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后半葉洋紗洋布的輸入"/>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吳 昊
/新疆師范大學歷史學與社會學院
自鴉片戰爭后,西方的機制洋紗洋布開始大量輸入國內市場,國內的原始手工棉紡織產品面對大工廠機器的制造品本應不堪一擊,但結果卻不是這樣。洋紗洋布雖在后來的市場上占據了大量份額,不過卻是個極為緩慢的過程,并且洋紗洋布的命運也大有不同。中國封建經濟的基本生產結構是小農業同家庭手工業的緊密結合,而同小農業相結合的家庭手工業的根基是棉紡織手工業。[1]正式手工棉紡織業與農業的難以分離抵制了洋紗洋布的輸入,同時由洋紗洋布緩慢輸入而導致國內的勞動力轉移又使其有著不同的命運。
19世紀40年代開始,國內自然經濟沒有受到內力的推動,反而卻被外力強行打破,西方國家開始對中國進行瘋狂的商品輸入。首當其沖的就是家庭手工棉紡織業,洋紗洋布的進口使得土紗土布的銷量減少,手工紡織業開始衰敗。鄭觀應曾說:“我之受害者……大宗有二:一則曰鴉片,一則曰棉紗棉布,兩種每年約共耗銀五千三百萬兩?!盵2]馬建忠亦說:“進口之貨,洋藥而外,以洋布洋紗為大宗。中國進口之洋布,值銀三千萬兩;歲進口之紗,值銀一千三百五十萬?!盵3]雖洋紗洋布的進口導致中國大量白銀外流,但此過程也并不是一帆風順,仍有許多問題存在。
西方的洋紗洋布是典型的近代大工廠的機制紗布,在生產成本及質量上都好于國內的土紗土布,理應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就該迅速占領市場,但事實卻并非如此?!赌暇l約》簽訂后,英方代表璞鼎查曾說:“龐大的市場已向英國棉貨暢開,傾盡蘭開夏紡織廠的全部產量,亦未必能夠供應中國的一省之需”。不過,這種樂觀的預想很快成為泡影,因為中國家庭手工紡織的土紗土布仍然是國內市場的主體。直到1894年,洋布進口量折合土布雖由最初的273萬匹增至9170萬匹,也僅占到全國棉布消費總量的13.5%。[4]具體見下表。

表1 中國洋紗土紗用量表 (單位:萬市擔)

表2 中國洋布土布產量表 (單位:百萬匹)
雖也曾出現“近日洋布大行,價當梭布三之一,吾村專以紡織為業,近聞無紗可紡。松太布市,消減大半”[5]的情況,但只是一時一地的特殊情況??偟膩碚f洋紗洋布的進口量在逐漸增長,但比較緩慢,中國的土紗土布仍然是市場主體。
近代中國對于洋紗洋布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差異,“棉布進口的增長速度比棉紗慢得多,這主要是手工織布的規模和力量造成的”。[6]例如,根據嚴中平的《中國棉紡織史稿》中數據可得,在1872-1890年這十八年里,進口洋紗增加了2.064%,而進口洋布最多也只增加了66%。洋紗和洋布都是憑借低廉的價格滲入中國社會的,但洋布代替土布的過程,比起洋紗代替土紗來,卻是緩慢得多的。
綜上來看,西方洋紗洋布在進入中國市場前期,并沒有像正常的先進生產力摧毀落后生產力那么快速完成對市場的占領,而且在此過程還出現了市場份額增長緩慢和中國市場對洋紗、洋布的接受程度差別較大一系列問題。
究其原因,大概可分為內因與外因。內因就是中國傳統自然經濟所具有的的堅韌性和中國人民對待近代化的觀念不同,外因則是紡、織機器代替人工的勞動力價值不同和過剩勞動力的轉移。
1、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堅韌性
中國十分之九的人都穿這種自織的布匹,其品質從最粗到最細的,都是農舍里生產出來的,其成本真正地并不在原料價值以上?!總€小康之家都有織布機,這或許要算是世界各國中獨一無二的國家了。在莊稼收割后,在下雨天,在田地無工可做的時候,總之,在全年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閑時間里,農夫就動員自己的妻子兒女乃至雇工從事紡織。這個民族之不息的勞動則代替了蒸汽動力,他們人數龐大,因而他們就勝過蒸汽動力。[7]
馬克思也曾說過“由農業與制造業直接結合引起的巨大經濟和時間節省,對大工業的生產物做出了極頑強的反抗”,[8]也正是這種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穩定的內部結構,阻礙了資本主義近代商業化對中國傳統經濟的分解。
