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宇


“東江嘎嘎”“陽江嘎嘎”“北江嘎嘎”等農村環境教育公益計劃,是廣東省環境教育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的品牌活動,也是廣東省第一個農村環境教育公益。該活動以增強農村居民環境保護意識為目標,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和環境自覺為己任,開展兩年多來取得了明顯成效,造福了廣大農村居民,得到了各界的關注與肯定。
從“東江嘎嘎”農村環境教育公益計劃到“陽江嘎嘎”“北江嘎嘎”公益計劃,促進會結合農村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助力農村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打造環保社會組織的品牌活動,彰顯了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廣闊情懷。
環境教育深入農村
眾所周知,農村、農業、農民擔負著農產品生產的重任,是食品安全的第一保障,尤其是許多貧困農村分布在江河上游或比鄰飲用水源保護區,更是飲用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線。農村的環境污染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便不可能有全社會的環境安全。
在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新時期的核心任務之際,環境教育理應受到重視。但是,在環境教育法制化尚未完成的今天,環境教育仍然居于“想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地位,在農村地區,環境教育更是尚未被關注的領域。
促進會會長楊中藝介紹說:“促進會之所以選擇農村環境教育作為主戰場,就是因為歷史上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民教育的欠賬太多,環境教育更是幾近空白,導致農民現代文明素養離農村和農業現代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還有較大的距離,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貧困村情況更為嚴重。”
“農村環境教育是一項方向性、戰略性、長期性的工作,促進會以公益為懷,將責任擔在肩,把措施落到實處,積極推進農村環境教育,長期堅持下去,必將成為環保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履行社會責任的典范。”
為了保障環境教育在河源市、梅州市、陽江市、清遠市的農村得以順利實施,促進會多次請示了業務主管部門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并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東江嘎嘎”“陽江嘎嘎”公益計劃更是聯合了廣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共同實施。
楊中藝說:“無論是在河源市、梅州市、陽江市或清遠市,促進會也爭取到當地政府、教育部門、生態環境部門以及環保宣教中心的支持。‘東江嘎嘎‘陽江嘎嘎‘北江嘎嘎公益計劃的啟動儀式均有政府或相關職能部門以及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代表參加并表態予以大力支持,使得農村環境教育各項工作,包括進學校、進村莊、志愿者培訓等均在政府指導的框架下實施,確保合法合規。”
“嘎嘎”計劃深入人心
2017年5月,促進會設立了農村環境教育工作委員會,結合鄉村振興和農村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廣東農村環境教育工作。同時,促進會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聯合廣東省綠盟公益基金會和廣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啟動了“東江嘎嘎”農村環境教育公益計劃,制定了基本工作框架,在東江流域以省定貧困村為主建立“農民學堂”,并在當地中小學設立環境教育課堂。
截至2018年12月,“東江嘎嘎”公益計劃已累計開展“農民學堂”講座活動25次,小學環境教育課堂活動10余次。
之后,促進會又在粵西陽江市實施了“陽江嘎嘎”公益計劃(2018—2019年);2019年底在北江上游地區(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實施了“北江嘎嘎”公益計劃。通過這三個“嘎嘎”,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公益協力、NGO實施、村民參與、團隊落地、助力脫貧的農村環境教育模式。
據促進會相關人員介紹,在每個項目開展時,他們都積極爭取當地政府以及教育、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的支持,每個實施市縣均由有關主管部門發文布置,并通過參與啟動儀式、環境教育教員培訓開班儀式或結業典禮等方式參與指導。
另外,促進會還積極向公益機構、社會愛心人士募集項目資金;組織團隊深入農村開展調研;與駐村扶貧工作隊以及當地村委會、學校合作,設立農民學堂和學生環境教育課堂,構建了面向農村中小學生的“環境教育課堂”課程體系和面向村民的“農民學堂”環境教育體系,開發了相關課件,進行了60余次示范性授課。
促進會以當地中小學教師為主要對象,舉辦了八期農村環境教育教員培訓班,培養了200多名農村環境教育教員,形成了能夠根植當地、人員相對穩定的農村環境教育志愿服務團隊,為快速推進農村環境教育準備了必要的師資力量。由于每位參加培訓的學員都在培訓過程中成為依托促進會的注冊志愿者,可以在促進會的組織框架下主動推進當地農村環境教育。一方面解決了環境教育師資緊缺的問題,保障農村環境教育可以持續實施;另一方面建立了與村民溝通(方言)、組織村民參與(學校家委會)的有效機制。
2019年10月18日,促進會聯合廣東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在佛山市東鄱小學舉辦了“第一屆廣東省農村環境教育研討會”。來自梅州、陽江、河源、廣州、佛山的學校、企業、環保宣教中心的代表以及各地環境教育教員40多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與會人員觀摩了東鄱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成果視頻,全面了解東鄱小學課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和發展動向。東鄱小學校長分享了該校垃圾分類教育的具體做法和取得的初步成效,促進會代表報告了《“農民學堂”農村環境教育績效研究報告》,與會代表圍繞“如何發揮中小學校的作用,做好村民和學生的環境教育”展開了互動研討。這次研討會成就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精彩對話,實現了政府與非政府、學者和實干家之間的跨界交流。
未來構想深入推進
為了籌集農村環境教育資金,促進會積極爭取公益機構和愛心人士、企業的支持。阿拉善SEE珠江中心“水美中國”和“創綠家”計劃、遠光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利浩以及廣東鼎湖山泉有限公司均給予了支持。
廣東省環境教育界專家認為,促進會的農村環境教育公益計劃,致力于構建以流域或區域為單元的農村環境教育體系,注重培養農村環境教育可持續實施的能力,結合鄉村振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村脫貧攻堅戰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起點高、站位高,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如能持續開展下去,將可大幅度提高農民這一基本社會群體的現代文明意識水平,為在當地實施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營造良好的“軟環境”,從而有效、可持續地改善該地區的環境質量,實現保障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的目標,為“硬環境”充分發揮效益提供保障,有利于高質量地建設生態文明和社會主義新農村。
“‘東江嘎嘎‘陽江嘎嘎‘北江嘎嘎等農村環境教育公益計劃均由案例實施單位自籌資金,首次關注環境教育難度最大、近乎空白的領域,深入基層,且有組織有計劃地推進,體現出促進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具有開拓性和公益性。”相關專家評價說,“項目以環保社會組織為實施主體,與基金會及省級環保宣教部門合作,與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相結合,并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合法合規,且社會影響面廣,具有普惠性。”
此外,項目工作框架合理可行,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措施扎實,效果顯著,并已經開始推廣普及,為構建廣東農村環境教育網絡奠定了基礎;該案例特別注重人才培養,通過規范化、標準化的農村環境教育教員培訓形成可持續的農村環境教育能力,因而具有可復制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
對于促進會未來的打算,楊中藝表示,促進會目前正在以下幾個地區積極籌劃開展農村環境教育公益計劃,其中包括韶關市的“錦江嘎嘎”計劃、潮汕地區的“韓江嘎嘎”計劃以及西江流域的“西江嘎嘎”計劃。
“我們將繼續致力于構建廣東農村環境教育網絡,希望為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以及農村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不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