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水
(河南省登封市中醫院頸肩腰腿疼科,河南 登封 452470)
椎間盤源性腰痛主要表現為臀部、腰骶部非放射性牽扯痛,長時間坐位、站立、過度勞累后加重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1]。中醫認為其為跌撲閃挫,過度勞損、負重或風寒濕熱侵襲導致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2]。本研究用身痛逐瘀湯結合針刺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氣滯血瘀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4例,均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診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觀察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40~65歲,平均(52.49±5.74)歲;病程1~4年,平均(2.51±0.74)年。對照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41~66歲,平均(53.41±5.45)歲;病程1~4年,平均(2.49±0.64)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舌質暗紫、腰部板硬、腰腿痛如刺等氣滯血瘀型;②CT、X線片、磁共振檢查綜合性評估確診為椎間盤源性腰痛;③1周內未采用其他藥物及療法治療;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有心、肝、腎、造血系統疾病;②活動性消化潰瘍;③對治療藥物過敏;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⑤伴有椎體滑脫和椎弓根骨折。
兩組均采用五點支撐式、飛燕式進行腰背部功能鍛煉,日3次,每次20下。
對照組給予經皮傳遞低溫等離子髓核成形術治療。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于C臂機引導下于患側正中旁邊8~10cm利用1%利多可因實施局部浸潤麻醉,在C臂引導下實施穿刺進至椎間盤,而側位處于椎間盤中線、椎間盤后方1/4左右位置,正位間針尖位于椎弓根的內緣。利用專用等離子刀,經C臂機確認過行程后開2檔于0點、2點、4點、6點、8點、10點位置進入實施電切,注意退出時實施電凝手術完畢,將穿刺針退出,對手術部位消毒。
觀察組給予身痛逐瘀湯聯合針刺治療。針刺治療取阿是穴,腰陽關、大腸俞,環跳、腰痛穴、夾脊穴、腎俞、殷門、委中、承山、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血海、太溪,予捻轉手法平補平瀉。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1次。日1次,7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身痛逐瘀湯藥用紅花10g,牛膝10g,五靈脂6g,地龍10g,秦艽12g,桃仁10g,羌活12g,香附12g,甘草6g,當歸15g,川芎12g,沒藥6g。用800mL水煎至200mL,早晚飯后30min服用,1次100mL,日2次。2周為一療程,治療1個療程。
VAS評分,腰椎功能,JOA評分,血清炎性因子包括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治愈:腰痛癥狀消失,直腿抬高大于等于90°,腰部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腰痛癥狀基本消失,直腿抬高70°~90°,腰部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腰痛癥狀有所減輕,直腿抬高30°~70°,腰部功能有所改善。無效:直腿抬高小于30°,腰痛癥狀、腰部功能無改變。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JOA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JOA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及JOA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VAS評分 JO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7.46±1.05 3.41±0.81 16.15±3.36 25.74±3.10對照組 47 7.50±0.96 4.56±0.95 16.20±3.45 21.95±2.83 t 0.193 6.315 0.071 6.190 P 0.848 <0.001 0.943 <0.001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指標比較 (n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指標比較 (ng/L,±s)
組別 例 IL-4 IL-6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6.85±1.21 2.10±0.55 12.52±1.80 6.78±1.55 178.50±22.87 120.63±19.89對照組 47 6.78±1.30 4.03±0.76 12.15±1.73 8.53±1.54 180.02±23.79 155.51±20.81 t 0.270 14.104 1.016 5.491 0.316 8.307 P 0.788 <0.001 0.312 <0.001 0.753 <0.001
椎間盤源性腰痛是臨床常見下腰痛類型之一,占下腰痛40%~70%,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4]。經皮傳遞低溫等離子髓核成形術治療療效確切,且起效快,但其為侵入性治療方式,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5]。
椎間盤源性腰痛屬中醫“腰痛”“痹證”等范疇。《諸病源候論》記載“夫傷之人,骨氣虛損,而腎主腰腳。其經貫腎絡脊,風邪乘虛,卒入腎經,故卒然而患腰痛”。治療原則為活血化瘀,疏通氣血[6]。阿是穴為局部疼痛反應點,針之有活絡止痛之效;夾脊穴靠近脊神經,針刺可利用針感傳導,借神經反饋調節,起活血通絡止痛之功;腎俞為腎之背俞穴,針之有補腎益精之效;委中屬膀胱經,膀胱經、腎經同屬同氣,針之有滋補腎精、舒經通絡之效;太溪為腎之原穴,針之有補腎培元之效;三陰交為脾經腧穴,針之有滋補肝腎之效。諸穴配伍,可達溫陽補腎、溫經舒絡之功[7]。身痛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方中川芎性味辛溫,歸肝經,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脾、肝、心經,可調經止痛、活血化瘀;桃仁性平,味苦、甘,歸大腸、肝、心經,可活血祛瘀;沒藥性平,味苦,歸心、肝、脾經,可散血祛瘀、活血止痛;五靈脂性溫,味苦,歸肝經,可散瘀止痛、疏通血脈;秦艽性平,味苦、辛,歸胃、膽經,可舒經止痛、退虛熱、祛風濕;羌活性溫、味辛、苦,歸腎、膀胱經,可利關節、祛風濕、散表寒;地龍性味咸寒,歸肺、膀胱、腎、肝經,可通經活絡;香附性平,味辛、微苦、微甘,歸脾、肝、三焦經,可調經止痛、消腫;牛膝性平,味苦、酸,歸腎、肝,可活血祛瘀、強筋骨、補肝腎;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可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行氣、祛瘀通絡、通痹止痛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秦艽、地龍、香附、牛膝具有抗炎止痛作用。紅花可增強機體免疫。桃仁、沒藥、川芎能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環。五靈脂具有降低血管阻力、加快血液循環效果。甘草具有抗炎、增強免疫功能效果。當歸、羌活具有抗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環效果[8]。諸藥合用,能改善腰椎功能,緩解疼痛,減輕炎性反應。
身痛逐瘀湯聯合針刺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氣滯血瘀型效果較好,能緩解疼痛,減輕炎性反應,改善腰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