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 熊芳麗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富貴包已成為臨床上常見疾病之一,中醫對富貴包的治療各異,筆者將介紹熊芳麗教授運用環形群針埋線術治療富貴包,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學習借鑒。
【關鍵詞】環形群針;埋線;富貴包
【中圖分類號】R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5..02
富貴包又稱頸部大包、奪命包,是指位于頸胸交界處(C7~T1椎體棘突處)形成的鼓起,因其形狀像一個大鼓包而得名。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和電腦成為主要辦公用具,使用頻率增加及長時間低頭,逐漸形成圓肩、駝背、頭前移的體態,使頸胸椎正常生理曲度改變,致富貴包形成[1]。其危害為頸肩部緊張僵硬,上背部大范圍酸脹痛,放射“串痛串麻”至頭項及肩膀處,大包區域麻木、麻痹等,如壓迫神經根則出現上肢麻木,壓迫到椎動脈則會造成頭暈、眼花。富貴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甚至影響壽命[2]。熊教授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結合針灸理論,針對富貴包的本質,臨床上運用環形群針埋線術治療富貴包療效顯著,筆者特舉驗案一則,以供臨床學習。
1 典型醫案
患者,女,42歲,于2019年8月25日首次確診。主訴:頸肩部肌肉疼痛2+年,加重伴雙上肢麻木1周。現病史:患者2+年前因伏案工作后出現頸肩部肌肉疼痛伴局部麻木,感上背部肌肉緊張僵硬,偶有頭暈、頭痛不適,晨起尤甚,自行局部按摩后癥狀緩解,未予系統診治,常因工作及勞累后復發,1周前患者在上癥的基礎上出現雙上肢麻木,遂就診于我院。刻下癥:脖子酸痛不適,偶放射至頭部及后背,大包區域麻木,納可眠差,二便尚調,舌質暗紅,舌苔薄白,脈沉澀。查體:頸部活動受限,C7~T1椎體棘突處的部位見一凸起大包,我院X片示:生理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熊教授認為此應屬中醫學“痹病”,綜合舌脈癥辨證為寒凝血瘀證。治以“溫陽散寒,化瘀止痛”為法。
治療過程:(1)選穴:以大椎穴為中心,上下左右各旁開1寸選取4個穴位。(2)器具準備:安爾碘、醫用鑷子、消毒棉簽、醫用銘制羊腸線,先將一次性華佗牌無菌針灸針(0.3 mm×50 mm)數根剪掉針尖, 插入一次性使用注射用10號針頭針芯內, 使插入的毫針針身與注射針頭齊平,再將醫用銘制羊腸線剪成約l0 mm長的短節備用。(3)操作:術者遵循無菌操作戴好口罩及帽子,囑患者坐位,充分暴露治療部位,穴位處皮膚安爾碘常規消毒,術者押手持注射針頭,刺手用消毒鑷取用備好的羊腸線,將一節羊腸線通過注射針頭的針尖裝入針體內(此時毫針稍退后),線頭與針尖內緣齊平,押手將穴區皮膚繃緊,刺手將針尖朝向大椎穴,將針頭快速斜刺入穴位,深度約達脂肪層下1/3處,隨后將針芯內的毫針緩慢向前推進,將羊腸線送入穴位中,出針后,用干棉簽緊壓針孔15~30 s后,查有無線頭外露及出血,操作完畢后穴位處皮膚消毒,并囑患者24小時內不要洗澡。(4)療程:每周治療一次,4周為1個療程。首次治療后患者訴頸肩部疼痛較前緩解,局部麻木減輕,睡眠較前改善;連續6次治療后患者富貴包明顯縮小,已無明顯不適癥狀。
2 討 論
作為人體十字路口的大椎穴,又名“閻王奪命鎖”,具有上啟下承的作用。又督脈為陽脈之海,大椎為陽脈的總開關,大椎穴不通,機體一身清陽上升失常,加重體內邪氣,致頸部大包(富貴包)形成,使督脈、膀胱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膽經、胃經堵塞。中醫相關記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綜上,大椎穴不通,筋骨失和,氣血運行失常,會堵塞人體六陽經與督脈,氣血瘀阻,致局部腫痛、麻木或活動不利;氣血不能正常上循至頭部,則引起頭暈、頭痛及失眠[3]。閆冬等[4]認為鄰近椎動脈的大椎穴,穴下神經豐富,通過對大椎穴治療可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血液運行,調整紊亂的椎間關節,降低頸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對椎動脈交感神經叢起到良性調整,反射性的使血管擴張,促進局部區域血管網重建,從而達到治病目的。
