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彩玲 曹芳 王秋盼 孫永臣

【摘要】目的 探討品管圈對腫瘤科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管(PICC)患者院外導管維護質量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惡性腫瘤患者資料,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39例)。對照組采用PICC常規護理,觀察組則結合品管圈護理模式干預,對比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更高,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品管圈在腫瘤科PICC患者院外導管維護中應用效果良好,能顯著提升導管維護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管;品管圈;腫瘤科;導管維護質量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5..02
血管保護是惡性腫瘤化療及治療時重要內容,對于治療的順利進行及預后將產生重要影響[1]。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管(PICC)是惡性腫瘤患者靜脈化療的主要途徑,具有快速、安全的優勢。在PICC導管后期維護過程中由于患者維護不良導致的導管堵塞、穿刺部位感染等情況時有發生,影響治療順利進行[2]。本研究就品管圈對腫瘤科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管(PICC)患者院外導管維護質量的影響做如下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惡性腫瘤患者資料,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39例)。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及臨床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需進行長期化療;滿足PICC置管標準。對照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31~82歲,平均(52.34±5.75)歲;乳腺癌17例,肺癌9例,胃癌3例,結腸癌5例,非霍金淋巴瘤7例。觀察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33~81歲,平均(54.65±6.03)歲;乳腺癌15例,肺癌7例,胃癌4例,結腸癌6例,非霍金淋巴瘤7例。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施行PICC常規護理,置管24 h后換藥,若傷口未出現滲血、感染等并發癥患者可7 d更換一次敷料;叮囑患者如發現敷料潮濕、松解應及時入院更換或咨詢護士在家自行更換;如穿刺部位出現滲血、皮疹、滲出等不良反應需縮短更換時間,密切關注穿刺部位情況。護士在更換敷料時應保證無菌操作,確定導管固定良好,如輸液時間過長應用生理鹽水沖管,防止導管堵塞。
1.2.2 觀察組
在上述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品管圈護理模式干預,方式如下:(1)成立品管圈小組:小組成員包括1名腫瘤科主治醫師、5名護士,護士長擔任組長,每周1次小組會議,匯報當周的工作進展和遇到的困難,確定下階段工作目標,每月均組織組內培訓。(2)確定品管圈活動主題:鼓勵組員積極反饋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急需解決的問題,采用投票方式選中本次活動主題:提升PICC導管的維護質量。(3)擬定護理計劃:通過組內討論、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影響PICC導管維護質量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①導管維護宣教工作不到位,患者不了解正確維護導管的方式;②患者護理依從性差不愿配合導管護理工作;③護士導管維護操作方式不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解決對策:①患者入院維護時對其進行導管維護知識的宣教,并讓患者重復主要內容,加深記憶;通過微信集群方式定期在群內發布PICC導管維護小常識,由專人負責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②采用反面案例現身說法,告知患者意外拔管、靜脈炎的危害性,將PICC導管維護知識做成健康手冊發放給患者,使其了解導管維護的重要性;③定期組織護士參加PICC導管維護工作培訓,促使其正確掌握導管維護方式,經考核合格后方可參加護理工作。(4)確定活動目的:提升院外導管維護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1.3 評價指標
(1)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采用表格記錄方式分別從護理能力、問題處理能力、工作態度、協調能力四個層面評價護理質量,共10項問題,每個問題0-2分,總分越高說明護理質量越好。該調查表克倫巴赫系數α(Cronbachsα)為0.828,重測效度為0.864。(2)干預2個月后記錄并對比兩組不良反應(機械性靜脈炎、導管堵塞、局部感染、埋置處血腫)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護理質量評分
干預2個月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并發癥
干預2個月后,對照組發生機械性靜脈炎4例、導管堵塞3例、局部感染3例、埋置處血腫3例,觀察組發生導管堵塞1例、局部感染2例,觀察組患者并癥發生率7.69%低于對照組31.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205,P=0.007)。
3 討 論
PICC為惡性腫瘤患者治療提供了便利,導管尖端經上腔靜脈,藥物經高流速及大流量血液被迅速稀釋及釋放,有效減少了化療藥物對血管內膜造成的損傷[3]。但部分患者在院外維護過程中常因護理不當引發相關并發癥,造成非計劃性拔管及治療中斷,不僅影響治療,甚至導致患者病死。因此,通過有效護理措施提升導管維護質量對于患者治療和后期康復均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個月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更高,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表明品管圈應用在腫瘤科PICC患者院外導管維護中能顯著提升導管維護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就PICC本身操作來講,置入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在超聲引導下可準確定位穿刺部位,但置管后會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響,并且每周需入院更換敷料,發生接觸性皮炎幾率較大,部分患者因此護理依從性較差,影響治療和導管維護質量[4]。近年來品管圈活動在臨床護理中得到廣泛應用,有研究證實,品管圈活動能提升PICC患者置管時間,減少穿刺部位感染、機械性靜脈炎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中觀察組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導管維護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僅發生2例輕微局部感染和1例靜脈炎,分析原因可能與品管圈護理目的性更加明確有關。與常規護理不同的是,品管圈組內成員均經過嚴格培訓,通過制定活動計劃使護理問題和護理方法更加清晰明確,在護理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改進工作方式,逐漸提升整體護理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品管圈能顯著提升腫瘤科PICC患者院外導管維護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應用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 廖 雨,劉 恩,等.腫瘤患者PICC與CVC效果及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2019,12(1):77.
[2] 吉鐵鳳,劉志英.大靜脈輸注新技術—PICC[J].實用醫技雜志,2013,2(7):226.
[3] 王 梅,朱 琴.臨床護理路徑在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病人中應用效果的系統評價[J].安徽醫藥,2019,23(8):1641-1646.
[4] 邱 虎.品管圈活動在降低靜脈用藥調配中心成品輸液破損率中的應用[J].中南藥學,2018,16(6):863-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