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奧斯丁傳》
[英]克萊爾·托馬林 著
周春塘 譯
朱玉 校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與同時代的作家相比,創作了六部知名小說的簡·奧斯丁的一生可以說是波瀾不驚、平淡無奇。這種“半隱居”的生活方式為她安心寫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卻為想要給她立傳的作家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奧斯丁本人并沒有留下充足的資料,甚至連她留下來的唯一一幅畫像都只是她姐姐所作的素描。本書作者克萊爾·托馬林搜集了大量資料,采取烘云托月、迂回曲折的方法,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寫龐大的奧斯丁家族、他們的親戚和朋友,甚至寫了距離奧斯丁家幾十里外毫不相干的鄰居。作者不厭其煩地描寫他們的衣食住行、理財方式、家長里短,通過這些細枝末節還原奧斯丁生活時代的方方面面,也盡可能地重現了幽默風趣、才華橫溢的簡·奧斯丁。

《前期與后期》
劉東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紀文景
這本書是清華國學院劉東教授思想史研究力作。他以獨特視角研究思想史,深刻反思當今人文學科學術狀況之作。劉東教授認為,對于人文學者來說,創作生涯的前期與后期同樣重要,從前期到后期是一個自我修養、磨煉心性的過程。在前期,需要視野的確立與充分的積累;而后期,則是一個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揮,走向成熟,釋放出更多創造性的過程。
《社會學之思 (第3版)》
[英]齊格蒙·鮑曼
[英]蒂姆·梅 著
李康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本書不依時間線性梳理,不按名家逐位清點,而是圍繞既滲透日常生活、又塑造學科品格的一些核心概念,探究構筑我們世界觀的潛在假設與默含期待,堪稱入門上選。本次修訂的第三版,全面回應第二版刊行以來世界發生的重大變化:氣候變遷、不平等持續惡化、社交媒體的角色日益重要之類趨勢,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親密關系、共同體、消費觀念、倫理、社會認同等方面的生活世界。

《書架上的近代中國:一個人的閱讀史》
唐小兵 著
東方出版社
本書是作者十余年來嚴肅閱讀和寫作的結晶。全書以近代中國的歷史轉向為大背景,細分為兩條主線:一是有關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處境與行動,對部分學術著作給予了評析和商榷,對若干文化名人的年譜、日記、回憶錄、書信等史料進行了解讀;二是通過對上海文化、廣東文化、成都文化等與城市文化有關的歷史著作的分析,試圖展現大一統觀念主導下的中國文化內部的復雜多元。

《應仁之亂》
[日]吳座勇一 著
康昊 譯
四川文藝出版社
后浪
日本室町幕府末期,諸大名動員數十萬兵力,以京都為戰場,分東軍、西軍相互廝殺長達十一年之久,史稱“應仁之亂”。戰亂過后,室町幕府走向衰亡,社會秩序近乎瓦解,地方勢力崛起,日本步入戰國時代。在本書中,新銳歷史學家吳座勇以通俗的語言生動、翔實地還原了戰亂的經過與參與者之間的合縱連橫,總結了戰亂的后果及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這場催生了日本戰國時代的大亂。

《絲綢之路: 十二種唐朝人生》
[英]魏泓 著
王姝婧、莫嘉靖 譯
四川人民出版社
理想國
公元8 世紀到10 世紀,唐朝盛極轉衰,西域局勢動蕩不安。在盛唐漫長的身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最終葬身海洋的中東船長塔澤納、敗走鐵刃城的吐蕃士兵賽格拉頓、遠赴漠北的太和公主,一生飄零的妓女萊瑞詩卡……無論是貴族還是民眾,都在試圖抓住命運的節奏,努力活下去。正是這樣一個個生命軌跡照亮了兩千多年的絲綢之路,隨著歷史涌至現在。

《騰訊產品法》
李立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藍獅子
本書向讀者完整地呈現了騰訊產品設計的底層思路,闡述了設計者如何發現問題、定義問題、拆解問題的全過程,從產品思維出發,以需求、戰略、產品設計開發與運營的本質為落腳點,探討了在互聯網新產品時代來臨之際,如何打通產品思維的脈絡,找到產品設計的根源。同時,面向未來,作者也探討了如何擴展“產品容納用戶心智的能力”等擺在互聯網產品設計者面前更高階的問題。

《吳哥之美》
蔣勛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博集天卷
吳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細聞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廟建筑群,是印度教與佛教信仰的藝術極致。這里曾是一座輝煌繁榮的王城,卻飽受戰爭病疫的無情吞噬,在熱帶叢林里面湮沒成一片廢墟,而今,文明重現。本書收錄20封蔣勛寫給林懷民的信,娓娓訴說吳哥王朝諸寺遺址、雕刻、美學、儀式空間最細膩美妙的景致,觸動你我最本質的生命底層。

《活過,愛過,寫過:李銀河自傳》
李銀河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新經典
這是一位女性主義者的人生自述,坦蕩、獨立、勇敢、自由,一生所求不過愛與美。生于1950年代,經歷“文革”、上山下鄉、工農兵學員、公派留學……李銀河成長中的苦悶彷徨和命運轉折,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是那一代知識分子從理想狂熱走向獨立思考,再到致力于社會進步的縮影。成長、愛情、學術在李銀河生命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人生的這三個向度上,她“像蜜蜂采蜜一樣”,只采擷最精華的部分。

《罩袍之刺》
原老未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罩袍,是一種長至腳踝,面部用網眼布料織成的蒙面長袍,也是外界對阿富汗女性的固有印象。人們對于阿富汗的印象,似乎只有戰爭、童婚以及對女性的虐待。是的,以上皆為事實,然而事實不止于此。在本書中,作者記錄了與六位阿富汗女性同吃同住的生活。她們出生不同的省份,來自不同的民族,從事不同的工作,擁有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性格,她告訴我們:阿富汗女性和我們一樣,沒有更高尚,也沒有更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