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缺血性腦卒中的致殘率、致死率極高,據有關數據表明[1],在存活的患者當中就有60%~80%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且15%患者直接喪失自我生活管理能力,對其生存質量造成了直接影響。目前臨床上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西醫治療手段多以溶栓、抗凝以及降纖等方法為主,有效恢復與改善缺血損傷區域腦組織的血液供應,同時保護缺血腦組織免受代謝毒物[2]。據多個研究已表明[3],康復治療是提升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與降低其致殘、致死率的最有效方法,在患者早期進行相關康復治療能顯著降低其肌痙攣、肩痛以及手腕腫等并發癥現象發生。“治痿獨取陽明”是穴位按摩法的主要治療原則[4],分別以拿、揉、、按等輕重手法選取特定穴位,結合肢體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從而產生舒筋作用,提高了患者運動恢復能力。“神經調衡理論與技術”是宮長祥教授探索出的宮氏腦針療法[5],經中醫藥管理局“高新適宜技術”認證后,該治療方法已在嬰兒癱、截癱以及腦癱等多個疑難病中均獲得良好療效[6]。基于此,本文將探討中醫宮氏腦針結合穴位按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和試驗組,各20例。對照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54~78歲,平均年齡(62.21±10.49)歲;居住情況:獨居3例,與配偶居住12例,與子女居住5例。觀察組中男8例,女12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0.16±11.74)歲;居住情況:獨居5例,與配偶居住9例,與子女居住6例。試驗組中男13例,女7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2.38±11.74)歲;居住情況:獨居6例,與配偶居住10例,與子女居住4例。三組患者性別、年齡、居住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7]: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礙患者;梗死時間≥24 h;上肢偏癱、無精神疾病及家族史;患者及家屬自意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下肢深靜脈血栓;伴有心、肺、腎等器官衰竭;伴嚴重認知障礙;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依從性差,不愿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康復與藥物治療。患者發生腦梗死24 h后應給予常規心電圖檢查,維持氧飽和度>94%,若出現血壓升高現象,根據個體情況進行降壓處理,使舒張壓≥11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收縮壓≥200 mm Hg,并密切注意患者血壓變化。同時注意患者血糖水平,當患者血糖>10 mmol/L時給予胰島素治療,為其控制體溫、提供營養支持以及常規他汀類藥物降脂,阿司匹林腸溶片(拜阿司匹靈)抗血小板以及等藥物治療,并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康復師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相關運動訓練,分別進行關節被動屈伸、肌肉牽拉、揉按肩胛骨、捻手指、推拿及床邊坐位、站立與行走等針對性平衡、康復訓練。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宮式腦針治療。將宮氏腦針以每1.5~2.0 cm選一點的方式從枕外隆凸開始,沿頭部的正中線至頭頂,隨后同樣的定點距離,從頭頂至前發際沿正中線,2針/次,隔天1次,連扎6次。
1.3.3 試驗組 在對照組和觀察組基礎上結合穴位按摩治療。為預防患者上肢水腫、壓力性損傷、肩手綜合征、頭頸偏斜、肩關節半脫位、肘關節拘攣等不良病癥發生,分別以揉捏上肢、揉捏肩頸、揉按肩井、揉捏肩臂、揉捏肩穴、按揉手臂三穴、揉按前臂、彈撥小海、揉按手掌以及推捏手指等方法,分別采取不同穴位進行按摩,具體方法如下。
1.3.3.1 撫摸、揉捏上肢法 患者將身體呈功能體位并仰臥于病床上,引導其將健手掌置患側肩部前側的同時保持放松且均勻呼吸,盡量把注意力放在治療部位。口頭開始指導患者吸氣,健手適度用力,慢慢開始沿患側上肢前側向下撫摩到掌心,呼氣時用手背沿患肢后側向上撫摩到肩背部;采取同樣準備體位,引導并適當協助患者,以適度力道用健手指指腹放于患側肩部前內側,逐漸沿著上肢內側往下揉捏直至腕部,接著用患指背側緩慢向患肢后側往上揉捏至肩部,將該動作反復撫摸10~20次。
