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磊
(河南省新鄉市直機關醫院中醫科,河南 新鄉 453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表現運動障礙、頸部疼痛及肢體麻木等。因此預防、治療頸椎病有重要臨床意義[1]。目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以手術、保守治療為主,然而手術創傷大,對正常的頸椎解剖結構造成破壞,故臨床多采取保守治療。牽引治療可以短期內緩解癥狀,遠期效果不顯著。中醫推拿憑借其安全性好、操作簡單及效果顯著等優勢,在神經根頸椎病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應用[2]。本研究用分段間歇牽引聯合正骨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28~58歲,平均(37.76±5.12)歲;病程1~6年,平均(3.21±1.07)年。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9~57歲,平均(37.68±5.11)歲;病程1~7年,平均(3.42±1.1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通過醫學倫理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符合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中[3]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患者及家屬對知情同意,依從性好。
排除標準:有牽引及推拿治療禁忌癥,合并骨質疏松,合并頸椎外病變。
兩組均用分段間歇牽引。用吉林亮達DYY-3微電腦多功能腰椎牽引床,選3號間歇牽引方法:設定牽引時間為20s,間歇牽引1個周期為10s。根據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確定病變頸椎節段,選擇合適的牽引角度,C2~3牽引角度為后伸5°~10°,C4~5為0°;C5~6前屈5°~10°,C6~7前屈15°。持續牽引力為體重的15%~20%,間歇牽引力為體重的10%。牽引力大小需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以小重量逐漸增加。1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共計3個療程。
觀察組聯合正骨推拿。①寰枕關節及寰樞關節錯位者采用仰頭搖正法。患者取仰臥低枕。用一手將患者后枕部托起,另一手置于其下頜,囑患者放松,上抬其頭部,并向側方轉動,轉動3~4次,完成復位。②C2~6偏歪者采用低頭搖正法。患者平枕,側臥、頭向前屈,坐于患者頭側,用一手掌將其面部托起,另一手置于頸后,拇指對錯位錐體進行按壓,搖晃頭部數次放松后,加上提力量的同時,拇指加力推動橫突,完成復位。③C2~6側擺式錯位、鉤椎關節旋轉者采用側頭搖正法。患者取側臥低頭位置,一手將其臉頰托起,另一手置于頸項,使用拇指對偏斜的橫突進行定點,以側屈方向將頭抬起,剩余動作與低頭搖動法相同。1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
治療前后采用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4]對頸椎功能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示功能恢復越好。采用疼痛評分(VAS)[4]對疼痛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難以忍受。采用頸部傷殘指數(NDI)對臨床癥狀、日常功能狀態及頸痛進行評價。
癥狀消失,臂叢神經牽拉反應(-)為治愈。癥狀明顯改善,牽拉反應(-)為顯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牽拉反應可疑陽性為好轉。癥狀無改善,牽拉反應(+)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CASCS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ASCS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ASCS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臨床體征 主觀癥狀 適應能力 總分對照組 50治療前 42.11±3.41 10.71±2.10 5.49±0.85 58.31±6.36治療后 47.73±4.30* 13.10±2.20* 5.65±1.06* 66.48±7.56*觀察組 50治療前 42.09±3.39 10.85±2.12 5.51±0.81 58.45±6.32治療后 58.69±4.29*△ 14.61±1.82*△ 7.20±1.06*△ 80.50±7.17*△
兩組治療前后VAS、NDI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NDI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ND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VAS NDI對照組 50 治療前 5.80±0.71 28.75±3.40治療后 2.85±0.70* 13.67±3.65*觀察組 50 治療前 5.58±0.49 27.90±2.50治療后 1.50±0.49*△ 7.86±2.50*△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中醫“頸肩痛”、“痹證”范疇。因腎氣虛損、風寒侵襲而致,病機為外感邪毒、氣血失和,緩遲筋骨。治療以化瘀行氣,潤養經脈為主[6-7]。研究報道[8],中醫正骨推拿可以改善頸部僵硬、酸痛的肌肉,促進其局部血液循環。同時,正骨推拿可以解除肌肉痙攣和粘連,增加局部組織代謝,以減輕炎癥反應和水腫,減少交感神經及神經叢受到頸椎的壓迫。頸椎病患者正常頸椎解剖結構關系發生變化,頸椎超負荷造成椎間隙失去正常間隙,對周圍血管和神經產生擠壓,出現放射痛、麻木的癥狀。正骨推拿在對頸椎進行搖晃的同時可以分離頸椎關節,松弛周圍組織韌帶后再施加旋轉或提拉力,以糾正紊亂的頸椎關節,恢復頸椎關節的力學平衡狀態,解除血管、神經及淋巴的受壓,改善局部腫脹、疼痛,促進頸椎節段部位的營養供給。
分段間歇牽引聯合正骨推拿可改善頸椎功能,減輕疼痛及降低頸部傷殘,臨床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