瀟湘
網絡小說《覆漢》是由起點中文網作者榴彈怕水于2018年3月10日,在起點中文網連載的歷史架空類網絡小說。該書于2019年12月19日完本,歷時1年零9個月,共計323萬字,獲得207萬張推薦票,每一章節的平均訂閱數超過1萬人,是2018年至2019年現象級的歷史類架空小說。
鑒于從有網絡小說開始,歷史架空類網文中的秦漢三國類小說就一直是熱門題材,該書又是過去一年里該題材最為熱門的書籍,所以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本文將會從小說具體情節入手,分別與傳統歷史小說和曾經流行的三國類題材架空網文進行對比,進而對《覆漢》金手指進行探究,得以初步探討該書寫作技法上的優劣,總結出近年來讀者對三國類題材網文的審美變化趨勢。
《覆漢》這本書描述了一位名叫公孫珣的三國人物,通過一系列戰爭,在東漢帝國行將崩潰的時候,通過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叛亂,最后割據一方,分別剿滅袁紹、曹操、劉備等一眾群雄,最后一統天下的故事。
根據書中的設定,公孫珣有一位穿越者的母親,人稱公孫大娘。她從二十一世紀穿越到東漢末年,遇到公孫珣的父親。兩人結合之后,公孫珣父親早亡,由公孫大娘一人撫養遺腹子公孫珣。
作為本書的主角公孫珣,他一方面是土生土長的東漢人;另一方面,又有一位來自二十一世紀的母親進行教育,提前通曉了原本三國時代的歷史脈絡。
故事是從公孫珣作為郡國屬吏,在盧龍塞遭遇鮮卑人圍攻開始。他通過一系列的戰斗和運作,進而成為東漢宮廷的郎中,初步踏入政壇。
在這之后,公孫珣又經歷了東漢靈帝末年的一系列宮廷斗爭,在這其中結識了曹操、劉備、袁紹等一眾三國英杰,并憑借著家門聲勢和個人能力,與盧植等人成功地平息了黃巾之亂,進而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進位為衛將軍,并且取代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先后討伐袁紹、曹操、劉備、孫權,最后一統天下的故事。
歷史類一向是中國小說中樂于選取的題材。無論古代的《三國演義》《封神演義》《說岳》《說唐》,還是現代的《李自成》《康熙大帝》等書,都是以一段歷史為原型,進行演繹的小說。
這些小說無論藝術價值的高低,都沒有改變歷史的走向。
無論是《三國演義》最后的三家歸晉,還是《說岳》的岳飛之死,又或者《李自成》最終的失敗,這些書雖然在情節上具有或多或少的偏差,但最后依舊會回歸于已成現實的歷史史實。
而在《覆漢》中,歷史已經被作者更改得面目全非。全書最后的結尾,則是主角公孫珣登基稱帝,創立燕國,取代東漢和三國,完全更改了歷史史實。
在具體的情節中,傳統的歷史小說雖然在小情節上有自己的發揮和演繹,例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在歷史史實中,本是由劉備指揮的一場戰役。《說岳》雖然全文充滿了神話色彩,但最終依舊有朱仙鎮、黃天蕩等劇情。
傳統的歷史類小說,是將歷史上一個個史實當做珍珠,進而將其用作者的才思進行串聯,演繹出獨屬于自己的故事,給讀者帶來別樣角度的體驗,可以說是換一個角度來觀看曾經的歷史事件。
但無論是哪一個角度,曾經的歷史事件都像是一條線,即使會稍有出入,但情節依舊在歷史上有跡可循。
說回本文《覆漢》全書,則是通過一種推演的方式,當主人公的力量越發強大之后,便會對曾經的歷史環境造成影響,進而發展出獨屬于本書的歷史故事。
可以說架空類歷史小說,是加入一個碩大無比的變量,不再拘泥于固有歷史史實的一種創作方式,是一種對于想象力的放飛,也是一種彌補遺憾的情緒宣泄。
網絡小說發展至今,已然有接近二十年的歷史。架空歷史類小說作為網文中的一大類別,對于想象力的放飛和歷史遺憾的彌補早已經不新鮮,特別是中國人津津樂道的三國故事,更是架空類網文的熱門題材。
