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濤,高 鋒,李 洋,王 凱,段春華,張淑靜,馮建民,劉煥秀*
(1.泰安市徂徠山林場,山東 泰安271027;2.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014)
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Kuwana)屬同翅目(Homoptera)珠蚧科(Margarodidae),可危害黑松Pinus thunbergii、赤松P.densiflora、油松P.tabuliformis、馬尾松P.massoniana、黃山松P.taiwanensis 等多種松屬植物。該蟲主要以若蟲在寄主枝、干部刺吸危害。松樹被害后,生長不良、針葉枯黃,芽梢枯萎,樹皮卷曲翹裂,嚴重時易發生軟化垂枝和樹干彎曲現象[1]。受害松林松干枯病Ccnangium abietis 和次期性害蟲相繼發生,致使林木成片死亡[2]。
2016年,我們在山東省泰安市徂徠山林場赤松林發現日本松干蚧的危害。結合日本松干蚧的發生危害特點和林場的管理現狀,經2017-2019年連續3年的防治實踐,我們探索出“專業蟲情調查、林區自主招工、班組制作業”的治理模式,有效控制了蟲情的擴散蔓延,現總結如下。
泰安市徂徠山林場始建于1956年3月,地處魯中山區中心位置。林場有林地面積9000 hm2,森林覆蓋率87.8%。松林而積達4400 hm2,主要樹種有油松、赤松和黑松[3]。
每年8月下旬,在大寺林區、王莊林區、錦羅林區、光華寺林區、礤石峪林區等林區內,先采用線路調查的方法,確定有無該蟲的發生。在發生區內,每6.67 hm2松林設置一塊30 m×30 m 的標準地。在標準地內隨機選取5 株作為標準株觀察。參照楊牡丹等[4]的方法進行標準株調查:在每一株的樹干胸高處量取長為30 cm,寬為胸徑半周長(陰面一半)的面積作樣方,而后用小刀撥開樣方內的樹翹皮,鏡檢日本松干蚧蟲數,統計有蟲株率,蟲口密度。
采用40%氧樂果乳油(濟南綠霸農藥有限公司生產,市售)樹干打孔注藥防治。防治濃度為農藥:水1:2,防治藥械:BG-305D 型打孔注藥機(山東臨沂華盛公司生產)
根據蟲情監測結果,確定各林區的防治作業面積。根據作業面積大小,確定藥劑藥械和所需人工數量,確保在3月中旬至3月底前完成全部打孔注藥工作。
根據林班和小班面積大小,確定防治小班班長1 名,由熟悉林區的護林員擔任,可確保林間作業安全。每個防治小班設置5-8 個小組,每3 人一組,其中1 人做施工標記(組長)、1 人打孔、1 人注藥。
施工技術要點:第1 個孔打在樹干基部距離地面25 cm 處,根據松樹地徑確定鉆孔數量,地徑15 cm以下的鉆孔3 個,地徑在15~30cm 的鉆孔5 個,30 cm 以上的鉆孔8 個,各孔呈螺旋式上升排列,斜向下45°,孔深不超過打孔所在位置的樹干胸徑。打孔機鉆頭直徑10 mm,采用螺尾麻花鉆頭。每孔施藥量10 mL。
防治效果檢查:防治作業后10 d,在蟲情調查的標準地內,按照標準株調查的方法統計有蟲株率和蟲口密度。
2016年越冬期組織了林場森保站62 人次,對10 個林區的3600 hm2松林進行了調查,抽查了標準樹12216 株,監測結果表明,日本松干蚧分布于大寺林區、王莊林區、錦羅林區、光華寺林區、礤石峪林區等林區等10 個林區,赤松發生較為嚴重,油松、黑松發生較輕,總面積為1418.4 hm2(表1)。
從2017年開始連續3年在大寺、徂徠等林區開展了打孔注藥防治作業,作業面積2405 hm2次,防治后,全場平均蟲口密度由6.2 頭/10 cm2下降至0.6 頭/10 cm2,取得顯著防治效果。

表1 日本松干蚧在各林區的發生與危害(2016年)

表2 打孔注藥防治日本松干蚧的效果
3年來,共開展防治作業面積2405 hm2次,投入人工18000 個,人工費270 萬元;購買藥械、配件、燃油100 萬元;施用藥劑45 噸,藥劑費180 萬元。平均防治成本為2287.5 元/hm2。
干基打孔注藥被認為是快速壓低日本松干蚧蟲口密度的最有效手段[5,6]。徂徠山林場在幾個發生較重的林區的防治實踐表明,采用打孔注射5%氧樂果乳油可顯著減輕日本松干蚧危害。
采用干基打孔注藥的防治需要在專業蟲情調查的基礎上開展。由于日本松干蚧蟲體很小,一齡固定若蟲體長約0.28 mm,寬約0.13 mm,并且危害隱蔽[7],不是專業人員很難準確查清蟲情。當蟲害輕度發生時(蟲口密度在0.2 頭/cm2以下),在植物物種較豐富的林分,可以依靠自然分布天敵的控制作用,確保有蟲不成災。
林場采用了專業蟲情監測、選擇最有效防治方法、編制防治規劃、林區自主招工、班組制作業的防治模式,平均防治成本為2287.5 元/hm2。與第三方承包的防治方式相比(市場平均價格為3900 元/hm2),顯著降低了防治成本。同時,有效解決了招投標帶來的防控時間延誤、防治作業安全無法保證等問題。既保證了防治效果,也增加了林場周邊群眾的收入,降低了防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