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波,賈 平,唐紅燕
(普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云南 普洱665000)
濕加松是濕地松(Pinus ellottii)與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 Morelet)的雜交子代,綜合了其父母本的優點,具有早期生長快、生長量大、分枝良好、樹干通直、耐水濕、抗病蟲能力強等優點,是經濟價值較高的商品林樹種。
濕加松于20世紀60-70年代引入我國福建、廣東、廣西,目前種植范圍擴展到廣東、廣西全境,福建、云南中南部,江西、湖南、貴州南部地區。
2015年,普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引進一批濕加松種子,開展了育苗造林試驗。通過試驗發現濕加松苗期生長快、病蟲害少,造林后樹木生長迅速、干型通直,分枝良好,非常適宜在普洱市生長。2017年,普洱市林科所開展了濕加松采穗圃營建試驗,通過試驗能夠為濕加松采穗圃的科學營建提供理論依據,并且能夠為濕加松優質扦插苗繁育打下基礎,同時為普洱市找到除思茅松之外適宜種植的新樹種、為普洱市森林生態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找到新思路、新途徑。
試驗地位于普洱市思茅區林科所苗圃內,海拔1200 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干濕季分明,11月至翌年4月為干季,5-10月為雨季。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冬春多霧,平均每年霧日為138 d。年降水量為140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年蒸發量為1000mm,土壤類型為紅壤,呈酸性,ph 值4.6~6.3。
2017年2月3日點籽,7月15日定植,總共定植90 株(每30 株為一個小區,設置3 個重復),定植密度為30 cm×30 cm,定植前每株施復合肥50 g。定植半月確定成活后截頂,截頂高度為10 cm。
截頂1 個月后開始采穗,以后每個月采穗1次,統計采穗數量。
2017年2月3日點籽,7月15日定植,定植密度設置5 個處理:(1)20 cm×20 cm;(2)30 cm×30 cm;(3)40 cm×40 cm;(4)50 cm×50 cm;(5)60 cm×60 cm。每個處理定植30 株,設置3 個重復,共定植試驗母株450 株。
定植前每株施復合肥50 g。定植半月確定成活后截頂,截頂高度為10 cm。截頂1 個月后開始采穗,以后每個月采穗1 次,統計采穗數量。
2017年2月3日點籽,7月15日定植,定植密度為30cm×30cm。所選用肥料為尿素CO(NH2)2(有效成分N 含量為46.4%)、過磷酸鈣Ca(H2PO4)2(有效成分P2O5含量為16.0%)、氯化鉀KCL(有效成分K2O 含量為57.0%)。施肥試驗設置為3 處理、3 水平正交試驗,見表1、表2。

表1 3 因素3 水平表

表2 正交試驗設計表
每個處理組合定植30 株,設置3 個重復,共需要試驗母株810 株。設置2 個對照,對照1 施復合肥50 g/株,共定植90 株(每30 株為一個小區,設置3 個重復);對照2 不施肥,共定植90 株(每30 株為一個小區,設置3個重復)。
定植半月確定成活后截頂,截頂高度為10cm。截頂1 個月后開始采穗,以后每個月采穗1 次,統計采穗數量。
試驗數據經整理后采用SPSS 統計軟件包進行方差分析、LSD 多重比較等數據分析。
截頂后1 個月(2017年8月30日)開始采穗,以后每個月采1 次穗條。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穗條(可扦插穗條)進行采集。統計數據見表3。

表3 不同月份采穗量
表3 數據表明,穗條產量隨著母株的生長越來越高。對每月不同采穗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不同月份采穗量方差分析
表4 結果顯示,不同月份之間穗條產量差異性極顯著(Sig.=0.000<0.001),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母株生長越來越健壯,穗條產量也越來越高。對不同月份穗條產量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見表5。

表5 不同月份采穗量多重比較
表5 結果表明,采穗母株截頂3 個月之內,每月產穗量差異不顯著,從第4 個月開始穗條開始大量產出,且逐月增長。通過后續觀察表明,濕加松采穗母株在建圃第1、2年穗條產量逐月增高,穗條質量也最好。此后,隨著母株年齡越大,穗條產量逐年下降,且穗條質量(可扦插穗條)也逐年下降。
截頂后1 個月開始采集穗條。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穗條進行采集。

