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盛
/廣東省佛山市第二中學
法定節假日一般可以分成二類:一是傳統民族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二是政治性節假日,如國慶節、抗戰勝利紀念日。
據國務院1999年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我國國家法定節假日為元旦1天,春節3天,勞動節3天,國慶節3天,全年法定節假日總天數為10天,比修訂前增加了3天。
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現行法定節假日的不足逐漸呈現。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年的傳承中逐步形成了很多富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的象征符號融入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中,人們耳熟能詳。比如“清明時節雨紛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等等。
但目前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中只有春節一個傳統節日,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都不是法定假日。這些特色節日具有極大的紀念意義和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和紀念意義都可以成為中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資源。
因此,許多民眾及專家學者建議調整現行法定節假日安排,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假日。文化部針對我國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內涵進行調查研究,內容包括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風俗變化、演變歷史等。之后,國家便調整了法定節假日安排:元旦放假1天不變;春節放假3天不變,但放假起始時間由農歷年正月初一調整為除夕;勞動節由3天調整為1天;國慶節放假3天不變;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1天。
我國漢族和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演變歷史、風俗變化等節日的內涵和意義就是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資源和素材。此次調整國家法定節假日有利于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厚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民俗活動并為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重視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既是親近自然、踏青遠足的時刻,又是緬懷先人、祭奠祖先的時刻。端午節既有吃粽子、賽龍舟和祭祀詩人屈原的意義,又有插艾草、熏香、預防疾病的意義。中秋節是親友團聚的重要日期,傳統明月的象征意義在中學生所學的詩詞里信手拈來。
把這些節日定為節假日是很有必要的,這些都祖先留給我們后人寶貴的文化,放假也能說明我們這個國家或者說是這個民族對這些文化的重視。現在外國已經對我們國家文化的侵略已經達到了讓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做為中國人,我們這一代一定要保護好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因為這些文化象征著我們祖先的英明!一個中家如果喪失了文化,那其它的一切都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后續的政治侵略和經濟侵略將會讓我們亡國!
中學生德育的目的是將中學生培養成為人。首先需要做的便是進一步增強中學生的國家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然而當前,當代中學生熱衷于圣誕節、萬圣節、復活節等洋節,而對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卻非常忽視,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至少有下列三個方面:
其一,不管從形式上,還是內涵上較之于中國傳統節日,洋節更輕松。從形式上,中國傳統節日更多的是與家人一起,(春節、端午、中秋是與家人團聚,清明是與家人一起祭奠先人),而洋節更多是與朋友一起狂歡。作為正處于獨立期的中學生來講,更喜歡與朋友狂歡的形式慶祝節日。中國傳統節日則是隨著中國悠久的歷史逐漸成型,而內涵不斷變化,沒有明確的具體的便于慶祝的內涵。
其二,中國對傳統節日并沒有深入挖掘,形成全民族(全球華人)的認同。中國傳統節日中,也就只是春節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一定的影響。而春節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也僅限于懸掛中國結、張貼中國飾品、舞龍舞獅等項目。
其三,隨著全球化趨勢和中國社會改革日益進入深水區,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了強有力的沖擊。歐美流行過來的強勢文化對青年中學生的隱性滲透影響。這也是當代中學生表達自己對中國當前意識形態的宣傳方式不滿的一種表現。
我們應該充分挖掘中國傳統節日等豐富德育的資源,可以充分發揮民族文化性強、政治性弱的教育資源道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德育的吸引力、親和力、號召力和感染力,讓中學生形成民族文化自覺,增強中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從國家層面將中秋、端午、清明定義國家節假日,便于中學生了解和關注中國傳統節日。通過對民族傳統節日的了解去了解民族,增強民族自豪感。這就需要發揮中國傳統節假日作為德育隱性資源的作用。
德育資源是指在德育活動中,能夠被教育者開發利用的、有利于實現德育目的的各種要素的總和。隱性德育資源是德育中通過無意識的、間接的、內隱的方式使人們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的資源綜合,它往往以不被人注意的方式存在于社會環境、各種活動、日常生活中。
長期以來,社會和中學對于中學生的德育過于依賴和偏重顯性資源的開發利用,隱性資源卻因其自身的內隱性而被有意或無意的忽視了,其結果導致了中學生對德育的逆反心理。由于中國現在大的社會環境和中學生經歷的教育來看,當代中學生一聽到“德育”便會經產生了很大的本能的排斥。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隱性資源的開發,德育不僅要“曉之以理”,還要“動之以情”。隱性資源的開發利用會充分調動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德育中的作用,突出了非智力因素在德育中的關鍵性地位。在某種意義上說,德育過程是培養人們非智力因素的過程。
在中學通過利用中國傳統節假日作為德育隱性資源開展德育。中國傳統節假日資源的開發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只要適當地賦予新內涵,能夠代代相傳,是開發的重點。這類德育資源雖然不及理論化的德育資源系統,但它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應該予以重視。由于德育人文精神資源具有可再生性等特點,開發潛力巨大,對德育活動的展開有著直接影響,是進行開發的重點之一。其開發方法至少有以下幾種:
(1)宣傳講解法。將中國傳統節假日的深刻內涵、潛在精神發掘出來,介紹和轉達給中學生的方法。這些節假日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與某一特殊時期、特殊時間、特殊人物等聯系起來,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主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過淵博的知識、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述、深刻的分析使受教育者不僅能夠明確德育人文資源的來龍去脈,而且為其蘊藏的精神與價值所打動,達到思想得以凈化、升華的目的。
(2)實踐考察法。讓中學生參與認識和研究中國傳統節假日的活動,提升自己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調查收集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經過整理和分析,去偽存真,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如果條件允許,讓中學生親身去考察、發現,實現宣傳教育法同實踐考察法的結合,必然給他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影視作品制作法。借助于一定技術和設備,將中國傳統節假日制作成直觀、生動的作品。
隱性資源沒有明顯的強制性和教育痕跡,相對不會讓中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它使中學生在相對輕松和自然的氛圍中接受教育。充分挖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隱形教育資源,要把德育根植于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之中,弘揚中華民族國而忘家,克己奉公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以誠相待、言而有信的誠信思想,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等,使之成為德育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