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北漩 李國峰 鄧光策 王岳華 曾敏敏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神經外科常見病。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常用治療方法多為硬膜下鉆孔引流術,但該法會引起較多并發癥,如血腫復發、出現硬膜下積液等[1,2]。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顳肌貼附術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且術后復發率低、并發癥較少。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78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8例(61.54%),女30例(38.46%);年齡56~81歲,平均年齡(68.1±2.3)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39例。納入標準[3]:CT檢查發現積液密度升高,慢性硬膜下血腫診斷明確;知情同意;符合手術引流血腫指征且身體可耐受手術者。排除標準[4]:手術禁忌證;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疾病。
1.2 治療方法 術前行頭CT或磁共振成像(MRI)。對照組患者采取鉆孔引流術治療。選擇血腫最厚層的中心點為鉆孔點,選擇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全層切開頭皮長約6 cm的直行切口,切開顳肌,皮緣、顳肌電凝止血徹底,顱骨鉆孔一枚擴大骨窗,用明膠海綿填塞顱骨硬膜間隙止血,尖韌刀“十”字切開腦膜,放出血腫約20 ml減壓,另置切口置入硬膜下14號硅膠引流管。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顳肌貼附術治療。切開頭皮后,在預鉆孔處,分離一顳肌瓣備用(約長4 cm×寬1.5 cm),顳肌瓣需徹底止血,乳突牽開器撐開暴露顱骨,鉆顱并用咬骨鉗擴大成小骨窗約2 cm×3 cm大小,顱骨硬膜間隙用明膠海綿填塞,然后“十”字切開硬腦膜,硬膜切緣注意電凝止血,可見有暗黑色醬油樣積血流出,置入硅膠管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沖洗至清亮為止,引流管可從頭皮另戳孔穿出并固定。將顳肌瓣置入硬膜下,將硬膜與顳肌筋膜縫合固定,保證硬膜下顳肌長度為2 cm,常規關閉切口。術后給予患者抗生素抗炎、補液等對癥治療。術后定期復查頭CT,術后2~5 d拔除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血腫量、NIHSS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血腫復發率、臨床療效、重癥監護時間、住院時間。血腫量以頭CT檢查為方法,計算血腫量。NIHSS評分[5]:在患者術前、術后進行分析,0分為未發現神經功能缺損,42分代表極其嚴重的神經受損。在術后3個月,以頭CT判斷,患者是否再次發生硬膜下血腫。并發癥包括癲癇發作、張力性氣顱、腦脊液漏、血腫復發、顱內感染、顱內積氣、繼發顱內血腫。臨床療效判定標準[6]:經治后患者血腫逐步縮小,未發生并發癥,或輕微并發癥經對癥治療后好轉,并在2個月內完全消失為治愈;血腫縮小但未完全吸收,發生輕微并發癥,經治療后好轉為顯效;血腫繼續增大或術后復發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血腫量、NIHSS評分比較術前,兩組患者血腫量、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血腫量少于本組術前,NIHSS評分低于本組術前,且實驗組患者血腫量少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血腫復發率、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13%、血腫復發率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51%、10.26%,臨床總有效率97.4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4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血腫量,NIHSS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血腫量,NIHSS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血腫復發率、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患者重癥監護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重癥監護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重癥監護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

表3 兩組患者重癥監護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產生目前認為可能與兩種因素有關,老年人自然狀態下腦組織萎縮,使蛛網膜下腔擴大和腦組織與顱腔內壁空間增大,在輕微外力作用下,腦與顱骨產生相對運動,血液積聚于硬腦膜下腔引起硬腦膜內層炎性反應并在血腫外形成包膜,包膜新生的毛細血管不斷出血及血漿滲出,血腫逐漸擴大。也有學者認為[7]慢性硬膜下血腫為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演變而成,刺激硬腦膜產生一層包膜,血漿由血管壁滲出或毛細血管破裂出血積聚,不斷增大形成血腫。有學者統計有約77.7%累及顳部,目前慢性硬膜下血腫治療多選鉆孔閉式引流術,但術后有較高的復發率,文獻報告其復發率為5%~30%。顳肌貼附術利用顳肌血運豐富,可利于殘余血腫、積液的吸收,持續徹底吸收硬膜下纖維蛋白降解物,打斷了其促進新生毛細血管再生的環節。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患者血腫量、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血腫量少于本組術前,NIHSS評分低于本組術前,且實驗組患者血腫量少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血腫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重癥監護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崔晟華等[8]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在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治療中,僅采取鉆孔引流術也可取得臨床治療效果,而采取顳肌貼附術配合治療,可明顯減少患者的血腫量,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血腫復發率,縮短重癥監護時間與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