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辰
最近這幾年,你一定聽說過類似的比喻,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是信息文明的“水電煤”,成為傳統機構的轉型動能。
從最近數月的實踐不難發現,盡管疫情為整個社會帶來新挑戰,新時期“水電煤”,已經“轉化”為惠及社會治理方方面面的“新工具”,迎來一個擲地有聲的落地階段。
舉個例子,疫情期間,作為北京海淀區的注冊企業,京東共推出數十款技術產品,構建起科技抗疫平臺。承擔技術研發和輸出重任的京東智聯云,將這一平臺在中國品牌日云上北京展館進行了集中展示。與會者發現,新技術的涌現,正在讓首都“數字孿生”出一個帶給市民技術福祉的“云上北京”。
在我看來,這些福祉不僅是特殊時期的應急方案,還會成為未來助力城市治理的新常態。
這些脫胎于疫情時期的技術嘗試,亦會成為未來“后疫情時代”的技術“常識”。
今年2月,海淀區政府曾向京東發出《關于委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提供技術支持的函》,表示:“同意貴單位發揮信息新技術優勢,對‘北京市海淀區應急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供新技術支持。”
于是京東智聯云迅速上線“北京市海淀區應急公共服務平臺”,集合云計算,AI,大數據,物聯網等不同技術,并依托京東零售、物流、金融等不同資源,提供“供求對接、物資管理、遠程辦公、在線課堂、疫情信息、疫情防控、醫療服務”等10項技術和服務。
根據官方數據,目前“應急公共服務平臺”包括北京海淀區在內,全國主站累計用戶已超過15000個,涵蓋近千政府部門和數百家醫療機構,共撮合6.6億件物資。
而考慮到京東的智能供應鏈優勢會越來越強,你完全可以期待,這一平臺會在未來的社會常態化構建中,延伸出其他可復制推廣的技術價值。
據我所知,海淀區應急管理局希望后續能將其演變為救災系統,對災情發生初期的救災過程以及災后重建等階段的物資需求,進行大數據研究,逐步建立物資儲備、調配和流轉的模型,提高政府應急效率。
不止于應急公共服務平臺,疫情期間,京東智聯云對“數字北京”進行了全方位構建。

譬如聯合四季青鎮政府在購物中心部署“智能溫感系統”;聯合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推出“基于AI的防疫物資識別分配系統”,大幅提高防疫物資管理效率,確保應急物資的及時供應和安全調配;聯合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打造“智豆數據管理平臺”,實時更新生活必需品儲備情況,為決策層提供數據支撐和大數據分析服務。
更重要的是,這些產品彼此之間并非單擺浮擱,而是全部脫胎于“ABCDE”戰略的肥沃土壤。事實上,就像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智聯云總裁、IEEE Fellow 周伯文博士說的那樣,京東智聯云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單點技術上,更在于科學的頂層戰略所引領的全矩陣長效技術輸出。
京東“ABCDE”戰略,作為一個兼具彈性與效率的有機體,可實現各種技術如積木般自由嫁接,以“即插即用”的模塊化方式,滿足不同的具體需求。
這些看似“復雜”的技術經過充分整合,最終也讓城市智能化發展變得更“簡單”。在我看來,這種化繁為簡,亦是技術的本分。
疫情期間,收獲眾多政府部門認可的京東,可謂政企合作構建數字城市的優質樣本。
這也是為什么,京東智聯云應急公共服務平臺和智能情感客服產品,能夠成功入選愛分析數字化戰“疫”先鋒案例和Forrester 《Build An Adaptive Enterprise To Survive Uncertainty》報告。
當然,如今疫情尚未完全結束,“云端城市”更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途,在未來的后疫情時代,社會治理信息化無疑會進入新常態。
其實從前年開始,在科技媒體的選題列表里,400多年前莎士比亞提出的那個深邃問題:“To B or not To B”,將變得不再是問題,沒人會懷疑,未來十年中國科技的新戰場將向B端轉移——而其中會有相當大比例屬于ToG業務。
早有學者指出,現代化城市治理(尤其大城市),正如“沙堆實驗”一般日趨復雜,傳統模式已很難應對,涉及公共服務的諸多方面,都應該被賦予新的技術底座。