在耕織結合的結構中,農民在農忙之余進行棉紡織的手工勞動不僅能自足,甚至還能夠出售補貼家用。例如湖北大冶縣“棉布多銷往江西,僅西鄉機戶每年出口棉布即達千擔以上,每擔48匹,每匹長36尺,寬2尺”。[9]棉紡織業是農民除了農業之外最關乎一個家庭生存的重要事業。人口的壓力,耕地的缺乏,農村經濟的普遍貧困化,使家庭手工業成為農村剩余勞力的天然出路,一切僅有小塊耕地而不足于維持生計的小農,在貧困化的沉淪中都必須緊緊抓住這一謀生手段。
2、中國人民對待近代化的觀念不同
鴉片戰爭以后,列強以洋紗洋布為主的近代化商品開始大量輸入中國的內地市場,但中國疆域遼闊,沿海與內地、城市與鄉村等情況都各不相同,對近代化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
廣東佛山:織造各種布匹的工人共約五萬人,他們大約在二千五百家織布工廠中工作。這已算是資本主義工廠手工業的組織形式。對于江南以及廣州等沿海地區來說,其本身在棉紡織業就有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比較接近于近代化的程度,對外來的洋紗洋布排斥較小,也導致土貨在該地區的銷量銳減。但對廣大的農村地區來說,手工棉紡織業并沒有沒受到洋貨的太大沖擊,之所以這樣,主要還是因為農村道路不利于產品的運輸以及土布生產的成本之低。
穿洋布者大約以通商口岸地區和城鎮居民為多,內地鄉村穿洋布者并不多見。在閩粵的通商口岸地區,長期受外洋風習影響,人們的消費心理、習慣和內地截然不同?!斗h續志》記載:“洋紗幼細而勻,所織成之布,自比土布可愛,而其染色更嬌艷奪目,非土布所能望其項背”。與之相反,僻處內地的廣西:清光緒中葉以前,衣料多用土貨,紡織砧聲四起。一絲一縷,多由自給。不難看出,洋布主要還是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城鎮地區,在廣大農村還并不受人們的歡迎。
因此,這種排斥大大阻礙了洋紗洋布對鄉村市場的占領,以農村手工棉紡織業為代表的自然經濟“對于外國商品的容納量是很有限度的,而摧毀這種經濟結構,卻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
1、紡紗和紡織機器代替人工的勞動力價值不同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機器代替手工,并不是沒有限度。資本家所關心的,不是機器能夠節省多少人類勞動力的消耗,而是能夠為他節省多少勞動力價值的支出,是否采用機器代替手工,要看機器的價值能夠為他代替多少勞動力價值而定。所以說如果紡、織機器代替人工的勞動力價值不同,那么資本家對于兩種機器所采取的態度也是極為不同的由國內數據可知機紡工的出紗能力是手紡工的出紗能力的80倍,而機織工的出布能力只是手織工的出布能力的4倍。由此推斷出,紡紗機器為資本家所節省的資本支出是遠大于織布機器的,所以紡織兩業的發展速率必然產生很大的差異。
而且資本家投資一個紡紗機廠與織布機廠的成本也是大不同的。華資紡紗機的投資額是每錠50.5元,而織布機的投資額是每臺630.5元。如用一百萬元的資金建紗廠,可裝紡機約兩萬錠;建布廠,可裝布機約1586臺。紡機兩萬錠約需紡工370名,這370名機紡工的產紗量和29600名手紡工相等;而另一方面,布機1586臺需要397名織工,這397名機織工的產布量和1488名手織工相等。這更能說明兩者在發展速度的大差異,也恰恰說明十九世紀銷入中國市場的洋紗和洋布,從其自身來說,對中國的土貨競爭潛力就是完全不同的。
2、過剩勞動力的轉移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體系,是立足在勞動者把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的事實上。自操縱工具的事務歸于機械以來,勞動力的交換價值其使用價值一同失效了,勞動者變成了不能出賣的東西,就像不許流通的紙幣一樣。因機械之故而被轉化為過剩人口的那部分勞動階級,一方面,在舊式手工業經營對機械經營的不均衡斗爭中被消滅,另一方面,流入較容易接近的產業部門,擁擠在勞動市場內,使勞動力的價格低于其價值”,即勞動過剩和勞動轉移。
