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
【摘要】柴胡桂枝湯出自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書中第146條中首次闡述柴胡桂枝湯的治療作用。該方秉承張仲景先生的經方特點,講究用藥,配伍嚴謹。該方主要用于外感病與內傷雜病的臨床治療,對于胃腸疾病的療效確切。但多為臨床經驗總結,缺乏系統化中醫理論支持,對于臨床胃疾治療的指導作用有限。為此,本研究結合《傷寒論》闡述該方對于胃疾的治療機理,以確保辯證施治的合理性。
【關鍵詞】《傷寒論》;柴胡桂枝湯;胃疾;治療機理
【中圖分類號】R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5..01
柴胡桂枝湯用于臨床治療的歷史悠久,《傷寒論》提出,柴胡桂枝湯可以治療外感病與內傷病,對于不同疾病,其采取相同的藥量與藥味,但水量有差異。外感病的適量為七升,內傷病的水量為六升。經過數代中醫學專家的臨床實踐,柴胡桂枝湯的治療效果被廣泛認可。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下,該方成為胃疾的典型中藥方。本研究旨在分析柴胡桂枝湯治療胃疾的作用機理,報道如下。
1 現代藥理
現代藥理證實,柴胡桂枝湯的治療效用為抗潰瘍、抗驚厥與抗炎,且能保護肝損傷。同時可治療高血壓,發揮降壓療效,并具有增強免疫、解熱鎮痛、糾正腦缺血與清除自由基的功效[1]。以上理論基于西藥的藥理實驗,中醫治療不可完全照搬上述治療作用,需要根據患者的病理變化和個人體質合理選擇加減方,基于《傷寒論》內容分析該方的作用原理,體現個體化治療。
2 對于胃疾的治療機理
2.1 中醫學基礎
脾胃出入理論是柴胡桂枝湯治療胃疾的主要機理,氣作為物質性與功能性兼具的精微物質,在人體中的作用是維持生命和表達活動、運動[2]。《內經》將氣的物質性歸類于“以名命氣”,其來源明確,隨著人體活動不會發生明顯改變,如衛氣與營氣等。將氣的功能性歸類于“以氣命處”,其在不同的組織器官與不同的人體活動中表現出差異性功效與作用,如胃氣、腹氣與心氣等。若營氣與胃氣處在并列狀態,則本末倒置。在觀察脾胃病變時,多會關注脾胃之氣,認為營氣與衛氣僅限于人體肌表,無需考慮其在人體內部的作用。這種想法有悖于脾胃出入理論。中醫學屬于思維科學,起初從宏觀角度認識人體,而后結合于自然現象與人文地理等觀點,總結出“有升必有降”觀點,并提出“脾胃以膜相連”的生理解剖學理論,得出“胃主降,脾胃主升”理論。
調出入理論也可以作為胃疾的治療機理,有學者提出表證的范疇為皮膚經絡或臟腑等疾病,治療關鍵是通達機體表里的津液營血,使氣機升降有序,發揮暢經絡、行六腑與調升降的療效[3]。而調出入能夠促升降,因此可用于胃疾治療。
2.2 藥方分析
柴胡桂枝湯的組方為:大棗(6 g)、桂枝(4.5 g)、炙甘草(3 g)、芍藥(4.5 g)、生姜(4.5 g)、半夏(6 g)、人參(4.5 g)、柴胡(12 g)、黃芪(4.5 g)。方中,大棗、炙甘草與人參的性味甘溫,具有補益脾胃和改善樞轉等作用,利于出入升降氣機。《傷寒論》提出:半夏應聯合生姜,但生姜可單獨或聯合半夏使用,原因是生姜對半夏的毒性有解除作用。半夏性味溫燥質潤,主要效用為止嘔。但在該方中,半夏的效用是開結,促使氣暢,進而止嘔。桂枝與衛氣屬性相同,性味甘溫,芍藥性味寒酸甘,可與營氣相合。柴胡性味寒涼辛苦,有調氣作用。黃芪性味寒苦,有清瀉胃熱效應,搭配半夏、生姜與柴胡可發揮辛開苦降作用,可顯著改善胃疾癥狀。方中共9味藥,具有升降自復、調節氣血陰陽、通暢出入和調理虛實寒熱等效果,聯合加減方對于胃疾的治療效果佳。
加減方為:苔白加用厚樸、草果、佩蘭與白豆蔻;舌苔黃膩、口干與胃灼痛加用藿香、蒼術、蒲公英與厚樸;食滯噯腐加用萊菔子與炒麥芽;氣虛加用茯苓、砂仁、黃芪與白術;嘔吐嚴重加用吳茱萸;胃脘痛與虛寒癥加用香附、熟附子與良姜[4]。
總之,在醫療技術與現代醫學的推動下,柴胡桂枝湯等中藥方劑成為胃疾患者較常用的治療方法。但治療前,需要結合先進檢查手段確保患者符合用藥指征,并隨癥加減中藥。如胃潰瘍加白芨與三七粉;肥厚性胃炎加莪術與三棱等。該方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寒熱與虛實病癥調整藥量,堅持辯證論治原則,提高治療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葉淵淵,汪 磊,農志飛,等.柴胡桂枝湯治療兒科疾病驗案舉隅[J].湖南中醫雜志,2018,34(5):127-128.
[2] 吳正卿,陳 冰.陳冰運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治療內科雜病舉隅[J].湖南中醫雜志,2018,34(2):85-86.
[3] 袁嘉嘉,孫志廣,肖 君,等.柴胡桂枝干姜湯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雜志,2016,43(8):1777-1780.
[4] 孫凱濱,孫 蓉.基于網絡藥理學研究模式的柴胡桂枝湯治療胃潰瘍與癲癇的異病同治分析[J].中草藥,2019,50(21):517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