不久前,IDC根據2020年全球政府行業數字化轉型十大預測,給出了中國版的趨勢分析,其中幾條很有代表性,比如:“到2021年,90%的中國政府機構將采用平臺方式開發應用程序,使公民更容易獲得服務”;“到2022年,35%的中國政府機構將利用更好的客戶智能和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實時處理公民服務”;“如果沒有智能的、安全的、可擴展的數字化轉型平臺,到2022年,60%的中國政府機構將無法增強組成服務、簡化操作、授權員工和完成任務”。
而公允地講,疫情確實加快了政府數字化轉型的步調,G端智能化將成為“數字中國”構建的重要方向。
這意味著,就像周伯文博士信奉的“技術長期主義”,新技術在很多政務民生領域,都將從疫情模式,自然轉變為“常態模式”,從技術嘗試,沉淀為技術常識,通過一系列方式,將城市運行中的潛在不確定性,在最大程度上變為確定性。
而這又進一步意味著兩件事:第一,后疫情時代,加強城市管理的智能數字化,將成為政府建設的重要一環;第二,后疫情時代,以京東為代表的智能供應鏈,將成為信息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
當然,他們也一定會“環環相扣”,在各個領域深度合作。
不久前,在“下一代智能協同開放平臺產業戰略發布會”召開當天,京東智聯云正式向全社會開放了歷經京東22萬名員工檢驗,有著高效協同辦公效率的IT系統,并在北京市政府和相關委辦局及海淀區政府指導下,攜手尖端科技企業,打造“協同辦公平臺生態聯盟”,希望加快5G技術應用,實現信息快速精準共享,及時有效地遠程溝通。
誠如周伯文所言:“城市運營就是智能協同管理,需要從政府連接企業,從企業連接員工,從政府連接社區,再從社區連接居民,因此,我們需要下一代智能協同管理平臺。京東智聯云推出的智能協同管理平臺利用AI技術、互聯網強感知能力,可以將這些連接打通。”
再比如,2020年是從“京交會”跨越到“服貿會”的第一年,半個月前,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數字平臺上線儀式在京東集團舉行,京東作為本屆云上服貿會的技術服務商,會為其提供一系列底層技術服務,讓本屆云端大會365天“永不落幕”。
而京東智聯云在政務領域的成績,亦收獲權威機構的認可:5月,賽迪顧問發布政務云市場研究報告,京東智聯云位于“領導者”象限;6月,艾瑞發布《2020年中國政務云行業研究報告》,如其所言:基于“最懂產業的數字經濟服務企業”定位,“云+產業”的合作理念,京東智聯云提供的數字政府解決方案由云基礎設施、技術中臺、數據中臺、業務中臺四大應用體系構成,以“善政、興業、惠民、共生、筑基”為目標,通過建設數字政府引領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未來,京東智聯云將不斷迭代“京東城市云”模型,在政務IT、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和地方產業科技升級等多領域,面向地方城市進行科技轉化,與地方政府在數字政府與數字經濟層面持續開展深度合作。
沒錯,未來遠不止于此,可以預見,作為最懂產業的數字經濟服務企業,京東智聯云將會令“云端北京”不斷發展壯大,在商超等重點場景,在應急等重點領域,持續推出可復制和推廣的產品服務。
而他們之所以有能力這樣做,是因為過往的深厚積淀,給了他們布局未來的籌碼。
你知道,由于長期堅守B2C全品類,智能物流等核心價值,不同于大多數新經濟企業,京東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將實體經濟搬到互聯網做的企業。十余年以來,他們深入到不同產業的具體實踐,深諳不同產業發展脈絡的細枝末節,磨煉出豐富的場景落地經驗,這讓他們能深度連接供需兩端,深度洞察兩端痛點。
所以在許多人看來,在“后疫情時代”,這種“躬身入局者”的身份,能夠讓京東智聯云洞悉政府管理與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新需求,也為他們與政府未來的進一步合作打下基礎。我相信他們有能力通過更新的技術,與政府一起描繪屬于數字時代的“清明上河圖”新藍圖。
曾經不止一位學者預言,人類正在進行有史以來第二次最重要的遷徙:第一次是數萬年前人類祖先走出非洲;現在,他們正在面臨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的“大移民”。
正如你所見,新技術正從各個方面,催生出一個孿生的“數字中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再次看到,技術永遠是社會進步的最大變量。
如今,疫情尚未完全過去——它終將過去,而技術帶給一座城市的改變,將會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