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9日是第十三個世界認可日。當天,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認監委)在京舉辦了“世界認可日”中國主題活動。今年國內主題是“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守護安全底線,服務復工復產”。主要內容是動員全行業積極發揮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傳遞信任,服務發展”的作用,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同日,中國認證認可協會、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和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了“世界認可日主題網絡論壇”, 聚焦認可對食品安全的作用,論壇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認可與檢驗檢測監管司行業監測處處長謝澄對2019年中國檢驗檢測數據進行了深度解讀。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唐軍在活動中表示,在這場疫情防控“大考”面前,全國市場監管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積極保障疫情防控物資供應、打擊哄抬物價、取締野生動物交易市場、加強防護用品質量安全監管,深入組織開展“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行動,主動出臺支持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復工復產的政策措施,為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做出了積極貢獻。
他指出,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作為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監管的重要技術支撐。疫情期間,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充分發揮“保安全底線”的作用,提高檢驗檢測認證能力,幫助企業加強質量管控,累計檢測醫療器械和防護用品18.4萬批次,切實保障了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防疫物資質量安全。充分發揮“拉質量高線”的作用,推動高端品質認證、綠色產品認證和服務認證,促進了企業管理水平及產品、服務質量提升;部署開展防疫用品領域認證活動專項整治行動,嚴格整治無資質非法開展認證、虛假認證、買賣證書等違法行為;主動發布歐盟、美國等國外市場準入信息指南,對1.6萬家企業進行現場指導,助力防疫物資順利出口,維護了國家信譽和形象。
當前,要繼續圍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和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積極履行市場監管職能,充分發揮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的作用,著力在“守護安全底線,服務復工復產”上下功夫。具體為:
一是要認真落實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任務。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見效的同時,進一步優化審批、降本減負跟進服務,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復工復產,引導技術機構到企業一線開展幫扶,協同開展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一體化”服務,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和質量提升。
二是要堅決守住安全底線。突出抓好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尤其是學生復課期間食品安全;切實抓好特種設備安全和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新興產業和國計民生領域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特別要在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生態安全、網絡安全、應急管理等國家安全領域,加快建立健全認證認可制度,補足短板弱項,強化技術支撐能力。
三是要加快改革創新。繼續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加大強制性產品認證、認證機構審批、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等改革力度,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四是要深化國際互認。積極推進我國與出口目的國認證認可國際互認,減少準入壁壘和重復認證成本,促進我國企業及產品、服務走出去。圍繞穩外貿、穩外資,努力拓展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多雙邊互認成果,不斷提升我國國際影響。
國際認可論壇主席肖建華在活動中分享了“認可和合格評定”作為全球通行質量基礎設施和市場運行工具,對守護安全底線、服務復工復產提供技術支持的情況。他表示,認可和合格評定有助于保障防疫用品質量安全,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等不同環節的有效對接和良性互動。
在世界認可日活動中,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司長董樂群通報了2019年度全國(不含港澳臺)認可與檢驗檢測服務行業的發展情況。她介紹,截至2019年底,國家認可中心累計認可各類合格評定機構11409家,較上年增長7.5%。其中,認可各類認證機構188家、認可實驗室10615家、認可檢驗機構606家,分別較上年增長9.94%、7.46%和8.02%。
尤其2019年,在一系列“簡政放權”的具體措施下,充分激發了檢驗檢測市場活力,檢驗檢測行業發展穩步向前:一是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44007家、從業人員128.47萬人,分別較上年增長11.49%、9.4%;對社會出具各類檢驗檢測報告5.27億份,實現營業收入3225.09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3.13%、14.75%。我國檢驗檢測行業持續快速增長勢頭得以保持。
二是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事業單位制檢驗檢測機構11071家,占機構總量25.16%,較上年下降2.52個百分點;共有企業制檢驗檢測機構29905家,占機構總量67.96%,較上年增長2.09個百分點。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在2019年繼續得到快速發展,全國共有民營檢驗檢測機構22958家,實現營業收入1175.22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9.38%和26.47%。無論是機構數量還是營業收入,都高于全行業平均增長水平。

三是集約化發展勢頭顯著。截至2019年底,全國規模以上(年收入1000萬元以上)檢驗檢測機構數量5795家,營業收入達到2478.86億元。規模以上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僅占全行業的13.17%,但營業收入占比達到76.86%,規模效應顯著。
