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腰椎結核是一種骨關節結核一種,又俗稱龜背炎[1]。據報道[2],腰椎結核患者約占骨關節結核患者總數的70%。腰椎結核患者臨床反應可能有患者腰痛、關節疼痛和壓痛、以及間接叩擊痛等癥狀,且腰椎結核患者疲勞咳嗽時患者腰痛、關節疼痛和壓痛、以及間接叩擊痛等癥狀明顯嚴重。腰椎結核患者的病情得不到很好治療患者就會出現腰椎塌陷、椎體畸形甚至引發患者癱瘓。目前,腰椎結核患者腰椎骨頭破壞嚴重通常已經形成椎旁膿腫,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綜合康復指導是一種旨在全面提高患者術后恢復狀態的康復模式。目前,這種康復模式已廣泛應用于腹部微創手術和肝膽等外科,例如結直腸癌根治治療手術,胃癌根治治療手術和肝癌根治治療手術等,且這種康復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3]。本文旨在探討腰椎結核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后進行綜合康復指導的意義分析,因此作者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大連市結核病二病房的手術治療后的腰椎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大連市結核病二病房的80例進行手術治療后的腰椎結核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病程1~2年,平均病程(1.12±0.72)年;年齡43~72歲,平均年齡(61.0±6.8)歲;體質量指數(BMI) 18.6~26.5 kg/m2;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壓3例,心臟病1例;接受前路單側以及雙側倒“八”字型切口的椎旁膿腫病灶清除術19例,接受后路內固定術聯合前路單側或雙側倒“八”字切口椎旁膿腫病灶清除術21例。試驗組男21例,女19例;病程1~3年,平均病程(1.13±0.83)年;年齡39~63歲,平均年齡(60±7.0)歲;BMI 18.4~25.3 kg/m2;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壓3例,心臟病2例;接受前路單側以及雙側倒“八”字型切口的椎旁膿腫病灶清除術17例,接受后路內固定術聯合前路單側或雙側倒“八”字切口椎旁膿腫病灶清除術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大連市結核病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病情符合臨床腰椎結核標準;年齡在30~75歲;腰椎結核患者術前進行過約1~9周的抗結核治療;患者或家屬自愿參加治療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不愿意參加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腰椎結核患者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中采用局部靜脈麻醉。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康復指導方法,試驗組腰椎結核患者進行臨床綜合康復指導,具體方法如下:術前康復指導,由于腰椎結核患者其術前需要絕對臥床進行抗結核治療4~8周,制動休息,為了減輕脊柱的壓力,同時可以控制疾病的進一步擴散,甚至預防截癱的發生。但是由于家屬的不重視以及康復人員的講解不清楚,依從性非常低,因此康復人員在強調臥床重要性的同時,還要對腰椎結核的癥狀和特點上進行健康宣教。告知絕對臥床不是一動不動,可以在平臥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活動,可以在床上適當進行活動,如軸位翻身、踢腿和鍛煉肌力為主的運動,可以進行適當的踝關節的跖屈背伸;并且在臥床情況下的鍛煉可以減少腹脹便秘,并且可以結合科室特設進行一些運動指導。如小范圍伸腿,腕關節運動,扭頭運動等,并且可以根據患者的反進行相應的調整。盡量使患者以一個相對好的狀態面對手術。術后康復:①鎮痛方面,在患者蘇醒后要進行鎮痛,并向腰椎結核患者詳細的介紹鎮痛泵的使用方法以及向腰椎結核患者介紹注意事項。術后30~60 h取下鎮痛泵且當泵被取出后,腰椎結核患者應通過播放手機內容轉移腰椎結核患者的疼痛。要求患者家屬按摩患者四肢以減輕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②腰椎結核患者術后應滴注抗結核類藥物、抗生素類藥物及抗應激性潰瘍類藥物、止血類藥物和電解質類藥物。腰椎結核患者應控制術后輸液量。手術結束時腰椎結核患者總輸液量應控制在4500 ml以內,在術后第2~8 d腰椎結核患者總輸液量控制3500 ml/d以內。在本研究中的患者從手術后第3~5天,總輸液量控制在2000~2500 ml/d。③飲食與活動康復方面患者應在出現腸鳴音后進食。起初的患者吃的是糖和鹽水。患者沒有惡心感覺等不適癥狀就用米湯等食物喂養?;颊咝g后按照傳統理念指導臥床5個月以上。在這項研究中的患者被要求起床并在25 min內,移動3~4次/d。
1.4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臨床指標(術畢至肛門排氣時間、術畢至排便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兩組并發癥(切口感染、皮下膿腫、腸道菌群失調、水電解質紊亂)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試驗組術畢至肛門排氣時間(1.8±0.7)h、術畢至排便時間(3.2±1.2)h、術后住院時間(5.5±1.3)d,均短于對照組的(2.3±0.8)h、(4.1±1.4)h、(6.8±1.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低于對照組的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腰椎結核病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疾病。大多數患者一般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來清除患者病灶,恢復腰椎結核脊柱[4]。綜合康復指導理念是為腰椎結核患者提供手術期指導并促進腰椎結核患者康復[5]。過去傳統的康復觀念認為腰椎結核患者術前必須絕對臥床,綜合康復理念認為,在臥床的基礎上可以適當的進行鍛煉,既防止患者運動功能的減退,又可以提高患者的自身身體素質[6]。綜合康復在術后對患者進行指導,促進腰椎結核患者術后康復并減少術后并發癥。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術畢至肛門排氣時間(1.8±0.7)h、術畢至排便時間(3.2±1.2)h、術后住院時間(5.5±1.3)d,均短于對照組的(2.3±0.8)h、(4.1±1.4)h、(6.8±1.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低于對照組的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只納入樣本例數80例,樣本例數過少,希望廣大同仁繼續進行本方面研究,提高樣本例數,增加觀察指標,為治療提供作證。
綜上所述,腰椎結核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后進行綜合康復指導的意義顯著,采取手術治療后進行綜合康復指導的腰椎結核患者治療效果好,且并發癥發生了率低,故對手術治療后進行綜合康復指導的腰椎結核患者來說具有較大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