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京禹
(山東省海陽市婦幼保健院針灸推拿科,山東 海陽 2651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發生的主要原因為腰椎間盤相關部位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出現,同時在外力的影響作用下,椎間盤纖維化發生破裂,對相鄰脊神經根產生壓迫和刺激所致[1-2]。本研究用中醫正骨療法聯合溫針灸治療LDH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5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門診及住院部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5例。對照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45~65歲,平均(53.89±5.98)歲;病程1~20年,平均(10.58±5.91)年。觀察組男38例,女37例;年齡44~65歲,平均(55.13±6.57)歲;病程1~21年,平均(10.41±5.37)年。兩組年齡、性別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年齡40~65歲,經CT或MRI等檢查確診,符合LDH診斷標準[3],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有心、腦、肝腎、內分泌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有傳染病、惡性病,或急性炎癥、發熱及孕婦,合并腰椎結核、腫瘤、脊髓炎、脊柱畸形等,影像學診斷為椎間盤完全突出脫垂。
兩組均用溫針灸治療。取俯臥位或側臥位,按照影像學資料確定突出的具體位置,對穴位進行合理選擇。主穴為夾脊穴,輔穴風市、陽陵泉、昆侖、承付、殷門、秩邊、懸鐘、承山、環跳。若下肢疼痛感明顯取阿是穴。針刺部位皮膚常規消毒,夾脊穴針刺沿著椎板的外側位置向橫突間韌帶刺入,直至椎弓板,使有酸脹感和麻木感出現。針刺阿是穴。針刺后點燃長度為3cm艾條,插在每個穴位的毫針柄端。每2天1次,每次治療30min,10天為一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
觀察組加用中醫正骨療法治療。①取俯臥位,用掌推法和松解手法對臀部肌肉和腰背部肌肉進行按摩,由輕到重,由上到下,按摩5~6次。②取俯臥位,通過復位手法對脊椎椎間隙由上到下進行拉寬,共5~6次。③拇指點按背部兩側膀胱經阿是穴和腎盂穴,肘尖點按承扶穴。④患側關節用直腿抬高手法和牽引手法治療,時間為0.5h。每2天1次,5次為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采用腰椎活動角度測量儀測量腰部關節前屈與后伸的活動范圍,采用日本骨科學會的下腰痛評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low back pain score,JOA)評定腰部功能障礙,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定疼痛程度。JOA總評分最高29分,最低0分,評分越低表明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4]。VAS評分為0~10分,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疼痛。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痊愈:腰部疼痛消失,腰部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不受限制。顯效:疼痛大部分消失,腰部功能活動基本正常,基本恢復正常工作。有效:疼痛部分消失,腰部功能活動部分恢復,工作能力基本恢復。無效:疼痛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無法正常工作,甚至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痊愈22例,顯效32例,有效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4.67%。對照組痊愈16例,顯效23例,有效2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85.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374,P=0.018)。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關節活動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關節活動度比較 (度,±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腰椎關節活動度比較 (度,±s)
組別 例 腰椎關節前屈活動度 t P 腰椎關節后伸活動度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5 41.21±2.01 47.33±2.51 15.880 0.001 16.35±1.59 20.35±2.09 13.401 0.001對照組 75 41.29±2.59 44.25±2.57 6.871 0.001 16.44±1.82 19.17±2.09 8.485 0.001 t 0.219 7.427 0.341 3.440 P 0.827 0.001 0.734 0.001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及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及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及VA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JOA評分 t P VAS評分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75 11.72±3.55 22.44±2.68 20.116 0.001 6.68±1.46 2.54±0.23 24.674 0.001對照組 75 11.16±4.30 20.52±2.42 17.076 0.001 6.62±1.30 4.36±0.30 14.414 0.001 t 0.876 4.592 0.264 41.513 P 0.382 0.001 0.792 0.001
LIDH屬中醫“痹證”、“腰痛”范疇。病機主要為經絡閉塞、邪實內虛[6]。治當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中醫正骨療法能通過按摩和推拿可加快損傷部位的血液循環速度,促進水腫和炎性物質的吸收,行氣通絡、舒筋活血作用。同時,中醫正骨療法能夠有效解除肌肉緊張狀態,緩解疼痛[7]。針刺能收縮周圍血管,對神經產生刺激作用,使應激反應不斷加強,改善血液循環,還能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修復纖維環。溫針灸艾條燃燒時能改善局部微循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8-9]。此外,針刺腰椎間盤的壓迫位置,能夠有效緩解神經根水腫,顯著改善神經根的淤血和缺血,促進炎性介質吸收。針刺風市穴、陽陵泉、昆侖穴、承扶穴、殷門穴、秩邊穴、懸鐘穴、承山穴及環跳穴等坐骨神經走向部位穴位,利用燃燒的艾條將熱力向病灶部位傳達,可增強療效[10]。
中醫正骨療法聯合溫針灸治療LDH具有協同作用,能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