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傳國
父母給付子女的經濟幫助,是理所當然的贈與,還是一種借貸?讓我們一起看看下面的案例。
段某與湯女士系夫妻關系,2000 年6月登記結婚。2018 年9 月,湯女士因交通事故受傷死亡。湯女士去世前,先后兩次拿著父母工資卡到銀行取款,分別取走5萬和6.1 萬元。女兒去世后,湯女士父母于2020 年4 月3 日將段某訴至法院,要求償還其借款本金11.1 萬元。
庭審中,原告向法庭提交湯女士銀行取款憑證、還房貸及病歷等證據,用于證實將錢借給湯女士的事實。段某稱其并不知取款之事,因此不存在借貸關系。即便事實存在,也應視為父母對子女的經濟幫助,屬無償贈與,故應駁回訴訟請求。
法院審理認為,兩原告與湯女士雖無書面借據,但雙方系父母子女關系,發生兩次借款數額不大,出于信任或礙于情面而未寫借條。且兩原告提供其與借款人借貸關系的證據,能證明借款合同成立及生效,故其與湯女士借款合同成立并有效。因對利息和借款期限均未作出約定,故借款應為無息,且可隨時要求履行。因借款發生在湯女士與被告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且用于償還房貸及治病,故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現湯女士去世,被告段某應承擔還款責任。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父母撫養子女的義務僅限于未成年子女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因此對于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父母并沒有撫養的法定義務。父母對其個人財產享有處分權,是否資助成年子女由其自由決定。給子女的經濟幫助,除父母有明確表示贈與的意思外,均應當將其視為以幫助為目的的臨時性資金出借,子女應負有償還義務,不能視為當然的贈與。
◎文/孫鎧
先生,您的信用卡逾期未還款,需要支付滯納金。啊?那要付多少呀……
早在2017 年,中國人民銀行就下發通知:取消信用卡滯納金。因此,對于滯納金求償,信用卡持卡人有權說不!
2009 年9 月,小王向銀行申領信用卡,申領成功后,小王與銀行簽訂了《信用卡領用合約》。合約約定:如未按約還款,應向銀行支付利息、復利以及滯納金。
2018 年3 月起,小王沒能按約還款,銀行向小王進行催告,要求其償還信用卡借款本金、利息及滯納金。小王對此提出異議,認為信用卡滯納金已被廢止,《信用卡領用合約》中約定滯納金無效。
雙方協商未果,銀行到法院起訴,請求判令小王償還信用卡借款本金、利息及滯納金。法院經審理,認定信用卡滯納金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故只對借款本金及利息償還請求予以支持,對滯納金償還請求不予支持。
2017 年1 月1 日起實施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信用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 第三條規定:“取消信用卡滯納金, 對于持卡人違約逾期未還款的行為, 發卡機構應與持卡人通過協議約定是否收取違約金,以及相關收取方式和標準。 ”本案中,銀行主張小王向其支付逾期還款滯納金, 不符合上述規定,因此,銀行主張的滯納金于法無據,法院對此不予支持。
為了順應銀行業市場化的趨勢, 中國人民銀行取消具有行政管理色彩的信用卡滯納金, 代之以發卡行與持卡人自行協商確定的違約金。 信用卡辦理過程中, 發卡行和持卡人雙方在締約過程中設定違約責任時應依法依規、充分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