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士奇
摘 要:大豆的營養價值、經濟價值較高,我國種植范圍十分廣泛。為促使大豆種植效益得到提升,需對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深入研究。同時,將病蟲害防治體系構建起來,避免病蟲害對大豆產量與質量造成影響。
關鍵詞:大豆;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565.1;S435.6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7.127
大豆的產量與質量直接受到栽培技術的影響,因此,需將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應用,增強栽培的科學性。此外,為規避病蟲害的不良影響,也需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1 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1.1 合理選擇地塊
為促使大豆種植效益得到提升,需對種植地塊合理選擇,保證地塊營養充足,這樣大豆生長需求可以得到滿足。要嚴格控制地塊土壤條件,松軟度、濕度等指標需與相關要求所符合,且排灌條件優良。確定地塊后,需及時翻耕土地,以便消除土壤內部的有害物質。也可將雜草、枯枝等埋入土壤中,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土壤營養。
1.2 合理處理種子
要對大豆品種合理選擇,盡量將矮株品種進行應用,且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能夠與當地環境條件所適應。通過對大豆品種的合理選擇,能夠更好的實現優質栽培目標。要對種子合理挑選,將存在缺陷的種子清理出去,以便提升種子發芽率。要科學浸泡種子,合理選擇化學藥劑的類型;且將種子包衣去除掉,這樣通過浸泡處理,即可消滅種子所附帶的各種病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
1.3 合理確定播種時間
大豆產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播種時間的決定性作用,若過早播種,受土壤溫度的影響,大豆正常生長需求得不到滿足,進而導致大豆出苗率顯著降低。若過晚播種,大豆雖能夠快速出苗,但幼苗、根系難以完全發育,不具備較強的抵抗力。一旦外界環境出現較大變化,就容易造成植株死亡現象的發生。因此,需將當地氣候、土壤狀況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對大豆播種時間合理確定。通常情況下,土壤溫度在10 ℃左右,且含水量符合要求,播種工序即可實施。為促使大豆生長環境得到優化,需進行密植處理。種植密度確定時,要對氣候環境、土壤養分、種植方式等因素綜合考慮。過大的種植密度下,會影響到大豆植株的采光與通風,很容易出現倒伏問題。
1.4 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1)施肥。將土壤狀況納入考慮范圍,對肥料類型、施肥量等嚴格控制,促使大豆生長過程中的肥力需求得到滿足。要將農家肥作為施肥的首選,對化學肥料適量采用,避免污染到土壤與環境。(2)除草。大豆的正常生長容易受到各種雜草的影響,主要原因在于雜草會對土壤中的養分、水分等進行吸收,導致大豆的生長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要及時、徹底的清理掉田間雜草,既可以將除草劑合理應用,也可以利用人工方式實施除草工序,前者比較省時省力,后者則可以避免破壞到大豆植株。(3)灌溉。為滿足大豆植株生長中的水分需求,需科學實施灌溉工序。應嚴格控制灌溉頻率與灌溉量,保證與大豆生長規律所適應。
2 大豆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銹病的防治
銹病的發生幾率較高,且具有較大的危害,很容易降低大豆產量。如有銹病問題出現,可以利用百菌清可濕性粉劑進行防治,嚴格控制噴灑量。通常來講,大豆生長期內一共進行3次左右的噴灑即可,噴灑間隔需保持在一周以上。
2.2 菌核病的防治
菌核病害發生后,通常有褐色葉片存在于植株上部,且褐色病斑密布于植株莖部,之后逐漸有黑色菌核形成。要通過防治措施的落實,降低菌核病的發生幾率。如徹底清除含有菌核的雜種,也可將菌核利殺菌劑等藥物噴灑于地塊土壤表層,以便對菌核病的發生有效防范。
2.3 灰斑病的防治
灰斑病害發生后,容易有深褐色凹陷斑點出現于大豆植株子葉中,斑點邊緣顏色逐漸變化。若空氣濕度較高,容易有霉菌形成于灰斑部分,導致葉片枯死等現象的發生。為規避灰斑病的出現,可以將適量的敵克松等藥劑加入到拌種中。也可以在發病高峰期內向植株噴灑多菌靈懸浮劑等,噴施頻率控制在每周一次,這樣灰斑病的發病幾率將會顯著降低。
2.4 食心蟲的防治
針對本種常見蟲害,可將物理防治策略進行應用。通過地膜的科學覆蓋,能夠降低蟲害發生幾率。也可將藥物防治技術應用過來,通過噴施適量的敵敵畏,即可達到除蟲效果。此外,通過赤眼蜂等天敵昆蟲的引入,也能夠促使食心蟲得到消滅。
2.5 紅蜘蛛的防治
紅蜘蛛會對大豆葉子的健康生長造成影響,在防治實踐中,可將農業防治技術應用過來。做好底肥施撒工作,且對氮肥量適當增加,同時及時清理掉田間雜草。若氣候較為干旱,則需及時灌水處理。生物防治實踐中,則可以將食螨瓢蟲引入進來。此外,也可向大豆植株適量噴施阿維菌素液,促使紅蜘蛛得到有效滅殺。
3 結語
綜上所述,大豆種植實踐中,需對當地條件、植株生長規律等綜合考慮,科學安排栽培活動。要將田間管理措施全面落實下去,降低病蟲害問題的發生幾率,以便有效提升大豆的整體品質。
參考文獻:
[1] 劉小文.大豆栽培技術及病害防治措施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9(9):23.
[2] 王秀敏.大豆栽培技術及病害防治措施探討[J].農村科學實驗,2019(8).
[3] 王利紅,劉吉鋒.對大豆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9,39(15):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