早期的三國類歷史架空小說,就有《三國之輔佐劉備》《真髓》《大漢帝國風云錄》《三國之好孩子》等書。這些書有的發布于2000年前后,有的發布于2010年前后,差不多都是十年前的作品。在早期的三國類小說中,有著非常大的一個特點,便是將三國類小說游戲化。受日本光榮公司游戲三國志的影響,早期的三國類小說作者傾向于將書中的人物進行數值化處理。
謀士一般就是出謀劃策,設下計謀,更類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角色,武將則是進行陣前單挑,進而打敗敵方。
在故事維度上,這些作品更多的是描述一個游戲進程,即按照收取謀臣武將,收娶好看的女性角色,帶領兵團作戰,最后一統天下。
《覆漢》這本書則在曾經的三國類小說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揚棄。
首先是對于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作者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考究,在故事進程中詳細地描寫了東漢末年的官制,作為一名士人在東漢末年官場的升遷路線以及相對應的人物生平。
例如主角公孫珣首先拜了盧植為師,又拜東漢末年太尉劉寬為師學習經文。這學習經文的描寫,在曾經的三國類小說中,并不常見。
在曾經的三國類小說中,盧植通常是作為一名鎮壓黃巾之亂的將領面孔出現,并很快淪為沒有個性的角色,再不出場。而劉寬更是基本上沒有任何描寫。在曾經的三國類架空網文中,他們所代表的東漢朝廷,往往會讓人忽略。
而在本書中,作者詳細地描寫了學習經文,在東漢末年的意義。通過作者的描述,讀者初步了解到這些儒家經典便是當時入仕的敲門磚,又因為當時的知識壟斷,儒家經典難以獲得,導致了士族的產生。
可以說通過這些情節的描寫,更加加深了讀者對于東漢末年政治環境的了解,進而產生了閱讀此書時候的代入感,讓人恍如經歷過東漢末年一般。
其次,早期的三國類小說由于作者筆力的原因,對于歷史人物的描寫往往臉譜化。比如曹操,一出場便是魏武帝的樣子,治政治軍無所不通,所有的謀士都成熟機智,不需要任何成長。他們似游戲人物一般,一出場便已經固定了所有的屬性值,不再有任何變化,并且人物擅長的事物并無任何差異,頂多是諸葛亮比周瑜聰明一點這樣的程度。
而在《覆漢》這本書中,作者拋棄了過往的成見,完全遵從人物的成長軌跡。在書中劉備初次登場的時候,還是一個言行不謹慎,非常不成熟的少年形象。即使是曹操,在書中早期,雖然已經展露出一定的天賦,卻也有著政治和軍事上的不成熟,讓人物顯得真實可靠。
更為有趣的是,這些角色的不成熟在《三國志》中都曾有過記載,比如曹操曾經在討董時,于揚州募兵,遭遇士卒潰散差點身死的窘境。
作者巧妙地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亦真亦幻的錯覺,讓讀者更加信服于作者所創造的人物和故事。
再比如說戲志才和婁規。這兩人是三國志中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但作者通過對這兩人差異化的描寫——戲志才擅長于權謀類的勾心斗角,婁規擅長于行軍布陣的戰場獻策,完全改變了過去三國類小說人物只存在于智商上的差別。
以上種種有別于早期三國類網文的充實內容,正是《覆漢》之所以爆紅的原因所在。
在《覆漢》這本書中,金手指的設定也非常巧妙。首先是對于歷史走向的了解。我們前面說過,公孫珣是個成長在東漢末年的漢朝人,因為母親是穿越者的緣故,才能夠知曉三國的走向。
而最妙的便是在這里,他的母親雖然知道三國的歷史走向,但也僅僅屬于了解《三國演義》的故事,遠遠沒有到歷史專家的程度。對于隱藏在《三國演義》這本書后面的歷史真相也好,主角也好,他母親都和讀者一樣,處于霧里看花的地步。雖然知道走向,但具體細節并不清晰。
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閱讀,讀者能夠收獲新的知識,并且進一步加強了讀者的沉浸感和閱讀興趣。
