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彬 陳香
腦積水屬于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腦室系統出現異常,使得蛛網膜下腔擴大,造成大量腦脊液聚集,常見循環通路受阻[1]。這類患者常見癥狀包括嘔吐、頭痛、行為受限、精神行為異常等,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會嚴重影響患者預后。隨著現代醫學不斷發展,頭顱CT、磁共振(MR)等檢查,均能夠對該疾病進行確診。誘發腦積水原因較多,主要包括腦室及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外傷、顱內感染等[2]。針對這類患者,需要積極采取合理的治療措施,避免病情延誤,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本文將腹腔鏡輔助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納入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手術治療的腦積水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4例。納入標準:①影像學檢查顯示側腦室擴大;②出現腦積水相關癥狀如認知障礙、尿失禁、共濟失調等;③自愿進行手術治療;④知曉本文研究項目且愿意參加。排除標準:①顱內感染、腦室內有積血者;②腹部B超顯示有腹水;③腹部有較大手術史者;④相關資料不全;⑤存在手術禁忌證者。對照組中女17例,男17例;年齡26~64歲,平均年齡(44.25±6.67)歲;腦積水類型:交通性腦積水26例,梗阻性腦積水6例,正常壓力性腦積水2例。研究組中女16例,男18例;年齡26~63歲,平均年齡(44.11±6.65)歲;腦積水類型:交通性腦積水25例,梗阻性腦積水6例,正常壓力性腦積水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基礎治療,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消毒后在右耳后上方皮膚做4~5 cm弧形切口,開口相當于儲液器底座大小,切開硬腦膜后,在側腦室后角位置穿刺,發現腦脊液流出后,將針芯緩慢退出,將腦室導管前段位置送入側腦室前角,利用通條在胸部、頸部以及腹部形成皮下隧道,分流管埋入腹腔段,檢查分流系統通暢,縫合頭皮切口。
對照組采取常規開腹腦室-腹腔分流術,在劍突下方做3~4 cm的切口,將分流管置入左下腹,導管在腹膜切口處進行固定縫合,術后24 h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研究組實施腹腔鏡輔助腦室-腹腔分流術,臍下作弧形切口,人工氣腹壓保持在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在腹腔鏡直視下確定無腹腔粘連,于劍突偏右位置做穿刺,置入分流管,進入腹腔后再次檢查分流系統是否通暢,使用分離鉗將分流管置入肝臟膈面,在腹腔內的留置長度≤10 cm,將其固定在肝圓韌帶上,術后24 h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恢復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手術前后腦室徑和雙頂徑比值、Karnofsky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①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指數(BI)進行評定,包括多項內容,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好[3]。②Karnofsky評分,0分為死亡,100分為健康,無癥狀與體征,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狀態越好[4]。③患者昏迷情況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評定,滿分為15分,15分表示意識清楚;12~14分為輕度意識障礙;9~11分為中度意識障礙;≤8分為昏迷;分數越低則說明意識障礙越重[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恢復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恢復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腦室徑和雙頂徑比值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腦室徑和雙頂徑比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研究組患者腦室徑和雙頂徑比值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恢復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恢復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腦室徑和雙頂徑比值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腦室徑和雙頂徑比值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Karnofsky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Karnofsky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研究組患者的Karnofsky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Karnofsky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Karnofsky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腦積水可由于多種原因出現,包括腦脊液循環出現異常,使得患者腦脊液分泌受阻,不及時實施治療,會導致患者腦室擴大,造成顱內壓升高,使得腦脊液進入室周組織,出現腦水腫,影響神經功能恢復[6]。目前常規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主要目的在于將腦脊液改道,引流至腹腔建立新的腦脊液循環通路。其中開腹腦室-腹腔引流術較為簡單,但容易出現分流管堵塞,腹腔感染與臟器損傷等,使得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尋找新的治療措施[7]。
本文通過將腹腔鏡輔助腦室-腹腔分流術納入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恢復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兩組患者腦室徑和雙頂徑比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研究組患者腦室徑和雙頂徑比值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前,兩組患者的Karnofsky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研究組患者的Karnofsky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格拉斯哥昏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傳統腦室分流開腹手術,需要作腹壁全層切口,會使得切口較大,腹腔開放時間較長,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并且在非直視狀態下將分流管置入腹腔,容易出現腹部感染、損傷腹腔臟器,腹腔段引流管容易被大網膜包裹,影響手術效果[8]。而腹腔鏡輔助腦室-腹腔分流術屬于微創治療,患者腹部切口小,腹腔呈閉合狀態,能最大限度減輕對患者的損傷,減少術后感染風險,促進患者術后康復,且腹腔鏡能夠在電視屏幕下直視操作,手術視野較好,能夠最大程度避免內臟損傷,可將引流管腹腔段置入肝臟的膈面,避免大網膜的包裹,減少引流管腹腔段的堵塞,減少腹腔內分流管移位造成內臟損傷,降低腹腔感染發生率,使得手術成功率較高[9]。
綜上所述,對于腦積水患者可實施腹腔鏡輔助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相對傳統開腹腦室-腹腔分流術,療效更理想,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更明顯,術后意識障礙改善更好,住院時間更短,并發癥更少,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