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權,符少楊,李滋平
(1.廣東省湛江市第四人民醫院中醫科,廣東 湛江 524008;2.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廣東 廣州 510120)
周圍性面神經炎是面神經管內面神經的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以突然發生的一側面部癱瘓、口眼歪斜為主癥[1]。是常見病、多發病,任何年齡段均有可能發病,且男女發病率相近,絕大多數為一側性,多發生在春秋兩季。由于面神經麻痹之后,側面部功能喪失或者減弱,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該病一般為急性起病,數小時或者1~3天癥狀明顯,發病后若未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會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出現后遺癥。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臨床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66例,均為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接受治療的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17~70歲,平均(42.86±7.15)歲;病程1~7天,平均(2.89±1.86)天;病位在右側20例,左側13例。觀察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18~70歲,平均(43.56±7.83)歲;病程1~6天,平均(2.81±1.72)天;病位右側19例,左側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神經病學》[2]中周圍性面神經炎診斷標準。中醫辨證符合《針灸治療學》[3]中風寒襲絡證。以口眼歪斜為主癥,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患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舌淡舌苔薄白,脈浮緊。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單側面肌麻痹;③發病時間小于等于7天;④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哺乳或妊娠婦女;②精神??;③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及外傷或其他特殊原因等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炎。
兩組均用醋酸潑尼松片(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0647)30mg,口服,日1次,用藥7天;維生素B1片(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349)100mg,每天早中晚各服用1次,30天;維生素B12(廣州白云山天心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101)0.5mg,日1次,肌內注射30天。
觀察組加用大秦艽湯聯合針灸治療。①大秦艽湯藥用川芎30g,茯苓30g,生地20g,熟地20g,秦艽15g,白芍15g,白術15g,當歸10g,羌活10g,防風10g,獨活10g,白芷10g,甘草10g,黃芩10g,石膏10g,細辛3g。水煎,日1劑,分別于早晚溫服,連續服用30天。②針刺:取陽白、合谷(雙側)、地倉、頰車、太沖為針灸穴位,給予毫針進行針灸,勻速使用提插法聯合捻轉法刺針,有麻、酸、脹、腫重的感覺后留針30min,隔5min手法行針1次,隔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30天。
面部殘疾指數(FDI)量表,主要包括軀體功能(FDIP)和社會功能(FDIS)兩個方面,各100分,軀體功能分數越高表明軀體恢復越好,社會功能分數越低表明社會生活能力越高。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4]。治愈:雙側額紋、鼻唇溝恢復對稱,皺眉與閉眼正常,鼓腮時口角不漏氣,進食時齒頰間不滯留食物殘渣,談笑時無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好轉:雙側額紋與鼻唇溝基本對稱,眼閉合欠食,皺眉略顯無力,鼓腮時口角不漏氣,進食時齒頰間不滯留食物殘渣,笑時可見口角略不對稱。無效:治療后仍有病側額紋淺,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殘疾指數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殘疾指數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殘疾指數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FDIP FDIS治療前 對照組 33 15.89±3.49 19.82±3.85觀察組 33 14.89±2.75 19.88±2.76 t 1.293 0.073 P 0.201 0.942治療后 對照組 33 16.42±4.17* 16.28±3.72*觀察組 33 19.58±5.49* 11.21±2.83*t 2.633 6.231 P 0.011 0.000
周圍性面神經炎屬中醫“面癱”、“口癖”等范疇。正氣不足、脈絡虧虛、風寒之邪趁虛而入侵襲少陽、陽明經,導致經氣受阻,面部經絡運行不通而致病?,F代醫學多認為是由于病毒的感染或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因受風寒刺激而導致的面神經組織缺血、水腫[5]。因面神經經過窄而曲折的骨管由莖乳孔出顱,所以不論是出血或炎癥所引起的局部神經組織水腫,都可能壓迫神經,引起功能障礙。
大秦艽湯為治風劑,具有養血活血、疏風清熱等功效,主治風邪初中經絡證之口眼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腳行動不便、或惡寒發熱等。方中秦艽祛風濕、退虛熱、舒筋止疼,川芎、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解表散寒、祛風除濕并輔助秦艽祛風通絡,白芍、當歸、熟地黃補血活血、通絡抗炎并可有效緩解祛風藥性的燥性干澀,生地、石膏、黃芩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并可緩解因風邪導致的郁而化熱,茯苓、白術、甘草脾益氣、健脾寧心、調和藥性[6]。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大秦艽湯可減輕神經系統的疼痛,大量使用期間可通過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從而緩解炎癥反應。其中秦艽具有明顯的抗過敏作用;白術有明顯且持久的抗利尿作用,此外對腸胃系統有雙向調節作用;當歸可抑制神經系統、松弛氣管平滑肌、利尿,同時可抗炎鎮痛。因此,大秦艽湯可通過抑制血管的通透性、緩解局部水腫等以達到抗炎的效果。針灸以面部陽明、少陽明經脈為主。通過針刺陽白、合谷、地倉、頰車、太沖,以推動經氣[7]。其中陽白主治眼瞼下垂、口眼斜等目疾;合谷主治頭痛發熱、鼻衄血淵、面腫等頭面疾病,地倉、頰車主治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等病癥,太沖可治唇吻喁斜。運用一定手法進行針灸刺激相應穴位可促進血液循環、通經活絡,平衡陰陽之氣,以增強機體抵抗力[8]。研究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大秦艽湯聯合針灸對周圍性面神經炎有較好療效,分析其原因為大秦艽湯可修復病變神經,降低炎癥對于局部神經產生的壓迫。觀察組治療后FDIP評分高于對照組,且FDIS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兩種治療方式聯合可提高軀體功能及社會生活功能,進而改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