四是在華外資機構發展良好。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415家外資機構取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實現營業收入238.25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3.51%、18.71%。中國蘊藏的巨大經濟潛力,以及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將為全世界優秀檢驗檢測機構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同時,統計數據也表明,盡管我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但“小散弱”面貌還未發生根本性改變,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從人數規模來看,就業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小微型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比達到96.49%,承受風險能力薄弱;從服務半徑來看,74.44%的檢驗檢測機構僅在本省份區域內提供檢驗檢測服務,“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
此外,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秘書長黃繼先還宣讀了《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行動倡議書》:
(一)全行業繼續抓好疫情防控。按照黨中央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強化使命擔當、社會責任、質量精神、奉獻意識,認真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
(二)全行業積極推進復工復產。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按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安排,積極推進復工復產。行業機構應通過靈活便捷的方式方法,為社會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貢獻力量。
(三)全行業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服務質量。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期,把“質量第一”貫穿于生產經營全過程,進一步加強服務質量管理,在為社會為企業開展咨詢、受理、評價、認證、審核等技術服務過程中,積極秉承“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宗旨,以實際行動守護防疫安全底線,支撐產業復興。
(四)全行業切實履行好社會責任。牢固樹立疫情防控必勝信心,結合從業機構自身實際,切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確保行業發展、機構工作有序、員工穩定就業。
在同日舉辦的“世界認可日主題網絡論壇”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認可與檢驗檢測監管司行業監測處處長謝澄對2019年中國檢驗檢測數據進行了深度解讀。
謝澄表示,近幾年,我國檢驗檢測行業發展迅速,從2009—2019年全球檢測市場數據來看,全球檢驗檢測市場基本保持平穩增長態勢。2016年以來保持較快增長,2019年底全球檢測市場營業收入達2063億歐元。截至2019年底,檢驗檢測機構44007家,同比增長11.49%;從業人員128.47萬人,同比增長9.4%;全年發布檢驗檢測報告5.27億份,同比增長23.13%;全年營收3225億元,同比增長14.75%。共擁有各類儀器設備710.81萬臺套,全部儀器設備資產原值3681.17億元,實驗室面積7940.01萬平方米。
我國檢驗檢測機構數量保持10%以上年增速,2019年我國檢驗檢測行業仍然快速增長,儀器設備裝備水平持續提升。2013—2019年,單價在50萬元以上的大型機器設備臺套數由7.05萬臺增至14.55萬臺,增長106.4%;進口儀器設備數量由29.18萬臺增至62.63萬臺,同比增長114.63%;人均設備擁有量由4.23臺增至5.5臺。
從統計數據來看,目前全國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機構數量從2014年的554家增長至2019年的2220家,增幅達到3倍。但獲得高企認證的機構占比僅有5.04%。從開展科研情況來看,2019年全國各類檢測機構參與科研項目總計29059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565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9449項。獲得科研經費共計191.06億元。
從專利情況來看,全行業申請境內專利受理數26636件,其中發明專利受理數15836件。申請歐美日專利154件;申請PCT國際專利122件。當年授權專利15935件,其中,授權歐美日專利50件。
截至2019年底,檢驗檢測服務業擁有有效專利63238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30108件;擁有境外授權專利251件。截至2019年底,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中,上市企業數量100家,近兩年增長速度逐漸放緩。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5家,深交所創業板上市5家、中小板3家、新三板82家,其他5家。
但是,我國檢驗檢測行業“小散弱”的基本面貌仍未改變。從全國檢測機構近7年來總體發展態勢以及宏觀指標來看,發展速度較快,總體能力水平、人數、設備數、出報告數量、實驗室面積等都有大幅增長。但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小微型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比達到96%,戶均人數29.2人;而且,檢測機構服務半徑也比較小,20472家檢測機構僅在地級市域內的行政區劃提供服務,如果加上為本省份內提供服務的12288家機構,大概不到80%屬于在本省份本地活動。另外,檢測機構品牌意識還需加強,目前我國檢測機構申請商標數量僅4187件。
此外,從各省份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分布數據來看,機構數量分布較多的是山東省和廣東省,分別以3384家、3381家排第一、第二,數量相差較小。從分布地域上看,華東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及華南廣東地區檢測機構分布最多,這與我國經濟發達程度以及制造業分布情況成正比。制造業越發達、生產越發達的區域,檢驗檢測機構數量也越多,中西部分布則較少。而且,各地檢驗檢測機構經營狀況差異顯著。從各省份檢測機構數量分布和各省份機構經濟收入分布對比來看,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及華南廣東地區營收高。經濟越發達、城市化越高的區域檢測機構數量越多,營收也越高,地區差異較為明顯。
從各省份人均年產值比較來看,全國人均年產值2019年25萬左右,全國超過此數量的有:廣東、上海、江蘇、北京、浙江、安徽、天津、重慶和西藏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從各行業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分布來看,機動車檢測機構數量最多有9837家,環境監測有7295家、建筑工程7029家、食品及食品接觸材料3299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我國檢驗檢測行業集約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從營收來看,機構規模越大營業收入越大,機構產值及利潤越大,員工人均產值越高,更利于發展。另外,中國檢驗檢測行業及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改變,雖然大中型檢驗檢測機構在保持增長,但比重卻在持續下降,檢驗檢測體系結構已發生根本變化,事業單位制檢驗檢測機構比重在逐年下降。2019年,事業單位機構占比只有25%。而近5年,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機構總量比重持續上升,已超過行業總量半數,標志著我國檢驗檢測市場格局已發生結構性改變。但民營檢測機構利潤薄、單份檢驗檢測報告平均收入為327.21元,比全行業平均數低108.45元,這表明很多民營檢測機構在依靠“低價”來維持生存。而利潤稀薄也表明其運營壓力巨大,存在“不檢測出報告”的違規動機,管理風險較高。
從2019年統計數據來看,中國檢驗檢測行業目前還處于增長擴張期,其市場需求和機會仍然巨大,各方面統計指標基本上保持穩健增速。盡管2019年中美貿易戰在拉鋸反復,年度GDP增速繼續放緩,卻沒有對中國檢驗檢測行業發展帶來太大影響,表明中國檢驗檢測行業還處于上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