再其次,《覆漢》的作者完全拋棄了可以降低寫作難度的系統金手指,改為通過對主角的品質描述,讓主角公孫珣獲得勝利的原因進一步壓實。
例如主角公孫珣為人剛猛卻又寬仁,在戰斗中勇猛,在日常政治事件中堅守原則,又具有現代人的遠見。這些品質本身已經非常難以描述了,但作者很好地通過小說一點點地進行展示,將本書的主角公孫珣每一次獲得勝利都顯得理所應當,并不突兀,進一步加強了故事的真實感。
另外,《覆漢》作者對于歷史文獻的熟練掌握,使得他在每一章結尾,都能夠仿造“二十四史”,寫出概括劇情的人物傳記。
這些人物傳記寫作難度遠遠高于正文的寫作,但作者能夠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更是增添了閱讀小說的趣味。這種趣味,是上面兩本書所不具備的。
當然,《覆漢》在處理金手指這個問題上,也同樣具有一些弱點。例如主角從始至終都不受金錢的困擾,是因為他的母親創立了安利號。這個大型的商號,在書中難免會讓人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太過于超前于時代。
但這也無可厚非,考慮到本書每天都要更新3000字以上的章節,作者也不得不采取一些能夠略微降低寫作難度的寫作方法。
而作者為了避免金手指打破小說整體的真實感,采取了多種手段。例如在全書300余萬字的篇幅中,只有極少的篇幅是用來描述安利號的作用。再比如,安利號這個現代型的商號,是由主角的母親創立的,從而盡可能減少讓其出現在讀者面前的頻率。
這也許是作者之所以采取穿越者母親和土生土長漢朝人兒子這樣角色設定的原因,盡可能地剝離會降低讀者閱讀沉浸感和小說真實感的劇情,從而增添全書的厚重感,在寫作難度和小說質感間盡可能取得平衡。
可以說《覆漢》雖然也有少許不合理的情節,但其在寫作難度上已經遠遠高于當下流行的三國題材網文,這是作者深厚的寫作功底的體現。
無論是早期的三國類網絡小說的出現,還是《覆漢》這本書的爆紅,其背后都代表著讀者的審美取向。
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服務于讀者的小說類型,因為讀者的訂閱數與作者的收入息息相關,所以作者會選擇讀者所喜好的劇情進行創作。
從某些方面來說,一本成功的網絡小說,是讀者引導作者創作出來的。
早期的讀者審美取向,僅僅滿足于收集人物,像是玩游戲一樣地看完一本小說。對他們來說,只要有三國類題材的小說,并且可以做到收集齊知名武將,最后一統天下,文筆流暢,情節有趣,便已經能夠滿足他們的閱讀欲望。
而隨著經濟和網絡文學的發展,讀者的審美趨向也開始發生了改變。
系統類的三國架空小說,如果放在早期,無疑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三國類小說。但現在的系統類三國小說無論是點擊量,還是訂閱數,都遠遠低于《覆漢》這本書。
讀者們開始逐漸偏好于情節更加曲折,沉浸感更加深入,真實感更加強烈的三國類架空小說。
這正是《覆漢》這本小說成功的關鍵所在。
也就是說,讀者不再僅僅滿足于閱讀游戲化的三國類小說,而是希望能夠獲得既有傳統歷史小說厚重感,又具有當代網絡文學天馬行空想象力的三國類小說。
從某些方面而言,網絡小說培養了讀者們的閱讀習慣,而在這之后,讀者的審美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開始和傳統小說產生重合。
這也許是一種殊途同歸。
所有優秀的網絡文學作者,既要在傳統小說中吸取養分,又要保留網絡文學所特有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大膽,以此來迎合讀者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審美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