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愛群 王敏 彭丹丹 歐錦輝
肩關節屬于機體活動中最為靈活的關節之一,具有精細活動與穩定機體的平衡系統作用;若肩關節發生損傷則會引發機體疼痛與出現肩關節問題;肩關節鏡手術是治療肩關節損傷的有效方法,該種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感染率低且恢復速度快等優勢[1,2],但是,術后發生疼痛情況的幾率極高。術后鎮痛大多采用靜脈自控鎮痛的方式進行,但是,該種方式極易引發不良反應,常見頭暈、惡心、嘔吐等,應用局限性較高。臂叢神經阻滯具有眾多應用優勢性:起效快、鎮痛效果明顯等,屬于上肢手術局部中應用的主要方式,可依據不同的穿刺入路分為三種阻滯方式:肌間溝法、鎖骨上法與腋路法等。本文旨在分析不同入路臂叢神經阻滯對肩關節鏡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肩關節鏡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齡35~55歲,平均年齡(44.43±3.53)歲;體重43~83 kg,平均體重(66.76±10.21)kg。研究組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齡34~56歲,平均年齡(44.55±3.82) 歲;體重41~84 kg,平均體重(66.57±10.13)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對局部麻醉(局麻)藥物不過敏;②凝血功能正常;③此次研究數據資料經倫理委員會同意與批準,符合倫理學要求。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肺、腦合并癥;②肝腎功能異常。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B超和神經刺激儀下臂叢神經阻滯,其中研究組予以鎖骨上臂叢阻滯,對照組予以肌間溝阻滯。麻醉前30 min肌內注射0.1 mg苯巴比妥鈉與0.5 mg阿托品;進入手術室之后開放靜脈,對血壓、心率等基本指標進行監測,并采用B超和神經刺激器雙重定位,采用1%利多卡因(2 ml)進行皮下浸潤,將周圍神經刺激器正極通過一個電極與穿刺區域之外,并與其皮膚相連,負極與穿刺針相連并予以穿刺操作,起始刺激電流的強度為1 mA,頻率為2 Hz,若刺激電流能引起相應的神經動作,逐漸減少強度0.5 mA還存在肌肉顫動則定位準確,注意電流強度不能低于0.2 mA還能引出肌肉顫動。研究組注入15 ml局麻藥物,對照組注入15 ml局麻藥物[3,4]。局麻藥物配制:0.8%利多卡因與0.2%布比卡因混合液,同時可為1∶20萬腎上腺素。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手術等待時間;術后呼吸功能指標(FVC%、PEF%、MVV、FEV1%、FEV1/FVC);(T0、T1、T2、T3)氧分壓、氧濃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阻滯起效時間、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手術等待時間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手術等待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麻醉阻滯起效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呼吸功能指標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FVC%、PEF%、MVV、FEV1%、FEV1/FVC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氧分壓、氧濃度對比 T0時,兩組患者的氧分壓、氧濃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T1、T2、T3時的氧分壓、氧濃度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麻醉阻滯起效時間、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手術等待時間對比(,min)

表1 兩組麻醉阻滯起效時間、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手術等待時間對比(,mi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術后呼吸功能指標對比()

表2 兩組術后呼吸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氧分壓、氧濃度對比()

表3 兩組氧分壓、氧濃度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1 mm Hg=0.133 kPa
肩關節鏡是常見治療骨關節外科疾病方式,該種治療方式與傳統關節切開術相比,具有眾多臨床應用優勢性:安全性高、切口小、適應證寬等,但是,畢竟屬于術式治療還是存在術后疼痛情況,嚴重疼痛會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速度[5,6]。傳統術后鎮痛采用阿片類鎮痛藥物進行鎮痛處理,但是會引發眾多不良反應出現,如頭暈、惡心與皮膚瘙癢等[7,8]。
臂叢神經阻滯具有用量少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等優勢性,可劃分為三種穿刺部位入路方式,肌間溝阻滯最為適合應用于肩部手術中,但是,肌間溝阻滯對操作者的技術要求較高,單一應用的實際操作難度性較大[9,10]。單一經腋路臂叢神經阻滯則會導致基底部阻滯效果不佳的情況出現,且由于橈動脈主干處于腋動脈下方或后方,其位置較深,會形成屏障增加局麻藥物難以向深處間隙擴散,延長了阻滯起效時間與手術等待時間,而肌間溝聯合腋路進行臂叢神經阻滯能夠避免單一入路的不足之處,且麻醉起效時間快、具有完善的阻滯效果,加之,聯合麻醉優良率極高,可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應用優勢性突出。
綜上所述,鎖骨上臂叢阻滯對肩關節鏡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氧合指數的影響較小,其應用效果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