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曉蕾 劉永明



Steinheil 是德國一家19世紀初期便已存在的光學大廠,最輝煌的時候,連蔡司和徠卡都要敬它三分。Steinheil的歷史雖然不及福倫達早,但遠比蔡斯要長。這家工廠創始之初經過CarlAugust、HugoAdolph、Rudolph等祖孫三代的辛苦經營,出過不少優良而又經典的設計。但在,Rudolph去世后,因無人承繼業務,整個公司被迫改制成股份制。
再優秀的藝術品也禁不起炮火的摧殘,二次大戰時,Steinheil工廠遭到了炮火的致命破壞,造成廠房、設備和人才無可挽回的損失,從此一蹶不振,最終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結束了它大起大落的一生。
據說,當年Steinheil工廠對其產品的品質要求十分嚴格,常常是500個鏡頭被制作出來,只有200個合格品,不合格的產品只能回到殘次品倉庫,等待拆解或是銷毀。在鏡頭制造上,可謂是用料猛,工藝精,不惜血本,力投重金,其關鍵部件多是純銅打造,玻璃鏡片則選用稀土作為添加料。尤其綠標白銀版,制作十分精美,堪稱精品。很多鏡頭,雖然結構簡單,也沒有多層鍍膜,但出來的色彩非常迷人,特別是藍色。
在德國眾多鏡頭生產廠家當中,Steinheil可謂是與同時期的福倫達、蔡司等,在品質上具有相當競爭力的廠家,它有自己獨立的發明和專利。Steinheil,在早年間一直走在光學設計的前列。被人廣為傳頌的是,曾經有兩款設計跟別人“鬧雙胞”。一款為在非正光鏡頭年代Steinheil的Alpanat和Dallmeyer的Rapid Rectilinear結構相同;另一款是和福倫達獨立同步研發了Collinear鏡頭,最后一起分享專利權。此后,Steinheil在二戰后曾專注研發135片幅,并開發過Casca系列可換鏡頭旁軸相機。此舉,嚴重地威脅到了徠卡。后來,徠卡通過專利權法律訴訟把Casca II趕出市場,不過徠卡的M3從Casca II得到了不少啟發。
Steinheil鏡頭從外形上分白銀版和班馬版,較早期有銅版。白銀版外形漂亮,成像層次豐富;班馬則以成像銳利見長,它的四大微距班馬版更是十分了得。從玻璃材質上它又分Q版和C版,Q開頭為最高級材料,C開頭的則為Cost Down版本。Steinheil鏡頭銘牌標有Munchen Q版將是最好的選擇。
Steinheil鏡頭色彩濃郁華麗,過渡綿綿不斷,細膩豐富,畫面油潤舒暢,弱光暗部細節豐富,用它拍出的照片從直方圖上看,紅、藍、綠三色比較接近,色差小,自然色彩飽和度高。由于對藍色表現好,有時使畫面呈顯一種憂郁的情調;它比低反差鏡頭的反差略高,這對提升畫面空間感有利。不過,有些產品有評價說存在偏色現象,但這種風格需要因人而異。
不過,Steinheil鏡頭也不是沒有缺點。其缺點還是十分的突出,以致成為攝影圈里的話題。由于它的產品鍍膜技術不是很好,許多鏡頭都有脫膜的現象。如今,在市場上不脫膜的鏡頭十分稀少,當然價格肯定不菲。
有人說,世間總有許多的好東西,在非理性的市場情況下被劣質的產品所淘汰。Steinheil就是這種遭遇,它是精品而非劣質產品。上世紀70年代,由于市場結構的變化,面臨著日本產品的橫掃,Steinheil與德國其他的一些鏡頭工廠一樣,無奈走入停產的結局。從此,Steinheil的生命,也就戛然而止。如今,在二手市場見到的鏡頭,多是那個時期的產品。
如今,數碼時代廣泛而又匹配的接口群,讓Steinheil等諸多老鏡頭得到了重生,煥發出新的光彩。這些具有年代感的老鏡頭和帶有濃重味道的片子,成為攝影人和收藏者的新愛。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似乎可以在過去和現代之間隨意的穿越。
1.看生產年代以及外觀成色。少使用痕跡,少擦傷掉漆者為佳;
2.鏡片無損傷、劃痕、磕碰,無霉斑、裂痕,鍍膜完好或是脫落輕微者為佳;
3.光圈開合正常,順暢,光圈無銹跡,無出油現象;
4.調焦、對焦,阻尼正常,無限遠合焦準確者為佳;
5.鏡頭尾端卡口少使用痕跡,或者卡口銜接正常,鏡頭前段卡口無損傷,螺紋無損傷,UV鏡銜接正常者為佳;
6.個別鏡頭或批次使用了稀土玻璃或特殊的金屬材料及特殊結構,一般可以根據編號來識別;
7.看鏡頭是生產線產品還是純手工打造的作品。一般來說純手工打造的鏡頭收藏價值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