中醫學雖無富貴包的記載,但根據臨床癥狀及體征,熊教授認為可歸納為中醫學“痹癥”的范疇。痹的病名,首見于《內經》,《素問》提出風、寒、濕邪為主要致病因素,《素問·痹論》指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葉天士針對痹久不愈,提出“久痹入絡”之說,倡導以“活血化瘀”為法。富貴包的形成與頸部受風寒濕邪侵襲、氣血瘀阻經脈相關,《黃帝內經》言“針引陽氣”,《靈樞·根結》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說明調節陰陽是針灸治病的關鍵;《素問·生氣通天論》又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通過恢復陰陽平衡以治愈疾病。有著“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之稱的經絡,具有運行氣血的功能。富貴包形成,經絡功能失常,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響,產生相應的病理變化。《靈樞·經脈》所言:“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而針灸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等作用,通過針灸可使瘀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熊教授認為氣血運行不暢是富貴包形成的主要因素,通過刺激大椎穴局部的腧穴,使經絡功能恢復正常,促進氣血的運行。《靈框·終始》中提到“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而富貴包的形成與“久病入絡”相關,需深內而留針治療。在針灸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穴位埋線,通過羊腸線在體內分解、吸收,促進血液循環,對穴位產生持久刺激的作用,以達到“深內而久留之,以治頑疾”的效果。郭愛松認為[5]與針灸具有疏經通絡、調理臟腑功能相同作用的穴位埋線,同時集針刺、刺血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形成具有復雜、持久的一種非特異性傳導刺激沖動。環形群針埋線術是由熊芳麗教授在腰腹群針法的臨床運用中發展而來,腰腹群針法主要針對單純性肥胖患者的脂肪堆積,通過穴位埋線產生持久性的刺激,在臨床治療單純性肥胖已取得良好的療效[6]。富貴包是由于大椎穴處軟組織脂肪化,屬于一種增生性疾病,通過環形群針埋線術,使羊腸線對頸部大包產生持久刺激作用,臟腑功能得到調整,氣血運行通暢,神經傳導功能恢復正常,經絡通暢,患者機體陰陽恢復平衡,自然使頸部大包多余濁脂消散,富貴包縮小。羊腸線植入后,可在體內停留7~15天被身體溶解、吸收,不需取出,彌補了針灸留針時間短、療效不持續等缺陷,比較適合現代的繁忙人。
熊芳麗教授認為富貴包的治療,主要在于調節氣血陰陽,使患者機體恢復“陰平陽秘”以病愈。環形群針埋線術具有療效持久、療程短等特點,可行性較高,患者易接受,且治療費用相對較低,適宜臨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韓 洋,李保利.頸椎矯正手法聯合麥肯基療法矯正富貴包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8,26(11):27-29.
[2] 吳兆根.小心脖子后的富貴包[J].江蘇衛生保健,2018(10):23.
[3] 元唯安,張明才,詹紅生.對“骨錯縫、筋出槽”的認識及臨床診斷[J].中國骨傷,2013,26(06):502-504.
[4] 閆 冬,陳 聰,宋詠梅.大椎穴治療頸椎病的研究進展[J].山東中醫雜志,2018,37(03):262-266.
[5] 郭愛松.穴位埋線療法研究近況[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07):89-91.
[6] 馮 斌,熊芳麗.腰腹群針埋線法治療單純性肥胖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20):32-33.
作者簡介:王小慧(1990年-),貴州習水人,女,貴州中醫藥大學2018級研究生,專業:針灸推拿;
研究方向:針灸方法與適應疾病相關性研究
通訊作者:熊芳麗(1958年-),貴州貴陽人,女,教授,貴州省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