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作為2020年我國所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對中國紡織行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得紡織服裝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著工人短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復工不同步等恢復行業發展的困難及新挑戰。
就目前疫情對紡織行業的影響來看,其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首先疫情在1月和2月暴發,受城市封閉和隔離的影響,全國線下紡織服裝市場推遲開放時間,客流量大幅下降,線下運營基本停止,這使得我國紡織行業的發展效益受到了較大沖擊。其次,據烏魯木齊海關數據統計,2020年1—4月份新疆口岸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總額68.5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13.7%;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總額12.6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28.7%。而之所以出現這種出口數額的降低,主要原因就是受疫情影響紡織服裝企業紛紛推遲春節前的海外訂單,加上春節過后許多國家已經宣布關閉城市和邊境等控制措施,嚴重影響我國出口貨物的及時交貨,訂單違約風險明顯增加。此外,由于疫情的肆虐,我國實行了城市封閉以及隔離措施,并規定“在沒有明確的復工命令前任和行業不得私自復工”,這樣就使得紡織服裝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著工人短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復工不同步,這樣也會影響我國紡織行業的發展。

為緩解疫情的影響,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企業回歸工作和生產,并且各地區也在積極推出支持或救助政策。這要求政府要深化銀行對企業的信貸政策,落實差別化精準復產要求,有序推進紡織服裝企業復產。紡織企業要抓住產業鏈向區域化轉變的機遇,當前嚴重的疫情將導致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所以紡織服裝企業要密切關注紡織行業的恢復策略,抓住后疫情時期行業需求,提高自身的影響力。
例如紡織服裝企業要提高工業用紡織品和運動功能性服裝領域的市場份額,并彌補其他紡織服裝銷售缺口和出口下滑的影響。紡織企業要提高網上交易能力,拓展銷售渠道。雖然疫病期間有限的物流可能會降低消費者對網絡服裝的需求,但在線下消費有限的情況下,預計網絡業務將大幅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疫病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紡織企業還要進一步打造自主品牌,充分利用目前銀行低息貸款,開展智能制造,實現與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的對接。由此建立全球快速反應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進而加快產業恢復速度。
為了緩解疫情帶來的不良影響,充分發揮紡織產業的活力,應該完善紡織服裝產業鏈,在織布、服裝、印染、針織、家紡等產業招商方面加大引資力度,通過對代表性針織印染技術的引進,促進本地區針織制造水平的提升,形成對于中小服裝企業的吸引優勢,促進本地中小服裝企業的大量入駐,為完善服裝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在另一方面,應該做好紡織產業發展的區域布局,從完善棉紡織產業信息化和智能化兩方面入手,加快對于落后產能的淘汰,不斷引進新設備,通過更新技術的方式,增加棉紡織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促進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在另一方面,還應該對棉紡織企業進行充分的區域產業布局,以總部帶動區域發展的方式,促進服裝企業的合理化分布,加強對于整個地區紡織產業的合理發展,促進棉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
例如,在棉紡織企業完善產業鏈方面,應該根據當地棉紡織企業的發展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產業鏈的特色化、條理化完善。對此,應該借助當地優勢,加強對于印染的技術突破,通過引進先進的印染技術,實現對于染紗、針織和毛巾襪業的快速發展,并針對市場銷量較大的針織以及毛巾襪業進行相應的產業鏈完善,加強各個棉紡織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促進區域內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使得當地的棉紡織產業鏈更加完善,使得區域棉紡織產業布局能夠更加合理化和科學化。同時應該加強棉紡織產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進先進的信息化管理機制,促進棉紡織生產流程的智能化,對于先進的棉紡織生產機器進行研發和引進,并建立健全信息化棉紡織生產規范,促進紡織產業的區域產業鏈智能化發展。
為了促進紡織產業的長遠發展,應該加強產供銷結合模式的構建,在本地區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對此,應該以市場為導向,結合本地紡織行業的生產實際,進行生產、供應以及銷售三者的有效結合,從而形成產業化的發展鏈條。
例如,當地政府應該從本地深挖潛力,對于縣級市和各開發區進行本地服裝紡織企業的生產規范,并且向相關商戶進行政府的產業政策宣傳,使其大力開展前店后廠模式,帶動紡織業遍地開花,促進就業市場的規模性發展,如政府可以免費為小微紡織企業提供廠房和縫紉設備,促進其生產效率的提高,降低生產成本。如對于窗簾生產企業,政府應該對其進行銷售渠道的推廣,積極引進外資,尋求外銷渠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特色化的窗簾銷售宣傳,從而打開銷售渠道,建立穩定的窗簾供銷模式,促進產供銷有效結合,推動紡織產業的規模化和科學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