表6 不同株行距母株采穗量

表7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株行距對濕加松母株穗條產量的影響極為顯著(Sig.=0.000<0.001),對數據進行多重比較。

表8 不同株行距采穗量多重比較
結果表明,不同株行距對濕加松產穗量具有極為顯著的影響。其中,株行距為20 cm×20 cm 采穗量最低,這可能是因為母株種植過密,導致穗條在生長時無法很好地伸展,同時由于雨季來臨時濕度過大,穗條易漚導致腐爛。
40 cm×40 cm、50 cm×50 cm、60 cm×60 cm 3 個處理對母株產穗量影響不大,從節約成本、充分利用苗圃地資源、提高產出等方面來綜合考慮,40 cm×40 cm 的株行距是最佳選擇。
截頂后1 個月開始采集穗條。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穗條進行采集。
由于截頂后第3 個月才有顯著差異,第3 個月數據及最后一次采穗量作為分析數據。

表9 不同施肥量及不同施肥種類采穗量
對試驗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0。

表10 正交試驗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尿素和氯化鉀對濕加松母株產穗量具有極顯著影響,過磷酸鈣對母株產穗量影響不顯著。對尿素和氯化鉀數據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見表11、表12。

表11 尿素多重比較
表11 結果說明,在3 個不同水平之下,尿素施肥量為9.7g/株時產穗量最高。

表12 氯化鉀多重比較
表12 結果說明了,在3 個不同水平之下,氯化鉀施肥量為15.8g/株時產穗量最高。
綜合結果來看,當施用尿素9.7 g/株,施用過磷酸鈣56.3 g/株,施用氯化鉀15.8 g/株時,產生最佳的組合(A2B2C3),且使用效果顯著好于復合肥50 g/株。因此,在母株生長過程中,施最佳的底肥組合(A2B2C3)能夠顯著提高母株產穗量。
4.1.1 不同月份對濕加松母株產穗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月份對濕加松母株產穗量影響極為顯著,因此選擇最佳時間營建濕加松采穗圃,能夠使母株在當年就產穗,并能夠滿足來年扦插苗的造林需求。在普洱市,最適宜扦插的季節是每年的10月至翌年1月,因此,采穗母株的培育最好在每年的1月份,待母株生長至5 個月到半年后開始定植、截頂,這樣即能夠大量滿足第2年扦插苗繁育中對穗條的需求。
4.1.2 不同株行距對濕加松母株產穗量的影響
濕加松采穗母株定植過密,母株生長受到空間限制從而導致穗條產量不高,尤其是在普洱市的5-8月份雨季來臨時,穗條生長太過擁擠且濕度過大容易腐爛;母株定植過稀則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使單位面積穗條產出降低。從節約成本、提高產出等方面來綜合考慮,40 cm×40 cm 為最佳定植株行距。
4.1.3 不同施肥種類和施肥量對穗條產量影響
施肥不僅能夠提高濕加松母株產穗量,且能夠保證母株持續、穩定地良好生長,延長母株產穗時間。試驗表明,在母株定植時施加尿素9.7 g/株、過磷酸鈣56.3 g/株、氯化鉀15.8 g/株,能夠顯著提高母株產穗量,提高穗條質量。
濕加松實生苗在普洱市表現出了良好的適應性,但是由于濕加松種子獲得周期較長,且價格相對較高,因此擬在普洱市開展濕加松采穗圃營建及濕加松扦插育苗試驗。目前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采穗圃營建試驗,但是由于時間有限,試驗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譬如兩年后采穗母株的促萌、采穗圃的管護等,都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此外,如何進行濕加松扦插苗繁育、如何提高扦插苗成活率及成活質量、如何提高濕加松扦插苗造林成活率,也是下一步亟待開展的工作。
通過開展濕加松采穗圃營建的一系列試驗,能夠為濕加松在普洱市的引種及發展提供理論依據,為普洱市林業發展提供新的途徑,同時為保證普洱林業高質量發展、為精準扶貧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