1.3.3.2 揉捏肩頸、肩井法 同以上準備體位一樣,指導患者將健手指指腹放于患側肩峰處,力度適中沿肩上部逐漸以斜向上位揉捏至肩頸部,該動作重復揉捏10~15次,健手指指腹放于患頸間斜方肌與側肩處,采取適中力度揉捏10~20次左右;最后以中指端按揉位于肩峰與第7頸椎棘突下連線的中點肩井穴3~5次,10~15 s/次。
1.3.3.3 揉捏肩臂、肩穴法 健手指指腹置于患側肩臂三角肌外上方,以適中力度,揉捏10~15次沿著患側外向下揉捏至三角肌下緣;引導患者將健手拇、食二指指腹分別放置于患側肩峰前下方的肩髑穴與肩峰后下方肩髑穴處,以力度適中的力道揉捏2 min,最后用于掌心上下撫摩10~15次。
1.3.3.4 按揉前臂、手臂三穴法 健手指指腹分別置于患肢腕部,力度適中,沿肩上部和前臂前后兩側向上揉捏至肘部,該揉捏次數反復進行5~10次,隨即以拇指及食指分別置放于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和橈側腕屈肌之間的內關穴以及橈、尺骨之間的外關穴,力度適中按揉5~15 s,健手指指腹分別置于患側手臂肩髑、合谷穴與曲池上,適度用力各按揉3~5 s;重復按揉3~5次。
1.3.3.5 彈撥小海法 口頭指導患者將健手4指指端置于患肢肘部后內側小海穴,以適中力度彈撥,直至無名指與小指感覺發麻、發酸為最佳效果,該彈撥動作次數5~10次。
1.3.3.6 揉按手掌、合谷法 患者將健側拇指與食指分別置于患肢大、小魚際的前后兩側,以適中力度向上揉捏至腕橫紋處,并反復揉捏15次左右,接著以拇指指端置放于掌內第二、三掌骨間,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的勞宮穴,以適中力度按揉1~2 min;健側手掌置于患肢手指背側,力度適中的向上揉捏至腕背橫紋處,次數10~20次。隨即以拇指指端置于手背拇、食二指肌肉隆起處的合谷穴,反復按壓30~60 s。
1.3.3.7 推捏手指法 健側拇指與食指分別置于患側肢手指內外與前后兩側,力度適中向上推捏至掌指橫紋處,每指依次推捏3~5次。
1.3.3.8 按摩要點 因患者除運動障礙外,患側常伴隨感覺障礙,過程中叮囑患者手法以規律、系統性由輕而重進行按摩,力度保持適宜,切記不可過猛,囑咐患者除各關節周圍外,避免追求穴位的脹、麻、酸感而用力按壓,以免造成創傷。按摩胸部時手法要輕緩,力度不可過大,防止損傷胸助骨,自我按摩1次/d,30~50 min/次,按摩量可隨著患側感覺及運動障礙的減輕逐漸增加,從而促進患者康復。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運動功能 選用Fugl-Meyer運動評定表[8]對患者治療第2、4、7、12天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定,該量表由上肢8項與下肢6項組成,其中還包含若干不等的子項目,均以0(無法完成該項功能)、1(可完成部分)、2(能夠順利完成)為3個評定標準,評分越高說明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狀態越好。
1.4.2 日常生活行為能力 采用ADL[9]對患者第2、4、7、12天的日常生活行為能力進行評定,該量表共有包括10個條目選項,分別為0、5、10、15分4種評分標準,本研究選取其中行走、穿衣、床椅轉移、進食這4個維度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能力進行對比。<20分:完全需要依賴他人;40~21分:重度功能障礙,明顯需要依賴他人;60~41分:中度功能障礙,生活需要一定的幫助;80~61分:生活自理良好,具有基本自理生活能力;100分:不需要依賴他人。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1.4.3 步行能力 選取Holden步行功能分級表[10]對患者第2、4、7、12天的步行能力進行評定,分別根據兩組患者在步行時需要旁人幫助次數的多少,評級最高分為5分,以0、1、2、3、4、5級評定。0級:不能行走,或需要2人協助行走;1級:無法保持平衡,需1人連續扶持行走;2級:可獨自行走,但需要1人間斷性扶持以保持平衡;3級:可獨自行走,但無法正常步行,需1人在不接觸身體的情況下在旁監護;4級:在上下樓梯或上下坡行走時較為困難;5級:可隨處行走。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不同時間段Fugl-Meyer運動評分比較 治療第2、4、7、12天,試驗組患者Fugl-Meyer運動評分分別為(11.88±2.75)、(14.34±3.07)、(23.48±3.30)、(30.99±5.32)分,均明顯高于觀察組的(10.09±2.03)、(12.84±1.56)、(20.43±2.78)、(27.81±3.74)分和對照組的(10.06±1.49)、(12.71±1.20)、(20.11±1.62)、(25.33±2.0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治療不同時間段ADL評分比較 治療第2、4、7、12天,試驗組患者ADL評分均高于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三組治療不同時間段Holden步行功能分級比較治療第2、4、7、12天,試驗組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級顯著優于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三組治療不同時間段Fugl-Meyer運動評分比較(,分)

