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得佳 柯迎春 林菁 楊華彬 朱煒春 姚菲
現今,艾滋病已經是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幼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兒存在極大的特殊性,相對于成人患者來說,其病情具有更大的復雜性。AIDS會極大地威脅患兒的生命,使其生長、智力等受到極大影響[1]。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方式可以使得AIDS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控制,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運用,能夠使得患者的生活得到明顯改善,但是此種治療方式的治療周期明顯較長,往往需要終生接受治療。我國相關專家并未針對抗病毒治療的長期運用進行研究,臨床治療效果不明確,并且并未掌握其影響情況[2]。鑒于此,本文針對臨床運用抗病毒方案治療AIDS患兒的實際療效與影響進行分析,旨在為幼兒AIDS防控工作提供有效建議,為幼兒身體健康提供有效保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1~3歲AIDS患兒作為A組,納入標準:①1~3歲患兒,通過HIV技術檢測結果為陽性,或是病毒載量達到診斷水平,滿足免費AIDS抗病毒治療入選要求;②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接受化學藥物臨床診治;③治療時間≥1年。排除標準:患兒存在嚴重的先天性缺陷,或本身患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選取同期60例1~3歲健康幼兒作為B組。A組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齡(2.61±1.11)歲。B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齡(2.51±1.0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針對兩組幼兒開展描述性研究,對A組患兒進行抗病毒治療免疫學成效評估,并且研究所患疾病及治療方式對患兒治療前后CD4+T細胞變化及臨床意義。免疫學成效評估內容涵蓋以下幾點:各類型AIDS患兒接受診治前后CD4+T細胞水平;各個診治階段CD4+T分布情況。對A組患兒采用常規抗病毒治療:ABC/AZT+3TC+NVP的三聯法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進行隨訪調查,調查頻次3個月/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將A組患兒治療前(基線)與治療后每3個月的相關指標詳細記錄下來,其中包括免疫學參數,主要指CD4+T淋巴細胞水平,借助抗凝試管進行全血樣本的采集,采集量為3 ml,以此開展CD4+T淋巴細胞測定與病毒載量測定,在12 h內完成全血樣品的實驗室測定;免疫學失敗指經過半年的AIDS抗病毒治療后,不管是 HIV病毒有沒有徹底被抑制,患兒機體中有如下表現:①CD4+T淋巴細胞水平<100個/mm3;②CD4+T淋巴細胞水平減低或低于患兒基線水平;③CD4+T淋巴細胞水平減小至最大值的1/2,若是出現上述三種情況中的任意一種,均認為是免疫學失敗。
免疫學失敗中的生長發育研究參數涵蓋體重、身高、腰圍及胸圍等,并且根據公式獲得Z評分,Z評分=(實際測量值-參考標準中位數)/參考標準的標準差;年齡別身高Z評分(HAZ):若<-2,就表示屬于生長發育遲緩的類型,年齡別體重Z評分(WAZ):若>2,就代表患兒存在肥胖現象,若<-2,就表示屬于消瘦類型,而血紅蛋白若≥110 g/L,即在正常范圍之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生物學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免疫學應答效果 60例AIDS患兒接受治療的時間逐漸增長,CD4+T細胞計>500個/mm3的占比由36.67%提升至治療36個月后的88.33%;<200個/mm3及200~349個/mm3的占比分別由36.67%、11.67%降至治療36個月后的1.67%、1.67%。AIDS患兒基線及接受3、6、12、24、≥36個月的治療后CD4+T細胞計數分布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IDS患兒基線CD4+T細胞計數為(493.05±521.22)個/mm3,末次隨訪CD4+T細胞計數為(1037.69±543.05)個/mm3,增長均值為(544.64±564.09)個/mm3。見表1。不同體重-年齡Z評分、基線CD4+T細胞計數患兒治療前后CD4+T細胞計數差值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開始治療月齡、身高-年齡Z評分、WHO臨床分期患兒治療前后CD4+T細胞計數差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對生長發育的影響 治療前與治療后各時間點,A組患兒身高均低于B組同期,體重均低于B組同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重復測定混合線性模型可知,隨著患兒接受治療時間的推移,A組患兒與B組正常兒童體重及身高之間的差異漸漸縮小。見表3。
表1 60例AIDS患兒治療前后CD4+ T細胞計數分布情況對比 [n(%),]

表1 60例AIDS患兒治療前后CD4+ T細胞計數分布情況對比 [n(%),]
注:不同治療時間比較,P<0.05
表2 不同類別患兒治療前后CD4+ T細胞計數差值比較(,個/mm3)

表2 不同類別患兒治療前后CD4+ T細胞計數差值比較(,個/mm3)

續表2
表3 A組與B組兒童身高、體重對比()

表3 A組與B組兒童身高、體重對比()
注:與B組比較,aP<0.05
現今,CD4+T細胞計數是臨床上首選的AIDS判斷、治療效果評估與預后評估的關鍵性免疫學參數。若是病毒載量不能得到明確,能夠依照CD4+T細胞水平與臨床反應的實際情況評估免疫體系改善的情況[3-6]。本研究結果顯示:60例AIDS患兒接受治療的時間逐漸增長,CD4+T細胞計數>500個/mm3的占比由36.67%提升至治療36個月后的88.33%;<200個/mm3及200~349個/mm3的占比分別由36.67%、11.67%降至治療36個月后的1.67%、1.67%。AIDS患兒基線及接受3、6、12、24、≥36個月的治療后CD4+T細胞計數分布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IDS患兒基線CD4+T細胞計數為(493.05±521.22)個/mm3,末次隨訪CD4+T細胞計數為(1037.69±543.05) 個/mm3,增長均值為(544.64±564.09)個/mm3。這就表明抗病毒的臨床方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AIDS患兒的免疫系統。患兒的平均增長程度明顯高于成年群體,這主要是因為幼兒的胸腺功能相對較強。由此可知,經由抗病毒的臨床方案,患兒的免疫功能重建及修復的可能性相對較高。
相對于健康幼兒而言,AIDS患兒的體重及身高明顯較低,而經過治療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漸漸縮小,這和相關報道結論是相符的[7,8]。因此可知,運用抗病毒的臨床方案后,能夠促進患兒生長發育問題的改善,但是因為在接受治療前患兒的基線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幼兒,并且在本研究過程中,AIDS患兒的體重及身高并沒有達到正常幼兒的程度,如果患兒能夠接受更長時間的抗病毒臨床治療,其生長發育水平能否達到正常水平,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