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山
(鄆城縣丁里長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鄆城 274703)
病蟲害的防治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保證水稻生產安全,提高水稻種植的產量和質量。隨著人們對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水稻病蟲害變得更為嚴重,病蟲害對化肥和農藥產生了抗體,水稻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和防治難度大大增加,嚴重影響了農民收益,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因此,研究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并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推廣是十分必要的。
無公害栽培技術是指從水稻種植的選種、栽培、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到收獲等一系列環節都應用無公害技術。在水稻品種的選擇方面,要選擇品質上乘的品種,從而增加水稻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增加水稻的抗逆性,提高水稻種植的產量;在水稻的栽培方面,要謹慎選擇水稻的種植區域,盡量遠離環境污染源,保證種植區域周圍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水稻的田間管理方面,要對水質進行嚴格控制,使得水質的pH 值始終維持在5.5 ~8.5 之間,嚴格控制水源中的重金屬含量,為水稻的健康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
生物防控技術中較為常見的赤眼蜂防控和稻鴨控蟲,這兩種技術發展的較為成熟。赤眼蜂防控技術主要運用于二化螟的防治,通常是在二化螟發生較為嚴重的時期進行赤眼蜂的投放,投放的數量因水稻種植面積的不同而變化。通常情況下1 公頃的稻田需要投放15 萬只赤眼蜂,投放時不能一次性完成,要分開3 次進行,從而達到良好的二化螟防治效果。稻鴨控蟲技術大多用于水稻孕穗期之前的病蟲害防治,在水稻幼苗移栽到稻田10 天之后進行稻鴨投放,通常情況下1 公頃的稻田需要投放100 只鴨子。生物防控技術的運用能夠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有效防治水稻病蟲害,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綠色防控技術。
不同于其他病蟲害防控技術,生態調控技術是從根本上切斷病蟲害滋生的土壤,為水稻建設一個安全無蟲的生長環境。生態調控技術以改善水稻種植區域的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利用生物技術對水稻的生長環境進行調節和控制,同時研究和改良水稻品種,促進水稻品種的多元化,利用病蟲害的天敵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此外,生態調控技術通過選擇抗病品種、健康栽培技術和深翻深灌溉等方式從源頭杜絕病蟲害的發生,大大降低了病蟲災害的幾率,提高了水稻種植的安全性。在水稻種植前要謹慎合理地選擇水稻品種,通常情況下要結合種植區域土壤的性質、水資源的水質情況以及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判斷,同時要通過合理密植等方式調控和改良水稻的生長環境,提高水稻抵御病蟲害的能力。二化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水稻病蟲害,主要是在冬季在土壤中寄存,并進行繁殖活動,因此需要在來年4 月上下對土壤進行翻耕,輔之以灌溉8 厘米左右,二化螟便會窒息死亡。
理化誘控技術是通過昆蟲性誘劑、殺蟲燈、誘蟲板等對病蟲害進行防治。頻振式殺蟲燈一般安裝在距地面1.5 米的水稻田間,其輻射半徑大約為100米,能夠殺死接近輻射半徑的害蟲。在二化螟繁殖期間,可以在每534m2 的范圍內放置一個二化螟性誘劑對二化螟雄蛾進行誘殺,以使雌雄比例失調,降低二化螟蟲害的密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對飲食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必須加強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使用和推廣。在傳統的水稻種植過程中為了防止病蟲害人們通常使用大量農藥殺死害蟲,這種方式會導致水稻中殘留著數量較多的農藥,一部分土壤中殘留的水稻沒有吸收的農藥會滲入到周圍的水源中去,嚴重損害人們的健康。因此,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對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進行推廣。
建立一套系統完善的引導機制對于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引導機制不能盲目建立,需要結合當地水稻種植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實踐中可以采取與農民合作社聯合的方式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基地,聚焦綠色防控示范基地的質量和病蟲害綠色防控,運用多種手段拓展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范圍,增加水稻收獲后產品的附加值。
目前無公害種植技術沒有得到很好地推廣和普及,人們對無公害技術的認識和了解程度不高,實際種植中無公害種植技術的運用較少。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無公害種植技術的培訓,定期舉辦技術培訓活動,邀請無公害種植技術領域的專家進行現場技術講解,并推廣效果好但毒性低的病蟲害防治藥品,促進農民對無公害種植技術知識的掌握,提高農民使用無公害種植技術的意識。此外,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舉辦水稻種植的經驗交流會,促進農民相互分享和交流水稻病蟲害防治的心得體會,促進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
在進行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過程中,要結合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開展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發工作,包括當地的水稻種植需求、氣候以及生態環境等。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要以新型水稻種植戶為重點對象,在提升病蟲害防控效果的同時實現綠色防控技術的普及。
本文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對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做技術及推廣對策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目前主要的水稻病蟲害防控技術為無公害栽培技術、生物防控技術、生態調控技術和理化誘控技術,在對綠色防控技術進行推廣是要健全推廣引導機制,加強無公害種植技術培訓,加強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發,全方位提升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機制的推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