表1 三組治療不同時間段Fugl-Meyer運動評分比較(,分)
注:與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三組治療不同時間段ADL評分比較(,分)

表2 三組治療不同時間段ADL評分比較(,分)
注:與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三組治療不同時間段Holden步行功能分級比較(,分)

表3 三組治療不同時間段Holden步行功能分級比較(,分)
注:與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aP<0.05
缺血性腦卒中又稱為腦梗死[11],為中老年人中的多發病,主要因全面神經功能及突然發生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的缺損,導致患者出現卒然昏仆、視覺缺陷、吞咽困難、偏癱及麻木無力等臨床病征[12]。因現代醫療水平不斷提高,腦卒中的致死率與逐漸下降,致殘率卻仍舊較高,相關數據表明[13],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伴有上肢功能障礙的高達83%,其中45%的患者都不具備自我生活能力,且伴有排便功能障礙、抑郁癥、肩手綜合征、失眠等后遺癥[14],對患者及其家屬生活質量帶來極大影響。隨著臨床醫學的多學科領域交叉與合作,中風偏癱的康復逐漸傾向于中西醫結合綜合康復治療的方法,其中包括熏蒸、針灸、中藥、推拿以及艾灸等治療方法[15]。穴位按摩是通過特殊的中醫療法,通過手肘施力于軀體的特殊位置,以刺激人體經絡穴位,具有調整機體臟腑功能、活血祛瘀與疏通筋絡等優勢[16]。宮氏腦針是以調節神經功能失調為治療特點,通過改變具體實相結構與調整神經功能,從而影響大腦,促進病情恢復[17]。
3.1 運動功能恢復情況 運動功能障礙屬于腦卒中患者中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據近年來較多的學者研究表明[18],康復醫學作為新興的臨床學科,對急性期腦梗死患者給予相關康復治療可有效降低其致殘率與一定恢復患者相關功能障礙。因此,本研究通過對照組實施基礎藥物治療后,指導患者開展關節被動屈伸、肌肉牽拉、揉按肩胛骨、捻手指、推拿及床邊坐位、站立與行走等針對性平衡和康復訓練[19]。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宮氏腦針治療,試驗組采取中醫宮氏腦針結合穴位按摩治療,為預防患者上肢水腫、壓力性損傷、肩手綜合征、頭頸偏斜、肩關節半脫位、肘關節拘攣等不良病癥發生,分別以按揉手臂三穴、揉按前臂、彈撥小海、揉按手掌以及推捏手指等方法,采取不同穴位進行按摩[20,21]。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第2、4、7、12天,試驗組患者Fugl-Meyer運動評分均明顯高于觀察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宮氏腦針結合穴位按摩的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患側肢體疼痛與運動功能障礙,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3.2 日常生活能力與步行能力恢復情況 平衡能力是人體每日開展活動的關鍵,而腦卒中患者由于形成了較為復雜的平衡癥候群,平衡能力的喪失造成患者無法獨立完成行走、日常洗漱、進食、站立以及個人衛生等自理行為,進而引發廢用性肌萎縮、痙攣與病理性損害等不良后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與病情康復[22]。本研究通過點按勞宮穴、合谷穴以及小海等穴位與腦針治療后使患者身體經絡疏通、滑利關節、氣血通順以及陰陽調和,從而引發其中樞神經環路聯系,促使殘存運動神經細胞達到興奮狀態,使得上肢血管與神經出現脹、麻、酸重感,并開始肌肉反射性與收縮,從而提高患者病情恢復[23]。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第2、4、7、12天,試驗組患者ADL評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級均優于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宮氏腦針結合穴位按摩可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與軟組織缺血、缺氧狀態,從而加快肢體恢復。
綜上所述,對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上肢功能障礙患者予以中醫宮氏腦針結合穴位按摩治療,可顯著提高患者的運動與日常生活行為能力,同時有效改善其步行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該護理值得臨床推廣并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