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萍
(河南省南陽市南都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糖尿病發病后期并發癥發生率極高,其并發癥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即為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表現多樣,常見癥狀表現為肢體麻木,時有刺痛感,雙下肢遠端可出現痛覺或感覺缺失,神經敏感性降低,導致自我保護能力下降,更易受傷,影響患者日常生活[2]。本研究用黃芪桂枝五物湯輔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0~67歲,平均(55.21±7.14)歲;糖尿病病程4~12年,平均(8.79±2.61)年;周圍神經病變1~4年,平均(2.62±0.87)年;BMI19.8~26.6kg/m2,平均(23.53±2.65)kg/m2。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41~65歲,平均(55.17±7.22)歲;糖尿病病程5~13年,平均(8.86±2.54)年;周圍神經病變1~5年,平均(2.57±0.92)年;BMI19.5~26.4kg/m2,平均(23.47±2.49)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參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療規范》[3]內相關標準,有糖尿病史,且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癥狀表現為肢體麻木、軟弱、無力、感覺減退,且神經功能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等,經肌電圖檢測確診。②中醫診斷參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臨床診療指南》[4]中診斷標準,中醫辨證為氣虛血瘀證,主癥為肢體無力麻木、肢末刺痛時發,下肢癥狀較重,入夜加劇;次癥為疲倦氣短,腹瀉或便秘,動則出汗;舌質暗淡苔薄白,脈細澀。
納入標準:①年滿18周歲;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精神狀態正常;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并發癥;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③嚴重器官衰竭;④存在藥物過敏史;⑤治療依從性差。
兩組均給予抗血糖治療、調節飲食、運動、每日定時監測血糖等。血糖穩定2周后給予甲鈷胺片(上海新亞藥業閔行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207)0.5mg,日3次,口服;α-硫辛酸(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235)0.6g,以300mL生理鹽水稀釋后緩慢靜脈滴注,日1次,療程為4周。
觀察組加用黃芪桂枝五物湯。藥用黃芪20g,白芍15g,桂枝15g,生姜12g,大棗6枚。日1劑,加水1200mL煎至600mL,分早中晚3次溫服,每次200mL,療程為4周。
血液流變學指標。使用血流變分析儀(天津唐宇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檢測,包括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紅細胞積壓指標。
中醫證候積分。依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診療規范初稿》[5],以四肢疼痛、感覺減退、肢軟麻木為主癥狀,以0、2、4、6分代表無、輕度、中度、重度癥狀,總分值0~18分,評分與癥狀程度呈正比。
血糖指標。使用穩豪型血糖儀(強生醫療器械公司)及配套試紙檢測早期空腹血糖(未進食8h以上)及餐后2h血糖。
神經傳導功能。包括正中神經的感覺傳導速度(SNCV)與運動傳導速度(MNCV),腓總神經SNCV、MNCV,使用數字心腦肌電圖儀(型號ZET-100A、ZET-100B,上海眾仁電子儀器有限公司)檢測。
臨床治愈:麻木感、燒灼感或者蟻行感等臨床癥候消失,腱、膝、跟腱等反射恢復正常,肢體活動基本正常,痛覺和溫覺恢復,肌電圖NCV恢復正常,神經傳導功能及血液流變學指標基本正常。顯效:麻木感、燒灼感或者蟻行感等臨床癥候明顯好轉,腱、膝、跟腱等反射明顯改善,肢體活動明顯改善,痛覺和溫覺明顯改善,肌電圖NCV增加大于5m/s,神經傳導功能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有效:麻木感、燒灼感或者蟻行感等臨床癥候有所減輕,腱、膝、跟腱等反射有所改善,肢體活動有所恢復,痛覺和溫覺有所恢復,肌電圖NCV增加小于5m/s,神經傳導功能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有一定改善。