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閃閃


黃江河里海豐西閘前,一塊塊生態浮島延綿不絕宛如護水長城;
后塘村支流邊,一體化污水凈化設施吞污水吐清水;
海豐第二污水處理廠建設工地,一根根粗壯的鋼管已經拼接到位,只待通水投用……
汕尾黃江河海豐西閘國考斷面實現達標,是廣東碧水攻堅戰的重點攻堅項目。2020年,治污攻堅進入考核年、收官年,汕尾也吹響海豐西閘國考斷面達標攻堅戰沖鋒號,一個個工程加快推進、一項項措施嚴格落實,一步步扎實沖刺Ⅲ類水質目標。
小支流改善大流域
“溶解氧8.33毫克/升,懸浮物6.24毫克/升,氨氮0.70毫克/升,化學需氧量9.30毫克/升,總磷0……”在塘東水質凈化站的水質在線自動監測儀上,一系列數據不斷跳動。“出水水質已經達到Ⅲ類標準。”汕尾市生態環境局海豐分局(以下簡稱“海豐分局”)生態環境監測站站長藍詠哲表示。
距離塘東水質凈化站不遠處的后塘村支流,是黃江河流域的12條支流之一,記者看到河水被用沙袋筑起的小水閘攔腰截為兩段。水閘以上河段,水色黃褐,兩條直徑約有30厘米的鋼管直插河里,猶如兩條蛟龍俯首虹吸。
“這是水質一體化凈化設施的進水口。溪水經格柵去除較大的漂浮物,再通過水泵將溪水導入超微分離一體化設備,同時投加混凝劑和助凝劑,去除溪水中的污染物,最后將凈化了的溪水排回溪里。”藍詠哲講解說,“以化學需氧量為例,溪水凈化前檢測值為30~40毫克/升,凈化后則降為10~15毫克/升,甚至更低。”
在水閘以下河段,處理后達到Ⅲ類水質的清水源源不斷涌出,匯入后塘村支流,周邊環境呈現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象。小小水閘之隔,溪水清濁明顯不同。
小河凈則大河清,汕尾市把后塘村支流等12條支流綜合整治作為破解黃江河水質整治的重要抓手,投資約7000萬元,啟動黃江河支流水質一體化凈化工程,配合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水污染減排、水生態修復等措施。“為做到精準治污,我們選定流域內5條水質較差的支流安裝了水質一體化凈化設施,每天能凈化9萬立方米的河水,原本水質Ⅴ類或以下的河水經過處理達到Ⅲ類或以上后再匯入黃江河干流。”藍詠哲說。
為進一步降低河段污染物的存量,汕尾全面鋪開12條支流清淤工作,清理河道長度80多公里,面積約13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完成清淤任務。
“日興河是黃江河流域中水質最差的支流。”海豐分局副局長鐘漢堅介紹,為解決問題,黃江河流域農業農村污染正在加強管控措施。禁養區加強巡查,防止違法畜禽養殖場死灰復燃;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督促完善糞便污水貯存、處理與利用設施;沿河非法水產養殖場,加強清理整治;受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的河段或支流,嚴格管控河道沿岸農田的施肥;充分利用流域內坑塘、溝渠、低洼地,改造成調蓄池或人工濕地,對村鎮生活污水、水產養殖尾水和黑臭水體進行收集、調蓄和生態處理……
此外,汕尾還投資1500萬元,在黃江河干、支流設置45個監測點,實現24小時動態監控,委托第三方落實河流常態化保潔管理工作。同時對黃江河12條支流的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氨氮及總磷等進行加密監測頻次,從“一月一監測”增加為“一周一監測”,實時掌握研判水質變化。
大工程建成大改變
“第二污水處理廠首期工程建設進度已經接近尾聲,預估6月中旬就可以通水,盡早投入運行并發揮生態效益。”海豐縣城第二污水處理廠總工程師高蒙政說。
近年來,隨著海豐縣的城市發展,原有的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投入已經跟不上發展的步伐。2018年,海豐縣決定建設處理能力達8萬噸的第二污水處理廠,其中首期4萬噸將于2020年建成。“第二污水處理廠的建成投用,將對黃江河海豐西閘達標起到關鍵作用。”藍詠哲說,第二污水處理廠將收集處理海豐縣生態科技園、金岸工業園等地的處理后工業污水和城東鎮及周邊的生活污水,處理后的出水也不再排入黃江河,而是取道排入橫河,最終從麗江出海,大大減少黃江河入河污水。
曝氣池、二沉池……一個個規模巨大的水池已經成型,一條條粗壯的管道已經拼接到位。記者看到,第二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建設正在抓緊推進,預計近期就能通水。
