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堅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這些自信的形成,來自對傳統文化的信仰,但是光有信仰還不夠,還需要在多元文化的競爭下不斷創新。只有不斷地創新發展,才有文化的繁榮,才有文化的涅槃,才有傳統文化的延續。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我們的文化。20世紀以來,各級政府對文化建設非常重視,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即便這樣,仍有不少的傳統文化在流傳中消失,我想其主要原因是創新發展不夠,未能在多元文化的沖擊與競爭中取勝。
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傳統文化是固定、不可改變的,我認為這不是絕對的。流傳至今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和優秀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但是優秀文化同人的生命一樣,需要不斷補充新鮮的血液來維持活力,這血液便來自創新。
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將無法復制。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56個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統的中華民族。我們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睂τ趥鹘y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是前提,創新、傳承才是關鍵。
創新、傳承是優秀文化的根本特質,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民族文化經久不衰的本源。文化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只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而創新,才能煥發生機,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從歷史維度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再到秦漢魏晉南北朝,再到唐宋,這種創新與改革從未停止過。四大發明就是創新,這種創新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成了中華文化的象征。到了明清,尤其是晚清,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墨守成規不搞創新,才導致了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
從現實維度看,當今世界的多元文化并不是相互隔絕,獨自傳承的,而是在互相沖突、競爭與融合中向前推進的。只有不斷創新,以群眾需要為基礎,以形式上的變化,換取內核精神的延續。讓有亮點的民族文化走入生活,走人群眾,同時努力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更好地打造特色,適應時代,既表現出深厚的民族性與本土性,也展現其鮮明的開放性與吸納性,真正做到讓民族文化入腦、人心,才能使民族文化廣泛、長久地傳承下去。
文化創新,首先是文化工作者要堅定不移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因為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植根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路徑。人民群眾是優秀文化創造的主體,只有發揮其創造的主體作用,才能使文化產品融入生活,走向世界,世代永傳。其次要博采眾長,借鑒、融合,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守舊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文化創新要注意三點,一是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和生產生活的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考量性創新與繼承;二是文化創新要體現時代精神,要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因子;三是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體現借鑒與融合式創新。
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絕不是放到陳列館,鎖起來供后人瞻仰,創新發展才是文化傳承保護的靈魂。
作者簡介:
孫鴻雁,高級工藝美術師,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內畫藝術大師,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大國工匠”,中央文明辦敬業奉獻“中國好人”,云嶺首席技師,云嶺產業技術領軍人才,2017年獲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中國傳統內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昆明市政協委員,官渡區政協常委,官渡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會長。云南藝術學院、民族大學特聘專家、教授,昆明理工大學客座教授。創立了“滇派內畫技藝”。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國家和省級獎項,被多家博物館收藏,在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