用馬克思的說法來分析中國近代棉紡織業的發展情況,就是棉紡織業出現了大量的過剩勞動力,這些過剩勞動力則產生了轉移。盡管是由于西方的機制商品在中國造成過剩勞動力的,而不是中國的近代工廠;盡管還是手工業部門將這些過剩勞動力吸納進去,而不是所謂的近代工廠。但其根本原則是相同的:過剩的勞動力,寧愿以低于價值的價格出賣的勞動力泛濫著。若分析到具體問題,人們為什么相對較為迅速地接受了洋紗,對洋布的接受程度卻極為緩慢?是因為洋紗和土紗都可作織布的原料,英國紡紗機代替了中國手紡車,造成了手紡業大批的過剩勞動力。而迫于生活的壓力,這些過剩勞動力寧愿以低于自身勞動價值的價格出賣自己的勞動,或轉入到其他的相近行業。
事實上,中國手紡業者放棄紡紗之后,轉入的“比較容易接近的產業部門”就是棉織業。中國人民在西方機制紗布的輸入之下,一部分是將手中的紡車和織機一并放棄了,一部分卻僅僅放棄紡織業的一半工序—紡紗,同時又抓緊了另一半工序—織布。即中國人民利用輸入的機制洋沙來抵抗輸入的機制洋布了,這就是為什么進口洋紗數量遠比進口洋布增漲得迅速的緣由。
首先拿洋紗來說,機制紗代替手紡紗的具體過程,一般都是機紗先代替土紗作經線,然后再作緯線,是因為機紗遠比土紗堅韌,當紗支同等粗細時,機紗更適于作經線。英國紗布輸入中國的情況遠不如印度效果好,因為英國的資產階級殖民者是印度人民政治上的主宰,他們可以采取暴力手段向印度輸入機制紗布,但他們在中國卻沒“直接的政治權力”來幫助其推銷貨物。因此英國雖以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市場,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不過也僅限于一些較大的城市,對幅員遼闊的中國內陸來說影響不大。
再從洋布來看,首先中國農民需要做大量農活,土布厚重耐穿符合他們每日勞作的需求,洋布的質地輕薄卻成了缺點。所以人們喜愛土布而拒絕洋布,這也是近代前期洋布難以在中國內地打開市場的緣由。其次,在洋紗逐漸取代土紗之后,由洋紗制作的土布又開始與洋布競爭,使得洋布始終難以大量占據市場。
總的來說,在近代中國的前期,洋紗洋布對中國內地市場并沒有形成摧枯拉朽似的沖擊,輸入與抵抗既是一個相互交叉的復雜過程,也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直到1949年甚至解放后初期的一段時間內,中國農村棉紡織戶中還存在大量的自紡土紗與自織布。
對于棉紡織業的近代化來說,首先是棉紡分離,其次是紡織分離,再到最后的耕織分離,徹底達到棉紡織品的近代商品化。
中國棉紡織手工業的發展在地區上是與植棉事業的發展密切吻合的。在一些不植棉或少植棉的地區,就出現了許多非植棉紡織戶,這表明“棉與紡”分離的苗頭已經開始出現。如植棉業衰落后的閩粵地區,以及鄰近江南棉區的某些地方,紡織戶主要從市場上購買棉花。與此同時,在集中產棉區,亦即棉手工業最發達的地方,如江南、華北等地,棉布商品上市量是大于棉花的。這說明已經有很多地區做到了棉紡分離。
但在紡織分離和耕織分離的過程中,近代中國卻一直走的很緩慢。中國的紡織一直結合的很牢固,這種緊密結合既阻礙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阻礙了棉紗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毛主席說:“中國封建社會內商品經濟的發展,已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边@也說明了,光靠內力推動,要想實現近代化是非常緩慢的。在鴉片戰爭之后,大量的進口洋紗開始侵占內地市場,破壞傳統經濟結構,也對國內自然經濟的分解卻起到了重要作用,刺激了紡織分離。這種堅韌性固然是好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的產生,推遲在外力打擊下的自身重構程序。一直到19世紀末期,中國才出現第一家具有近代意義的棉紡織廠——上海機器織布局。
西方資本主義的洋紗洋布對中國市場的輸入,受到了中國自然經濟中土紗土布的強烈抵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結果就是本應在外力破壞下重新構建的中國經濟仍然處在小農經濟為主導的環境中。土紗土布對西方洋紗洋布抵制的同時,也延緩了中國棉紡織業在不自覺的工具下的近代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