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萍 陳淑萍

【摘要】目的 研究cN0期上極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外科臨床治療。方法 研究時間:2018年4月~2019年10月;研究對象:我院外科收治的52例分化型甲狀腺癌(DTC)患者;分組:cNO期上極患者26例;cNO期非上極患者26例。對比兩組甲狀軟骨下角區淋巴結轉移情況。結果 上極組患者中,2例發現黑染淋巴結,非上極組發現9例(P<0.05)。在淋巴結轉移對比方面,上極組均無轉移;非上極組轉移3例,無轉移6例,無差異(P>0.05)。結論 侵及被膜為頸中央區淋巴結轉移主要影響因素,需積極采取預防性頸淋巴結清掃術。
【關鍵詞】cNO期上級分化型;甲狀腺癌;外科臨床
【中圖分類號】R73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5..01
甲狀腺癌屬于常見惡性腫瘤,具有高發病率特點,特別是育齡期女性。分化型甲狀腺癌是其分型,預后效果良好。當前,通過術前檢查診斷為cNO期DTC患者,仍然存在中央淋巴結轉移。所以,關于是否需要預防性頸淋巴結清掃尚無準確定論。在外科治療中,主要通過改進手術,提高解剖認識降低并發癥發生。cNO期上級DTC作為其一種特殊形式,我院嘗試將二者對比分析探索存在的規律,為外科臨床實踐提供借鑒。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時間:2018年4月~2019年10月;研究對象:我院外科收治的52例分化型甲狀腺癌(DTC)患者;分組:cNO期上級患者26例;cNO期非上級患者26例。其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29例,年齡42~74(平均:59.2±5.4)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可比。
列入指標:(1)經B超引導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診斷為DTC,病理已證實。(2)檢查未及腫大淋巴結。(3)自愿入組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指標:(1)無嚴重心肝腎等功能不全者。(2)二次手術患者。(3)單側病灶>2個。(3)雙側葉DTC。(4)中途退出,依從性不高者。(5)精神性疾病者。
1.2 方法
頸中央區淋巴結范圍:甲狀軟骨、胸腺,外至頸動脈鞘內側緣,分為氣管前淋巴結、喉前淋巴結、兩端氣管旁淋巴結、右端喉返神經后方淋巴結。在甲狀軟骨下1 cm水平做虛擬線,額外添加一新分區(甲狀軟骨下角區)。選擇納米碳混懸注射0.5 ml,25 mg,作為淋巴結示蹤劑完成相關區域淋巴追蹤。清掃范圍與手術:胸骨切跡上一橫指處切開,至頸闊肌后游離皮瓣,頸白線位置分離頸前肌群,游離甲狀腺后在腫瘤邊緣依次漿膜下選擇0.5 ml皮試注射器注入0.1 ml納米碳混懸注射液。切除甲狀腺,采用預防性行頸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手術時,注意解剖位置的原位保護。
1.3 評價指標
分析清掃黑染淋巴結數目、淋巴結轉移情況。
1.4 數據處理
本次統計軟件版本為SPSS 22.0,用(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P<0.05認為本次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上極組患者中,2例發現黑染淋巴結,非上極組發現9例(P<0.05)。淋巴結轉移對比方面,上極組均無轉移;非上極組轉移3例,無轉移6例,無差異(P>0.05),詳見表1。
3 討 論
淋巴結是身體中的免疫器官,分布密集[1]。其中,頸部區淋巴結中,頸前區淋巴結與頸外側區淋巴結是比較重要的區域淋巴結,對頸淋巴結清掃術有重要作用。手術中,甲狀軟骨下角區是一個新的亞區,綜合了甲狀腺手術重要解剖結構,是手術的高危地帶。有研究提出:甲狀腺手術后1.2%~40%患者甲狀腺功能減弱,部分出現暫時性喉返神經損傷。目前,DTC頸淋巴結轉移分為肉眼可見轉移和微小轉移。有研究提出:術后復發僅與肉眼可見有直接關系。也有學者提出:較未轉移患者,微小細胞轉移患者復發對比無差異。本研究中,上極組2例患者出現黑染淋巴結,非上極組9例黑染淋巴結,無差異(P>0.05)。上極組無轉移,非上極組3例轉移。
腫瘤處于上極時,如果甲狀軟骨下角區無黑染淋巴結,可保留甲狀軟骨下角區脂肪組織,減少上位甲狀旁腺、喉返神經等損傷概率。cND期分化型甲狀腺癌盡管預后效果顯著,但頸中央區淋巴結易發生轉移[2]。喉前淋巴結,腫瘤處于上極時易出現喉前淋巴結轉移,手術過程中需清掃。中央區淋巴結轉移影響因素包括:腫瘤直徑、有無侵及被膜。患者需放寬甲狀腺全切指證,采取預防性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術[3]。
綜合分析,對于cNO期DTC患者來說,術前解剖腺葉肉眼發現被膜侵犯應采取預防性淋巴結清掃術。
參考文獻
[1] 李曉明.密切關注分化型甲狀腺癌外科治療的發展動態和趨勢[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9,54(1):3-7.
[2] 秦曉山,張 浩,張 平.兒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狀腺癌75例臨床分析[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2019,13(4):301-304.
[3] 侯賢明,陳 革,趙玉沛.未成年分化型甲狀腺癌臨床病理學特點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9,57(5):37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