在前往海豐縣城的路上,記者也看到近10個路面在圍蔽施工,工地上掛著醒目的“第二污水處理廠”施工牌,工人正在通過工作井把管網頂入土內。
“最難的就是管網施工。”高蒙政介紹說。污水管網采用頂管施工,是一種不開挖或者少開挖的管道埋設施工技術。“但是管道在地面負7米以下推進,一根根套接,一點點不精準都會造成后期的污水滲漏。”加上由于不少管網鋪設路線靠近黃江河,地下水資源豐富,土質松軟,增加了不少建設難度。據介紹,第二污水處理廠將配套污水收集管道8300多米和1萬噸污水提升泵站1座,目前已經基本完成,“只剩下最后200米入廠管道。”
“在第二污水處理廠投用前,工業園的工業污水經過處理達標后還是會排入黃江河,對海豐西閘國考斷面水質達標依然存在隱患。”鐘漢堅表示,為強化涉水企業環境監管,海豐持續強化打擊企業違法排污。今年5月6日至5月8日出動環保執法人員30多人次,開展涉水企業夜間突擊檢查專項行動,依法查封了10多家違法排污企業。
針對農村面源污染,黃江河流域自然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也在全力推進。2018年12月,汕尾斥資3690萬元,為黃江河流域內的附城、城東、公平、陶河4個鎮27個村委82個自然村鋪設污水管網和安裝污水處理設備等,目前大部分設施已建成并運營。
多舉措緩解大問題
黃江河在黃江大橋下緩緩流過,一個個種滿美人蕉的生態浮島沿河延伸。只見天空湛藍,片片白云,岸上青山,綠樹成林,水中青草,白鷺成群……“影響海豐西閘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的要素是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我們需要引進凈水植物與水中的有害藻類進行競爭,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的風險。”藍詠哲說。
為了科學凈化水體,汕尾投入1500萬元,在黃江河中閘至西閘段河道堤圍兩岸,建設生態浮島,綿延15公里。浮島上種植根系發達的美人蕉等植物,通過吸收水中大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起到促進有機污染物降解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凈化水質,同時為微生物、水生生物及鳥類提供棲息、繁衍場所。
黃江河流域自去年9月中旬至今年4月中旬降雨僅340毫米,比上年同期減少45%,上游的生態補水水源單一且水質質量不高,整條河流生態流量嚴重不足的問題特別突出,導致化學需氧量連續數月超過Ⅲ類,pH值居高不下。
在這個枯水期間,黃江河今年以來水閘一直處于閉合狀態,水體實質上變成了一個靜止的湖庫,非常適宜藻類植物的繁殖。每年2—6月由于水溫上升,藻類生長進入活躍期,而水體受納了沿岸農村農業面源污染,富含磷、氮、氨氮等營養鹽,從而造成斷面附近水體藻類大面積、爆發式增殖,致使pH值經常超過9。
雖然與去年同期相比,黃江河水質大有改善,根據國家水浮船站(西閘)監測數據分析,2020年1—5月與2019年1—5月對比,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及總氮分別下降18%、72.8%、55.6%及33.7%,但根據國家生態環境部采測分離和市環境保護監測站監測結果,2020年第一季度海豐西閘水質為Ⅳ類,國考斷面達標形勢依然嚴峻。
“在缺少生態補水的情況下,我們得趕緊想想辦法。”海豐縣副縣長鄭永城說。通過科學、精準調度西閘閘門開啟時間,閘壩聯調,漲潮時借助潮水,帶動海豐西閘國考斷面周圍的水體交換,降低污染物濃度。除了向海“借”力,海豐西閘還向天“借”力。5月11日晚,氣象部門預判天氣形勢,緊抓降雨云系到來的有利時機,實施增雨作業,黃江河流域上游的公平水庫補水效果明顯。此外,汕尾積極研討跨流域調水,針對黃江河上游一些不連通的水體,探究與黃江河連通的科學可行方案,增加生態補水量。
治水興水,久久為功。汕尾計劃以黃江河流域綜合治理為契機,擬投入3億元,充分開發利用黃江河一河兩岸資源,實施以城東鎮臺東閘為起點至附城新山段約20公里的景觀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堤壩道路、堤壩內土地流轉綠化美化、觀景臺、親水平臺、停車場等。汕尾將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黃江河兩岸的保護、整治和有序利用,致力將其建設成為集旅游、休閑、觀光、生態為一體的市民親水游玩的生態休閑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