無效:臨床癥候未改善,腱、膝、跟腱等反射未變化,肢體活動仍受限,痛覺和溫覺無變化,神經傳導功能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無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四肢疼痛 感覺減退 肢軟麻木 總分治療前對照組 4 5 4.2 4±0.3 3 4.2 3±0.3 8 4.3 7±0.3 2 1 2.8 4±0.6 7觀察組 4 5 4.2 1±0.3 4 4.2 7±0.4 5 4.4 2±0.3 4 1 2.9 0±0.6 5 t 0.4 2 5 0.4 5 6 0.7 1 8 0.4 3 1 P 0.6 7 2 0.6 5 0 0.4 7 4 0.6 6 7治療后對照組 4 5 2.7 6±0.2 5*2.5 8±0.4 3*2.3 4±0.2 8*7.6 8±0.4 7*觀察組 4 5 1.8 2±0.2 1*1.9 9±0.3 7*1.7 2±0.3 0*5.5 3±0.4 1*t 1 9.3 1 3 6.9 7 7 1 0.1 3 5 2 3.1 2 4 P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mPa·s)纖維蛋白原(g/L)紅細胞積壓(%)治療前對照組45 2.16±0.60 2.30±0.54 49.84±1.67觀察組 45 2.11±0.51 2.35±0.39 49.75±1.62 t 0.426 0.504 0.260 P 0.671 0.616 0.796治療后對照組45 1.84±0.49* 1.61±0.36* 47.23±1.59*觀察組 45 1.56±0.62* 1.32±0.42* 45.73±1.71*t 2.377 3.517 4.310 P 0.020 0.001 0.000時間 組別 例 血漿黏度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比較 (mmol/L,±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比較 (mmo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治療前 對照組 45 10.52±1.06 14.52±2.60觀察組 45 10.46±1.13 14.46±2.31 t 0.260 0.116 P 0.796 0.908治療后 對照組 45 7.95±1.34* 10.14±1.27*觀察組 45 6.22±1.42* 9.32±1.29*t 5.944 3.039 P 0.000 0.003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m/s,±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m/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正中神經S N C V正中神經M N C V腓總神經S N C V腓總神經M N C V治療前對照組 4 5 4 2.2 1±3.5 2 4 6.1 9±4.5 2 3 4.5 7±2.7 5 4 0.2 4±3.3 7觀察組 4 5 4 2.2 5±3.5 7 4 6.2 5±4.4 8 3 4.6 2±2.7 8 4 0.2 5±3.4 5 t 0.0 5 4 0.0 6 3 0.0 8 6 0.0 1 4 P 0.9 5 7 0.9 5 0 0.9 3 2 0.9 8 9治療后對照組 4 5 4 6.7 6±4.4 5*5 1.0 7±4.3 4*4 0.5 8±3.2 7*4 3.9 3±3.3 8*觀察組 4 5 5 1.3 2±4.4 2*5 4.2 6±4.2 7*4 3.2 2±3.2 4*4 6.2 8±3.4 1*t 4.8 7 7 3.5 1 5 3.8 4 7 3.2 8 3 P 0.0 0 0 0.0 0 1 0.0 0 0 0.0 0 0
中醫根據周圍神經病變疼痛部位及程度的不同,將其分為肢痹與脈痹、痹證與痿證,發病與素體虛弱、外邪滯于血脈而致氣血阻滯、營衛不和有關,并辨證分型為氣虛血瘀證、陰虛血瘀證等[6]。
黃芪桂枝五物湯最初記載于《金匱要略》,常用于治療因氣血不足、血脈外感風邪所致血痹證,具有養血除痹之效[7]。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四肢疼痛、感覺減退、肢軟麻木評分及總分低于對照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紅細胞積壓指標低于對照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低于對照組,正中神經SNCV/MNCV、腓總神經SNCV/MNCV高于對照組,表明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血糖,改善中醫證候。黃芪桂枝五物湯中君藥黃芪有補氣健脾之效,可提升陽氣,改善氣虛衰弱,且其含有黃芪多糖等有效成分可提高免疫力,增強細胞生命力,調節身體機制;白芍養血調經、平抑止痛,其有效成分芍藥總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癥,調節毛細血管;桂枝散寒止痛、通陽化氣,可抑制炎癥,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SOD活力,改善疲倦乏力癥狀;生姜溫中散寒,有抗氧化、抗衰老、通經絡作用,其有效成分可清除羥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加速新陳代謝,緩解疼痛、腫脹、僵硬等;大棗補中益氣、補血安神,可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較好,能健全毛細血管[8]。
綜上所述,黃芪桂枝五物湯輔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中醫證候、血液流變學指標、血糖指標及神經傳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