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芳
宮頸炎、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都屬于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婦科疾病。諸多研究表明,人乳頭瘤狀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其明確病因。宮頸癌的病變過程較為漫長,其中,HPV在其中發揮著重大作用,而使用HPV檢測有助于對宮頸癌疾病進行快速判斷。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認為[1,2]:HPV是引發宮頸癌發生的主要原因,而宮頸炎的發生、發展與高度宮頸上皮內瘤變之間又存在密切的相關性,當發現慢性炎癥時會降低機體細胞免疫,致使HPV感染不易被清除而存在持續性感染情況。眾多研究資料均顯示[3,4]:宮頸癌患者存在高危型HPV感染陽性情況,其中,高度瘤變Ⅱ級與Ⅲ級的比率也相對較高,這都說明宮頸病變程度會隨著高危型HPV感染的增加而加重[5]。本文旨在觀察HPV在宮頸炎、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中的檢測及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患者,其中宮頸炎55例(宮頸炎組)、宮頸癌前病變患者55例(宮頸癌前病變組)與宮頸癌患者40例(宮頸癌組)。宮頸炎組患者發病年齡33~52歲,平均發病年齡(43.23±5.13)歲;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5±1.01)年。宮頸癌前病變組患者發病年齡32~52歲,平均發病年齡(43.14±5.12)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3.61±1.11)年。宮頸癌組患者發病年齡31~53歲,平均發病年齡(42.32±5.19)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3.51±1.02)年。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陰道鏡檢查與病理組織檢查確診;②存在白帶增多、宮頸肥大與陰道出血等癥狀;③此次研究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②嚴重軀體性疾病及功能病變。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HPV檢測。患者取截石位,對其陰道鏡常規清潔與消毒處理,采用無菌棉拭子對宮頸部位進行清潔,將取樣細胞刷放進陰道中,將其與宮頸口完全接觸,再輕輕的旋轉幾周,以此取得足夠的脫落細胞,之后取出細胞刷,將樣本保存在HPV保存液之中,讓細胞刷快速在其中擺動,以便樣本能夠脫落在保存液之中,并將其放置在4℃的保存環境中予以DNA提取,之后予以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與雜交處理,最后進行顯色[6,7]。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三組患者的HPV陽性檢出率及HPV水平。經顯色結果顯示出清晰藍紫色圓點則代表為HPV陽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HPV陽性檢出情況對比 宮頸癌組患者的HPV陽性檢出率高于宮頸炎組、宮頸癌前病變組,宮頸癌前病變組患者的HPV陽性檢出率高于宮頸炎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HPV陽性檢出情況對比(n,%)
2.2 三組HPV水平對比 宮頸癌組患者的HPV水平高于宮頸炎組、宮頸癌前病變組,宮頸癌前病變組患者的HPV水平高于宮頸炎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HPV水平對比(,mg/L)

表2 三組HPV水平對比(,mg/L)
注:與宮頸癌組對比,aP<0.05;與宮頸炎組對比,bP<0.05
近年來,宮頸炎、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且發病率高。目前普遍研究證明,HPV持續感染與宮頸病變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HPV檢出率隨著宮頸病變的加重而增加,若在此期間及時進行治療,可以有效阻斷癌變的發生。HPV屬于雙鏈閉合環狀DNA病毒,能夠在機體的外陰、肛門、生殖道等部位進行傳播。在不同的宮頸癌病變程度之間存在差異性HPV感染情況,若宮頸病變程度嚴重則檢出的HPV感染陽性率會較高。在此次研究中發現,宮頸炎的HPV感染陽性率相對較低,而宮頸癌患者的HPV感染陽性率為92.50%,該種數據就證明了上述觀點;同時,宮頸癌組患者的HPV水平高于宮頸炎組、宮頸癌前病變組,宮頸癌前病變組患者的HPV水平高于宮頸炎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數據也佐證了上述觀點。有研究表示:宮頸病變中HPV感染主要類型以單一感染為主,其中,最為常見的屬于:HPV-DNA-16與HPV-DNA-18。
