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峰,王春芳
(1.廣東省連州市連州鎮中心衛生院兒科,廣東 連州 513400;2.廣東省連州衛生學校,廣東 連州 513400)
本研究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聯合莫沙必利膠囊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200例,均為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治療患兒,分為常規組與中藥組各100例。常規組男52例,女48例;年齡1~6歲,平均(3.27±0.55)歲;病程2~7個月,平均(4.20±0.33)個月。中藥組男53例,女47例;年齡1~5歲,平均(3.09±0.48)歲;病程2~8個月,平均(3.11±0.35)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獲得醫學倫理會審核批準,家屬知曉研究。
納入標準:反復出現腹痛、早飽、反酸、噯氣嘔吐等典型癥狀,確診為小兒消化不良,對用藥無過敏反應。
排除標準:腸易激綜合征、嚴重臟器功能障礙以及其他炎癥性、代謝性疾病引起消化不良癥狀。
兩組均用枸櫞酸莫沙必利膠囊(上海新黃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152)5mg,口服,1日3次。
中藥組加用半夏瀉心湯加減。半夏10g,黃連4g,黃芩10g,干姜10g,炙甘草10g,大棗4枚。熱象重加貝母、生地,寒象重加附子、白芷,納差加焦山楂、雞內金,噯氣、嘔吐加枇杷葉、代赭石,疼痛加延胡索、白芍。1日1劑,加水煎至400mL,分2次溫服。飲食清淡,忌生冷、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忌咖啡、酒精性飲料以及濃茶。
兩組均用藥2周。
腹脹腹痛、食欲下降、惡心嘔吐、反酸噯氣等癥狀進行評分,按程度由輕至重記0、2、4、6分。
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減少95%以上為治愈。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減少70%~95%為顯效。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減少30%~69%為有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為無效。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常規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腹脹腹痛 食欲下降 惡心嘔吐 反酸噯氣常規組 治療前4.6 2±0.4 0 5.0 5±0.4 5 4.3 3±0.3 0 4.9 7±0.4 3治療后 1.7 5±0.2 8*2.0 8±0.3 6*1.4 9±0.1 9*1.8 2±0.2 5*中藥組 治療前4.5 5±0.3 9 5.1 1±0.5 0 4.2 9±0.3 3 4.9 5±0.4 1治療后 0.8 8±0.1 5*△1.1 2±0.2 5*△0.7 5±0.1 6*△1.0 2±0.2 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與疾病復發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與疾病復發比較 例(%)
小兒消化不良的發生與心理狀態、腸胃功能障礙、內臟高敏感性等因素相關,其病程較長。治療小兒消化不良主要予以促胃動力藥、抑酸藥等,可快速改善癥狀,但停藥后癥狀易反復,且長期用藥有頭暈、口苦、腹瀉等不良反應,加重腸胃負擔[2]。
小兒消化不良屬中醫“嘈雜”、“胃脘痛”、“痞滿”等范疇。為飲食不調,運化失常,氣機不暢,升降失調,寒熱錯雜所致[3]。治療應以辛開苦降,散結消痞,平衡陰陽為原則。半夏瀉心湯源自《傷寒雜病論》,具有和胃開痞、辛開苦降、養心安神、平調寒熱功效。方中半夏散結消痞、降逆止嘔,干姜辛溫散寒、溫中止痛、燥濕化痰,黃芩散熱除痞、瀉火解毒,黃連苦寒清熱、燥濕降濁,炙甘草、大棗甘溫補中、補益脾胃、益氣補血[4]。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脾胃、辛開苦降之效。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小兒消化不良能夠緩解癥狀,減少復發,不良反應與常規治療無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