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猛



【摘要】目的 探討心通協定方聯合西醫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我院2015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80例為對象,將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用常規西醫治療,而觀察組在接受常規西醫治療的同時,施以心通協定方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絞痛改善情況,觀察其心電圖缺血性變化程度,判斷其中醫證候積分的降低范圍。結果 觀察組的每周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每次心絞痛持續時間、心絞痛積分改善程度比對照組顯著,ST段下移導聯數和T波低平導聯數、T波倒置導聯數比對照組少,胸悶、胸痛和氣短、心悸中醫證候積分改善程度比對照組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采用西醫治療時,施以心通協定方治療的作用明顯,可對患者的心絞痛充分改善,并可明顯降低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并使其心電圖缺血性狀況顯著改善。
【關鍵詞】冠心病;心絞痛;心通協定方;西醫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5..02
冠心病的患者均存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屬于一種缺血性心臟病,病情會造成患者產生功能性或者器質性病變,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和缺氧,嚴重時便造成心肌壞死,帶給患者無法逆轉的損傷或者結局[1-2]。田海蘭[3]指出炎性反應與斑塊是冠心病患者發生心絞痛的關鍵,臨床治療時常以西醫西藥為主,一般可對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病情起到良好的控制,但并不能更深層的調節患者的機體狀態。冠心病屬于中醫理論中”胸痹”的范疇,中醫認為本病患者病機為本虛標實,治療時強調對患者通脈止痛和活血化瘀,以期改善患者血瘀氣滯和痰濁內阻的癥狀,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科學合理的調節,更深度的調理患者的機體狀況。本次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接受心通協定方聯合西醫治療的臨床情況,旨在探析心通協定方的應用效果及其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時間段是在2015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80例為對象,患者心功能II-III級,具有胸悶和胸痛的癥狀,意識清楚,認知功能正常;排除合并心律失常和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或者器質性病變、慢性感染疾病的患者。隨機將80例對象分成兩組:對照組40例患者年齡46~73歲、平均(62.8±2.4)歲,男23例,女17例,病程5~9年、平均(7.0±1.2)年;觀察組40例患者年齡45~74歲、平均(62.6±2.3)歲,男22例,女18例,病程4~10年、平均(7.2±1.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西藥治療:讓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單次給藥100 mg,每天用藥1次;阿托伐他汀鈣片,單次給藥20 mg,每天用藥1次;并讓患者服用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單次給藥20 mg,每天用藥1次。
觀察組:常規西藥治療與對照組相同;心通協定方:生曬參15 g、全瓜蔞15 g、三七8 g和紅花10 g、川芎10 g、延胡索10 g、法半夏10 g以及郁金10 g、地龍10 g、桂枝10 g,共5劑,將上述多味中草藥研為細末裝入膠囊,單次給藥4粒,每天服用3次。
兩組患者均持續用藥14天左右,檢測和判斷其病情改善情況。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和評價患者的每周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每次心絞痛持續時間、心絞痛積分的治療前后變化,判斷其心絞痛改善情況。
(2)監測和計算患者的ST段下移導聯數和T波低平導聯數、T波倒置導聯數,判斷其心電圖缺血性變化。
(3)分析和評價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變化,判斷其中醫證候改善情況。
1.4 評價標準
心絞痛積分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判斷:該量表包括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和心絞痛穩定狀態、心絞痛發作情況、治療滿意程度及疾病認知程度,患者的每個反應均用一個順序值評分,從1開始對5個項目中的每個條目分值持續相加,將獲得的分數轉為0~100分,得分高表示生活質量和機體功能狀態好。
根據《中醫診斷學(第9版)》[4]選擇冠心病心絞痛的主要中醫證候:包括胸悶、胸痛和氣短、心悸這四個主要中醫證候,每個證候積分采用6級積分法,分值0~6分,0分表示無癥狀,1~3分表示輕度癥狀,4~5分表示中度癥狀,6分表示重度癥狀,得分高表示中醫證候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心絞痛改善情況
治療前兩組的每周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每次心絞痛持續時間、心絞痛積分比較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每周心絞痛發作次數和每次心絞痛持續時間、心絞痛積分改善程度比對照組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心電圖缺血性變化
觀察組的ST段下移導聯數和T波低平導聯數、T波倒置導聯數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前兩組的胸悶、胸痛和氣短、心悸中醫證候積分比較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胸悶、胸痛和氣短、心悸中醫證候積分改善程度比對照組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 論
常規西醫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時,主要是著眼于患者的臨床癥狀用藥,通常可在短時間內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并使其臨床癥狀充分減輕,但單純采用西藥治療的效果一般。西藥對患者機體氣機的調節作用小,不能更深層的治療和改善患者的機體狀況,這使其體內多個臟器功能紊亂得到糾正和改善,所以患者容易出現病情多次復發的問題。
中醫辯證將冠心病心絞痛歸為”胸痹”的范疇,患者具有胸悶和胸痛等癥狀,舌脈常表現為舌體胖大和邊有齒痕,舌質黯淡有瘀點,舌苔薄白,脈弦細無力,指出患者大都屬于氣虛血瘀和痰阻氣滯證,發病的原因是陽微陰弦[5]。中醫理論治療胸痹時,常注重辛溫通陽,發病部位在心臟,患者主要表現為氣虛、陰虧和陽虛等,病情常見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的身體較弱,長時間生病而造成耗損氣血,從而造成心氣不足的情況,致使其體內的血脈不能被推動,造成氣虛血瘀之證,瘀血會造成機體氣機瘀滯;長期生病也會造成人體內的脾臟虧虛,致使脾臟不能更好的發揮其健運功能,逐漸生成痰濁而瘀血互結,引起胸陽不運和心脈痹阻,造成不通則痛的癥狀[6]。
本次選擇的40例患者用常規西醫聯合心通協定方治療,結果指出患者的心絞痛得到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充分降低,心電圖缺血性變化也顯著改善,說明患者的病情得到深層恢復。心通協定方是一劑益氣活血方,具有良好的益氣活血和行氣止痛、豁痰化瘀的效果,方中選擇的生曬參是補元氣、固本的常用藥,瓜蔞及半夏和桂枝配伍,可起到明顯的豁痰行氣及辛溫通陽的效果,以及選擇的川芎和紅花、三七與地龍,能達到良好的行氣活血化瘀,延胡索和郁金的理氣解郁作用明顯。諸藥合用則能起到豁痰化瘀、補氣固本和辛溫通陽等作用,用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效果明顯,可對患者的心臟、脾臟等多個臟器氣機起到調節和改善作用,使其運行功能提高,保證患者的體內氣機穩定運行,并使其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逐漸改善。
綜上所述,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以常規西藥治療時,輔以心通協定方治療的作用更佳,說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 田 霞,葛繼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生活質量現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衛生工程學,2019,18(04):554-556.
[2] 李婷愛.血府逐瘀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9,34(13):2052-2054.
[3] 田海蘭,宋魁然.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管內科治療的臨床分析[J].名醫,2019(06):71.
[4] 李燦東,吳承玉.中醫診斷學(第9版)[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8:175.
[5] 王保星.祛痰方聯合血府逐瘀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9,41(06):34-36.
[6] 張 淼.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對癥狀及心功能改善的影響[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8,34(12):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