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綸/氨綸混紡織物具有很好的彈力性,以及較高強度、耐洗耐曬、不易起毛起球等特性,常常被用于泳衣、七分褲、運動服等面料制作設計。目前市面上很多錦綸/氨綸面料都會在織物表面加上一層特殊涂層來增加織物的防水性,并且所形成的兩層織物會在其織物中間加涂上一層粘合劑把兩層織物粘緊。這種含有涂層和粘合劑類型的織物顯然會增加纖維含量定量的難度。
根據(jù)GB/T 2910.1—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部分:試驗通則》規(guī)定,紡織品在進行纖維含量定量前必須將織物表面非纖維的物質去除干凈才能進行下一步定量分析。根據(jù)現(xiàn)行標準,目前涂層、粘合劑去除主要使用三氯甲烷和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但是,因氨綸溶于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對于錦綸/氨綸混紡織物不能選用;雖然三氯甲烷法(25℃,5min~10min)是去除涂層和粘合劑的常用方法,但該方法需要用一塊載玻片對織物表面進行多次反復輕刮才能實現(xiàn)去除效果,若稍不注意用力過度就會把織物中的纖維刮傷,并且有很多含有涂層粘合劑的織物出現(xiàn)不用力則難以刮除的情況,以致很多這類型織物去除涂層粘合劑不理想。最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只能把織物表面的涂層粘合劑去除,織物里面的涂層、粘合劑往往無法去除。因此這樣預處理后做出來的纖維含量定量結果往往是不準確的。
因此,本文結合日常檢驗經驗,筆者對錦綸/氨綸混紡織物設計了氫氧化鈉/甲醇(65℃、5min)預處理試驗。筆者基于GB/T 2910.1—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第1部分:試驗通則》標準設計試驗,并試驗驗證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
氫氧化鈉/甲醇法(65℃、5min):用飽和的氫氧化鈉/甲醇在65℃環(huán)境中振蕩5min把織物中的涂層、粘合劑去除,用同溫度的水反復把涂層、粘合劑浸泡干凈,再用清洗沖洗干凈、烘干進行后續(xù)的定量試驗工作。
本次試驗從實驗室日常檢測工作中隨機收集兩種不同種類含有涂層、粘合劑的錦綸/氨綸混紡織物,分別用氫氧化鈉/甲醇法(65℃、5min)、三氯甲烷法(25℃、5min~10min)進行涂層、粘合劑去除預處理的比對試驗。
三氯甲烷(西隴科學有限公司、分析純)、甲醇(西隴科學有限公司、分析純)、氫氧化鈉(西隴科學有限公司、分析純)。
氫氧化鈉/甲醇:每升的甲醇溶液加入90g氫氧化鈉攪拌使溶液中的氫氧化鈉達到飽和狀態(tài)冷卻備用。
恒溫水浴振蕩器(瑞邦機電設備廠)、具塞三角燒瓶(容量250mL)、砂芯坩堝,真空抽濾裝置。
三氯甲烷法:每克樣品加入100mL三氯甲烷,蓋緊瓶塞。搖動燒瓶使樣品和溶液充分接觸,在常溫下振蕩5min~10min,用鑷子取出來用載玻片在含有涂層、粘合劑那一面輕輕地把涂層、粘合劑刮掉。如果難以刮掉可以把溶液瓶中的三氯甲烷直接倒到樣品含涂層、粘合劑那一面再進行輕刮,刮干凈后用65℃熱水把樣品中的三氯甲烷浸泡干凈(三氯甲烷的沸點為61℃,用65℃熱水能夠把三氯甲烷徹底洗干凈),再用清水沖洗干凈。溶解試驗時間要控制好,時間過長樣品中的氨綸會受損,時間過短樣品中的涂層、粘合劑刮不動。
氫氧化鈉/甲醇法:每克樣品加入100mL氫氧化鈉/甲醇,蓋緊瓶塞。搖動燒瓶使樣品和溶液充分接觸,在65℃環(huán)境下振蕩5min,用鑷子取出來再放于大于65℃的熱水中浸泡5min以上,讓涂層、粘合劑稀釋出來的同時也讓樣品中的甲醇(甲醇的沸點為64.7℃)揮發(fā)掉,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同樣的,溶解試驗的時候時間要控制好,時間過長樣品中的氨綸會受損,時間過短樣品中的涂層、粘合劑去除不徹底以及沖洗的時候必須要用65℃的熱水清洗,不然不能保證試驗中的甲醇完全洗干凈致使后面定量試驗中氨綸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損。
現(xiàn)選取一份含有較厚涂層、粘合劑的錦綸/氨綸混紡織物樣品A(圖1),以及一份含有較薄涂層、粘合劑的錦綸/氨綸混紡織物樣品B(圖2),分別使用三氯甲烷法(25℃、5min~10min)、氫氧化鈉/甲醇法(65℃、5min)進行預處理后,再進一步進行定量分析試驗。

圖1 樣品A預處理前

圖2 樣品B預處理前
以樣品A為例,在進行三氯甲烷法(25℃、5min~10min)預處理時,需用一塊載玻片輕刮樣品,如分解圖例(圖3、圖4、圖5)。

圖3 樣品A在三氯甲烷25℃條件下,浸泡8min后的狀態(tài)

表1 樣品A與樣品B兩種方法預處理后的檢驗結果

圖4 樣品A輕刮的狀態(tài)

圖5 樣品A反復輕刮后狀態(tài)

圖6 樣品A預處理后
如圖6所示,在實驗室進行預處理工作時,盡管使用載玻片刮拭樣品,但仍存在有少量粘合劑殘留物剩余;烘干樣品后需用人手進行再次清除,才能達到“干凈”效果。
圖7、圖8是樣品A、B進行三氯甲烷法(25℃、5min~10min)、氫氧化鈉/甲醇法(65℃、5min)兩種方法預處理后的對比效果圖。

圖7 樣品A兩種方法預處理后對比圖

圖8 樣品B兩種方法預處理后對比圖
從上述的圖中可以看出氫氧化鈉/甲醇法(65℃、5min)對以上兩種錦綸/氨綸混紡織物含有涂層、粘合劑去除的效果要比三氯甲烷法(25℃、5min~10min)去除涂層、粘合劑更徹底,效果更好,并且樣品沒有受到損傷,更能保持樣品完整性。
另外,對樣品A、樣品B分別進行三氯甲烷法(25℃、5min~10min)、氫氧化鈉/甲醇法(65℃、5min)預處理后,樣品進一步定量分析的試驗結果與理論值見表1。
從表1數(shù)據(jù)清晰可見,使用氫氧化鈉/甲醇法預處理后試驗含量結果比使用三氯甲烷法預處理后試驗含量更接近理論含量值,以此驗證氫氧化鈉/甲醇法去除錦綸/氨綸中涂層粘合劑的可行性。
經過以上試驗的分析可知,用氫氧化鈉/甲醇法(65℃、5min)去除錦綸/氨綸中的涂層、粘合劑與三氯甲烷法(25℃、5min~10min)相比去除效果更為干凈高效,以及更能保持試樣的完整性,這樣預處理后進行的錦綸/氨綸定量結果會更準確可靠,更接近真實值。因此筆者建議對于錦綸/氨綸混紡織物中含有涂層、粘合劑,優(yōu)先選用氫氧化鈉/甲醇法(65℃、5min)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