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乾 孔志強 張福興 柳旭洲
成年后因為退變引發的側彎為退行性脊柱側彎,為特殊疾病類型。特別是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深,退行性脊柱側彎患病例數顯著增加。因為患者脊柱功能有所退化,或者因為骨質疏松引發的骨骼逐漸變脆,致使椎間盤產生退變或者脫位,從而產生脊柱側彎[1]。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會產生腰腿疼痛和間歇性跛行癥狀,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此次研究主要分析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的臨床療效,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6∶14;年齡50~74歲,平均年齡(61.3±4.3)歲;平均病程(3.6±1.1)年。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5∶15;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62.6±4.2)歲;平均病程時間(3.7±1.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椎管減壓術進行治療。患者采用俯臥位,切口為腰背部正中位置,充分暴露患者關節以及椎板等,充分減壓狹窄位置處的椎管,松解受壓神經根。
觀察組患者采用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患者采用俯臥位,充分暴露患者脊柱側彎,將軟枕放置在患者兩邊髂部,架空胸腹部,有助于患者呼吸。經過X線C臂機對側彎脊柱進行觀察,對手術位置的椎弓根水平予以確定,切開位置為病變棘突兩邊,鈍性分離椎板,有效清除椎管軟組織,在椎弓根中放置椎弓螺釘,充分減壓狹窄椎管和周圍神經管。剔除棘突位置,將患者患側椎間盤摘除,選擇相應的椎間融合器放置在椎間內,減壓植入側椎弓根螺釘。對手術切口進行沖洗并縫合,而后放置引流管,觀察患者手術后情況,進行感染預防。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治療前后Cobb角、VAS評分。選擇日本骨科協會(JOA)評分評估患者臨床療效,顯效:經治療后消除癥狀表現,JOA評分改善>60%;有效:經治療后癥狀顯著緩解,JOA評分改善25%~60%;無效:經治療后癥狀無任何改善,JOA評分改善<25%[2]。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VAS評分分值范圍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情況越嚴重[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38/40),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32/40);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obb角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obb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obb角(24.58±1.63)°小于對照組的(36.62±1.5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obb角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obb角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評分(2.08±1.0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33±1.0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退行性脊柱側彎是由于椎間盤退變引發椎間撕裂出現磨損,增加了脊椎后柱壓力,小關節突關節面產生磨損現象,加重了退變情況,致使小關節走向方向發生變化,小關節位置咬合關系異常,致使小關節處發生了變化[4]。退行性脊柱側彎是一種脊柱老化性疾病。脊柱從正面照片投影后是一排直的序列,如果出現了彎曲稱之為側彎。導致退行性脊柱側彎的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①椎間盤兩側的不均衡,兩側椎間盤,椎間盤左右側以及小關節退變速度不一樣,就會出現脊柱側彎[5],這種側彎是從輕到重慢慢發展的,過程雖然很慢,但是如果出現,則會不斷的發展;②患者椎間盤關節突關節角度不正常,此外由于椎間盤產生變化,松弛了患者的韌帶,傾斜了椎體,患者冠狀面產生側凹,從而增加了凸側的壓力,關節突關節產生較為嚴重的退變,使得關節突產生增生,中央椎管和椎間孔間的間隙逐漸變窄,對椎體穩定性產生影響,使得椎管形態和神經根間關系產生變化,壓迫神經根。
就目前而言,臨床通常選擇手術對退行性脊柱側彎進行治療,治療過程中主要原則為穩定患者脊柱,此外還需要糾正患者脊柱畸形情況,對患者外觀予以改善。而單純對患者實施椎管減壓術,對于疾病治療雖然存在一定的療效,但是此種治療方法對嚴重椎管狹窄,并且冠狀面和矢狀面畸形現象不明顯者較為適用。臨床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彎主要采用內固定方法,由于自身和組織間存在相應的相容性,此外可對穩定性予以固定,安全性良好。為此,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對退行性脊柱側彎進行治療可對患者脊柱穩定性予以保證,此外可對畸形進行校正,同時可改善患者的外觀。與此同時,經過C臂機X線可了解患者患處,對其實施想要的治療,在提升臨床效果的基礎上緩解身體內部損傷,此外內固定術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手術安全性顯著。
此次研究將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經過分別治療后可知: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38/40),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32/40);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Cobb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obb角(24.58±1.63)°小于對照組的(36.62±1.5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評分(2.08±1.0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33±1.0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退行性脊柱側彎采用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可將患者的癥狀表現予以改善,具有臨床可行性。
然而在對患者實施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方面:①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患者放置椎弓根螺釘,而后將其椎間盤摘除,最終對患者的側彎情況進行矯正,此種做法可緩解椎間盤對患者形成的牽拉力,以此將畸形糾正難度降低;②手術過程中選擇壓縮凸側對患者側彎進行矯正可緩解其脊髓以及神經根損傷情況,如果矯正效果較差,可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凹側撐開[6]。
綜上所述,將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應用于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治療中可將總體療效提升,確保脊柱穩定性,可改善患者疼痛感,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