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映龍,易 輝,嚴澤敏,黃逸彬,彭大輪
(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廣州510715)
隨著船舶建造模式和建造技術的快速發展,對質量信息化技術建設的要求不斷提高,造船企業通過利用質量信息化促進質量管理技術水平和質量保證能力的提高,達到確保造船企業的質量信息化與船舶產品全壽命周期質量深度管理的融合。
質量作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必備條件,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企業質量信息化建設,促進質量管理發生三個轉變:一是由傳統檢驗管理向質量預防管理轉變;二是由經驗管理向質量技術管理轉變;三是由以質量部門為主的管理向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管理轉變。GJB9001C 明確要求企業要提升質量信息化管理水平,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船企質量水平是大勢所趨。
國內造船企業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質量信息化工作,促進船舶建造的高質量發展。但建設水平滯后,難以滿足造船生產及質量管理的需要,整體水平距離高質量發展需要存在一定差距。質量信息化工作還普遍停留在質量數據的統計和匯總層次,通過先進信息化手段開展數據分析、挖掘的能力很薄弱,開展質量策劃、控制和質量改進活動的效果不夠明顯。因此,必須加快質量信息化建設,確保覆蓋質量管理體系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和產品全壽命周期。
(1)目前大部分造船企業的質量信息化建設深度不夠。如質量信息數據互聯互通不順暢、利用科學的統計技術還較少、質量問題閉環管理困難、質量管理流程的監控及績效考核難度較大等;
(2)質量管理信息分散。如某企業船舶產品的質量信息數據包括三大類10 小類,這些數據分布在不同的信息化系統中,缺乏模塊之間的深度關聯,如圖1所示。
圖1 某產品質量數據組成示意圖
(3)沒有科學有序的策劃和信息化建設標準,如:數據建設發展規劃、采集、存儲和交換方式沒有規則的唯一性,造成質量數據互聯互通、資源共享不順暢;缺乏頂層規劃,不同質量信息平臺之間沒有接口。沒能達到質量信息的互聯互通等。
船舶企業在合同、設計、采購、生產、交付和售后等過程的質量數據應用于信息化中,利用信息技術真正做到流程流轉、分類管理及動態管控,促進質量管理規范、高效和透明運行,解決文件與執行的信息斷層和對質量問題的發現、提醒和控制的及時性。
利用信息化技術收集分散在不同信息系統的質量數據,進行有效化統計、分析、改進,為促進質量大數據管理、開展質量策劃、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提供有力保證。
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品在全壽命周期內開展質量信息數據的動態系統采集、科學處理和應用,使質量信息數據真正成為精細化質量管理和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
借助信息化手段使產品在設計、采購、生產、交付和售后各個環節順暢貫通、傳遞、反饋、跟蹤和追溯,促進質量決策及時、受控及有效地分解和執行,確保全方位的的質量狀態時效性、有效性和透明化。
例如:某造船企業建立的質量信息化平臺,如圖2所示。各平臺之間互聯互通,達到質量管理和產品實現過程的質量大數據共享,促進質量管理改進提升。
圖2 造船企業質量信息化模型
要掌握質量信息化科學前沿技術,深度策劃未來質量信息化發展方向,確保信息化規劃方案的先進性。
信息化設計要以易懂易通為目標,確保相關用戶容易應用相關功能。
由于船舶企業信息化建設因時間性、設計和應用人員水平、資源情況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只適應當時形勢的情況,因此必須對業務流程引導下的信息化系統進行動態優化,提高運行和管理效率。
為了確保信息化建設的風險可控和可持續發展,對質量信息化建設必須具有較大的可擴展空間,在建設過程中分階段、分級別深化,為后續建設預留足夠的接口,確保信息化系統的功能可不斷深化。
造船企業的質量信息化建設首先要做好總體規劃設計工作。由企業的質量部門按照信息化建設目標抓總,信息開發部門按照功能需求做好開發和維護。在總體方案的設計過程中,對現有的質量信息化開展情況進行集成整合,對關鍵的功能需求進行重點突破。
要分期建設推進,首先要收集企業產品質量數據及分析改進功能設計實施方案,梳理質量管理各業務流程和質量數據資源現狀,明確質量數據管理標準,以此為前提開展質量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有效推進企業質量數據開發應用,如圖3 所示。
圖3 質量信息化建設推進步驟
推進質量信息化建設工作,涉及到的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較多,而且部分標準還在探索之中。因此,必須從企業質量信息化相關的硬件、軟件、財務資源和人力資源等實際情況出發,建立質量數據的編碼標準。
質量數據的編碼標準,是質量信息化建設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通過質量數據的編碼,能有效地實現質量數據的關聯、查詢和可追溯等功能。質量數據編碼標準,按以下步驟開展:
(1)設計質量數據分類與質量數據編碼標準的系統框架;
(2)確定質量數據信息代碼的管理規定、管理流程;
(3)確定各類型質量數據編碼表達法的相關標準;
(4)創建編碼質量數據庫,包括船舶產品的材料、設備、電氣、關鍵件、人員、部門等編碼質量信息數據;
(5)建立質量數據信息化編碼管理系統,實現各信息系統獲取和應用的統編碼。
通過質量信息數據的編碼設計,包括船舶產品的分類、人員編碼、數據控制相關程序編碼等,為質量數據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可能。
質量信息數據有多種分類方式,大致可分為質量管理數據和質量技術數據兩大類:
(1)質量管理數據
主要與企業及其管理過程相關,這部分數據涉及與企業管理績效相關數據,用于分析評價質量管理的績效,包括質量管理體系、技術狀態管理、財務、風險、服務、保障等;
(2)質量技術數據
主要用于質量技術要求提出的質量分析、設計、驗證和改進,以及質量評價與評估。
在管理過程中,明確各數據應用的目的、定義、采集方法、采集部門和統計周期,形成各項目的分解、統計、分析、設立預警機制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1)質量體系類
包括:內審不符合項及內審不符合項按期整改率;船東/軍代表審核不符合項及不符合項按期整改率;管理評審改進措施按期整改率;認證公司審核不符合項及不符合項按期整改率;內審不符合項復現率;外審不符合項復現率;顧客滿意度;質量事故;質量事故閉環率等;
(2)質量管理類
包括質量實名制覆蓋率;質量投入率;質量損失率;供應商合格率等;
(3)船舶產品質量類
包括:船舶管子設計差錯率;電纜設計差錯率;結構設計差錯率;鐵舾件設計差錯率;設計優化完成率;轉階段評審和驗委會意見整改率;X 光拍片一次合格率;對船東/軍代表報驗一次合格率等。
造船企業通過開展質量信息化建設,促進船舶建造過程和船舶使用過程質量數據的互聯互通,提供企業質量持續改進能力、精細化質量管理能力和質量風險控制能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在實施過程中,企業的信息化頂層設計水平、投入財務資源、硬件設備設施、信息化人員匹配等方面,都制約著質量信息化的推進效率,這是企業必須認真對待和充分考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