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捷華 羅吉偉 吳志昌
肩鎖關節脫位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肩部運動傷,多發生于壯年,發生率約占肩部損傷的9%,可導致患者出現局部腫脹、壓痛、疼痛、患肢上舉或外展困難、后伸與前屈運動受限等。隨著病情發展,肩鎖關節脫位可導致患者出現喙突骨折不愈合、喙鎖韌帶骨化、骨髓炎、傷口感染、關節炎等并發癥,影響肩關節運動,需盡早治療[1-3]。手術是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主要手段,治愈率較高,其中喙鎖間線纜懸吊術、鎖骨鉤鋼板是常用的兩種術式。為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喙鎖間線纜懸吊術與鎖骨鉤鋼板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療效?,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9年11月就診于本院的60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女13例,男17例;年齡22~49歲,平均年齡(36.48±4.86)歲;受傷原因:摔傷8例,車禍傷13例,牽拉傷6例,砸傷3例;Rockwood分型:Ⅲ型14例,Ⅴ型16例。對照組女11例,男19例;年齡21~52歲,平均年齡(36.61±5.28)歲;受傷原因:摔傷7例,車禍傷12例,牽拉傷9例,砸傷2例;Rockwood分型:Ⅲ型12例,Ⅴ型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經X線片檢查確診為肩鎖關節脫位;簽署知情同意書;凝血功能正常;年齡>18歲。
1.2.2 排除標準 既往行肩關節手術治療者;陳舊性損傷;顱腦損傷;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傳染性疾??;自身免疫系統疾病。
1.3 方法 兩組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在臂叢麻醉下實施。對照組行鎖骨鉤鋼板內固定:取沙灘椅位,墊高患側肩部,沿患側鎖骨遠端向鎖骨關節作一直切口,將鎖骨遠端與肩鎖關節顯露,復位肩鎖關節,將鋼板鉤插入下肩峰下側,于鎖骨表面壓入鋼板,先用1枚螺釘固定,確認肩鎖關節復位滿意后,將其余螺釘置入,充分止血后,將切口縫合。試驗組行喙鎖間線纜懸吊術:取沙灘椅位,墊高患側肩部,于肩鎖關節內側約3.5 cm,于鎖骨與喙突間作一長約3.0 cm切口,確認鎖骨上神經位置,對鎖骨前緣與上端游離,可探及肩鎖韌帶、喙鎖韌帶斷裂。探查喙突,垂直于喙骨上端喙突中部與側面邊界交界位置鉆孔,直徑約為3.0 mm,在此過程中避免損傷肺臟、神經、血管。用2.5 mm鉆頭在鎖骨開孔,以線纜及袢鋼板于喙突與鎖骨間行韌帶重建,對斜方肌與三角肌修復,充分止血后,縫合切口。兩組術后均常規行口服止痛藥、抗感染、局部冰袋冷敷等治療,患肢肢頸腕吊帶制動 4周,并在醫生指導下實施肩關節功能康復鍛煉,按照病情恢復情況逐漸加強患肢力量鍛煉。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手術用時、術后24 h疼痛程度。其中疼痛程度以VAS評分進行評估,分值為1~10分,分值高低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②比較兩組術后3個月肩關節功能,即外旋、前屈活動度。③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切口脂肪液化、肩峰下滑囊炎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用時、疼痛程度 兩組手術用時、VAS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肩關節功能 術前,兩組肩關節外旋、前屈活動度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試驗組肩關節外旋、前屈活動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手術用時、VAS評分對比()

表1 兩組手術用時、VAS評分對比()
注:兩組對比,P>0.05
表2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對比(,°)

表2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并發癥 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2/30),包括切口脂肪液化1例,肩峰下滑囊炎1例;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6.67%(8/30),其中出現切口脂肪液化1例,肩峰下滑囊炎7例。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0.05)。
肩鎖關節脫位屬于臨床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維持鎖骨遠端位置的喙鎖韌帶損傷是其主要損傷原因,喙鎖韌帶分為錐狀韌帶與斜方韌帶,若兩者均斷裂,可造成鎖骨遠端向上翹起而誘發脫位,若不及時接受正確有效的治療,會對肩關節功能造成影響[4,5]。保守治療雖能改善肩鎖關節脫位患者病情,但治療后易發生持續性肩關節乏力、僵硬、不穩、外觀畸形等并發癥,仍需手術治療[6]。鎖骨鉤鋼板內固定是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常用術式,經鉤鋼板維持復位,待肩鎖關節周圍軟組織與喙鎖韌帶自行愈合后,再將內固定物取出,具有操作簡單、固定牢固、復位滿意等優點[7,8]。但臨床應用發現,鎖骨鉤鋼板內固定存在以下幾點不足:①一定程度上限制肩鎖關節微動,康復鍛煉時易出現撞擊,肩關節運動時易出現疼痛或難以達到傷前活動度;②鉤鋼板固定會使鎖骨鉤鋼板與鎖骨骨干移形位置應力集中,增加鎖骨應力骨折發生風險;③長期鉤在肩峰下,易出現肩峰下方骨皮質溶解吸收,增加肩關節間隙,并易誘發肩峰下滑囊炎。針對上述因素,部分醫生建議盡早將鉤鋼板取出,但過早將內固定取出,會影響軟組織與韌帶修復,易引起肩鎖關節復位丟失等不良現象,降低手術治療效果。
RockwoodⅢ/Ⅴ型肩鎖關節脫位合并喙鎖韌帶、肩鎖關節韌帶撕裂,分別維持垂直方向上、水平方向上穩定,是穩定肩鎖關節的重要結構,其中喙鎖韌帶具有維持重肩鎖關節功能穩定以及鎖骨正常解剖位置的作用[9]。因此,對喙鎖韌帶進行重建、修補,對于治療肩鎖關節脫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用時、VAS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兩組肩關節外旋、前屈活動度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試驗組肩關節外旋、前屈活動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喙鎖間線纜懸吊術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有效性、安全性優于鎖骨鉤鋼板。喙鎖間線纜懸吊術強調喙鎖韌帶重建,術中不修補斷裂的喙鎖韌帶,而是用線纜繞過喙突與鎖骨懸吊環扎,暫時替代喙鎖韌帶,對其進行功能重建,以維持肩鎖與喙鎖間正常的解剖關系,促使受損韌帶組織自然對合靠近,形成瘢痕進而達到修復[10]。與鎖骨鉤鋼板相比,喙鎖間線纜懸吊術具有以下幾點優勢:①重建喙鎖韌帶,能促進肩鎖關節生理結構恢復,不會出現鉤鋼板置入所致的肩峰下磨損、撞擊等情況,對關節軟骨、軟組織、韌帶損傷較少,利于降低術后出現關節疼痛、慢性炎癥等發生風險;②保持肩關節原有的微動,避免出現肩鎖關節活動度完全喪失;③能在精準長度前提下,避免肩鎖關節復位不全或過度復位情況發生,而鉤鋼板置入內固定可能會因預彎不當而出現鎖關節復位不全或過度復位情況;④操作簡單、微創、手術用時短且無需行二次手術將內固定拆除,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小。
綜上所述,喙鎖間線纜懸吊術治療肩鎖關節脫位與鎖骨鉤鋼板相比具有并發癥少、肩關節功能恢復快等優勢,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