HPV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并且,患者在感染后并不會具有十分明顯化的臨床相關癥狀,因此極易被患者所忽視。當機體發生HPV感染之后,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則會逐漸病變。HPV存在較長的病變時間,其感染的發生時間可能會在10年以上,一旦患者確診為HPV感染則要按照醫囑進行相關治療,則可以獲得優良的治療效果。除此之外,女性要注重日常婦科檢查,并做好個人的衛生清潔工作,當出現HPV感染時要及時進行治療,避免發生病變[8,9]。
HPV感染發生在宮頸炎、宮頸癌之間的范圍還是相對廣泛的,尤其以宮頸癌最為明顯,并且存在較高的HPV含量,對宮頸炎與宮頸癌患者進行HPV檢測有利于臨床初步診斷,以便確定臨床診治方向和提高預后[10]。
分子流行病學近年來得到不斷發展,而HPV與宮頸癌病變之間的發生、發展關系也逐漸明確起來。對宮頸癌發病生物學危險因素的研究中主要表現在HPV感染上,大部分宮頸癌患者會存在HPV感染,其比率占99.8%左右[11]。在正常的女性中,發生HPV感染的幾率在4%以下,其中宮頸上皮內瘤變Ⅰ級的檢出率最低,為30%左右,其次是宮頸上皮內瘤變Ⅱ級與宮頸上皮內瘤變Ⅲ級,分別占55%、65%。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12]:①高危型HPV發生持續性感染致使宮頸上皮內瘤變Ⅲ級持續性的發展;②主要機體存在HPV感染則代表疾病存在;③HPV感染致使宮頸癌發生的危險性增加,至少是其250倍。隨著對宮頸癌與HPV感染之間的關系研究不斷深入,發現宮頸癌前病變與癌中HPV高危亞型混合型感染的檢出率相對較高,而在不同的地區與民族之間也存在差異性HPV混合感染類型,因此,其所導致的病情轉歸率也不同。HPV感染各型之間可能不存在相互免疫的情況,才會導致在同一個機體的部位中發生多種HPV亞型感染情況。HPV感染已經被證明屬于引發宮頸癌的重要原因,其中至少存在15種HPV與宮頸癌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該種亞型均被稱之為高危型。除此之外,就目前的HPV與宮頸癌發病之間的關系來看,若要針對一個地區進行宮頸癌防治,首先需要先對該地區的HPV感染主要型別進行了解,主要就混合感染型別進行了解,該種了解對選擇何種HPV檢測方式、研究宮頸癌發病機制等均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高危型HPV持續性感染屬于引發宮頸癌的直接原因,若沒有發生持續性的高危HPV感染則不會引發宮頸癌;HPV感染檢測是診斷、預防與治療宮頸病變的重要依據與方向,因此,選擇相對準確又快捷的HPV檢測方式是關鍵。就目前而言,熒光定量PCR是HPV16與HPV18常用的檢測方法,能夠檢出13種高危型HPV,并且能夠檢測出5種低危型HPV,同時還可以進行基因分型的膜芯片法。
宮頸癌的發生是一個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其發生過程極為緩慢且漸進,而宮頸癌屬于一個相對能夠預防且治愈的一類疾病,這是由3點所致:①HPV感染是引發宮頸癌的主要原因;②及時檢查與隨診有利于對癌前病變情況進行積極處理,能夠對病程進行有效阻斷,并起到預防宮頸癌發生,尤其是預防宮頸浸潤癌發生的作用;③早期診斷能夠治愈。由此可見,早期篩查宮頸癌在預防宮頸癌發生工作中起到了重大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宮頸癌組患者的HPV陽性檢出率92.50%高于宮頸炎組的18.18%、宮頸癌前病變組的40.00%,宮頸癌前病變組患者的HPV陽性檢出率高于宮頸炎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宮頸癌組患者的HPV水平為(322.22±34.44)mg/L,宮頸炎組患者的HPV水平為(97.33±20.11)mg/L,宮頸癌前病變組患者的HPV水平為(200.13±21.02)mg/L;宮頸癌組患者的HPV水平高于宮頸炎組、宮頸癌前病變組,宮頸癌前病變組患者的HPV水平高于宮頸炎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HPV檢測具有較高的檢測及診斷價值,應在宮頸炎、宮頸癌前病變、宮頸癌的檢測工作中推薦使用,以便盡快確診并確定診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