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燾
/中山大學深圳研究院
是非定律:在兩個客體A和B的情況下,原來的關系為A→B,正權重為1,負權重為-1.錯誤判斷這對關系的結果為A←B,正權重為-1,負權重為1.則由于是非顛倒導致A與B的關系中兩者相對大小變化為8.
如圖1所示,A對B有幫助。由于是非錯誤,導致將A對B的幫助理解成B對A的幫助,則兩者的關系從1 VS.-1 或2 VS.0變成了-1 VS.1 或0 VS.2.因此,“是”判斷失誤導致A與B的利益關系發生權重為4的波動。

圖1 是非顛倒時“是”價值相對變化4

圖2 是非顛倒時“非”價值相對變化4
如圖2所示,B對A有損害。由于是非錯誤,導致將B對A的損害理解為A對B的損害,則兩者的關系從1 VS.-1 變為了-1 VS.1.因此,“非”判斷錯誤導致A與B的利益關系發生權重為4的變化。
上述是非定律中客體具有雙重價值:“是”價值、“非”價值。“是”價值是其正價值,可以給人以適用性、美觀性,例如購買一臺計算機、獲得一個贊助。“非價值”可以消除不良效果,例如舉報一個核輻射污染源、失去一個支持。
社會、經濟活動中,有人利用幫助人的條件損害人,相當于監守自盜、上下其手。本來收獲了N個投資,用于保障安全。現在這N個投資成了犯罪的條件。此時,從是否監守的關系而言,監守者與委托監守者的利益差別是+2N,即后者付出N個價值,同時前者收獲N個價值。現在由于不監守,導致其他人判斷為委托監守者是監守者,非但沒有付出N個價值,反而被誤以為收獲了N個價值,監守者與委托監守者的利益差別被認作-2N.因此,從社會上來看,監守者與委托監守者的價值變化為2N-(-2N)= 4N.
從是否自盜的關系而言,監守者自盜收獲N個單位價值,委托監守者失去N個價值。兩者利益變化為2N.而從社會其他人的角度出發,則誤以為監守者沒有自盜,發現損失后,委托者需要補償N個價值的損失,自盜的監守者反而應當收獲N個價值。已經損失的價值加上需要賠付的價值也有4N個價值單位。因此,監守自盜者導致委托者與監守者的相對利益變化達到8N個價值單位,即兩者利益交互的8倍之多。
以私人恩情而言,報恩還情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提倡。還情見于《紅樓夢》中的木、石前盟。恩將仇報其實就是陰奉陽違。恩將仇報者被視為不仁不義、邪惡卑鄙的人物。設甲對乙有恩,付出x個助力。一發一收,兩者相互之間存在2x個助力的區別。若乙枉顧前盟,旁人會以為甲是受惠者,將兩人之間的助力設定成-2x.因此,乙之枉顧導致4x個助力的相對變化。如果乙落井下石,以仇待之,則會反以x個損力對甲,此時甲受x個損力,乙傾卸掉x個損力,兩者受損程度相差2x個力。而外界以為甲是施力方,乙是受力方,一有損力出現,甲、乙之間被當作有-2x個力的變化,損力的變化共達4x個力。總體而言,助力、損力共有8x個力的變化。因此,恩將仇報會導致施恩者與受恩者之間的恩情變化8倍。
現代社會里,在提到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時經常出現“變廢為寶”的說法。廢是廢物,寶是寶貝。變廢為寶,相當于從負價值變成正價值,從帶有負價值的物質變成帶有正價值的物質。古代清言筆記里提到,有的和尚將大家巨族丟棄在上游河道中的食物撈起收集,重新晾曬成干米貯存。等到此家族衰敗時,和尚用此米接濟其成員,如同尊物。丟棄浪費的糧食給下游帶來1個污染,上游減小1個污染。遷移導致污染變化2倍。下游見到和尚附近是污染源,而扔掉殘羹冷炙的地方反而顯得水流清潔,因此會覺得和尚污染了環境,和尚被認為應該付出污染所致的代價,上游獲得清潔環境的鼓勵,此認定導致該家族與寺廟之間形成2倍于污染的潛在價值落差、或者損失。因此,在漂流遷移環節,丟棄在河道中的遺棄食物導致了4個污染的價值變化。
在哲學關系中講究重點、主次、抓大放小。政治關系中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本末倒置將主要問題置于最后解決,將末要問題置于首位解決,拈輕怕重,會浪費8倍的機遇。主要問題優先解決變成擱置,交換了一次序號。外界以為重要問題獲得了資源和條件,以為擱置的問題減少了資源和條件,兩者之間的重要程度相差2個等級。實際上在重要關系與擱置關系之間形成了逆向的2個等級。擱置不當,導致資源和條件比預期相差了4個等級。
假公濟私是古往今來對貪污瀆職的標準批評。公器私用是假公濟私的類似說法。從是非定律來看,假公濟私會導致公共財產與私人財富之間形成8倍于紙面上利益的變化。以公共財富興辦某業,某業注資增加1倍,私人無償獲得了此資產,一予一取,公共財富與私人財富之間形成了2倍差距。與此同時,人們以為私人自有財富獲得此資產,公共財富經營不善導致損失,則是以為公共財富收到1倍私人財富的貢獻,如同私人與公共財富之間存在2倍價值的落差。兩者相較,通過假借公共財富興業,私人財富與公共財富之間獲得了4倍利用的變化。如果存在私人財富損耗,借助公共財富填補虧空,則可能又形成4倍財政赤字的轉移。本來是假借公共財富替私人財富還債,一填一補,兩者相差2倍的債權。赤字填補后,如果社會以為是私人財富為公共財富還債,則會以為私人財富分擔了公共財富的債務,將兩者之間的設成2倍負債的關系。兩者相較,如同私人財富和公共財富之間忽然虧出了4倍于關聯虧空的財政赤字。綜合資產與虧空,假公濟私也許會導致公共財富與私人財富之間形成8倍于所知利益輸送的相對財富變化。
分別是非曲直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標準。是非顛倒是人們損失利益的重要原因。從監守自盜來考察社會安全,從恩將仇報考察人際關系,從變廢為寶考察環境保護,從本末倒置考察政治效果,從假公濟私考察經濟利益,都可以獲得是非定律的佐證,即不以為是、反以為非可能導致8倍于此事的相對利益變化。人應當反躬自省,遵紀守法,培養道德情操。《詩經·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除故國之思外,黍離之悲也似蘊含著是非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