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玉瓊
在各類創傷患者中,胸部創傷占創傷性死亡的約1/4,是致殘和致死常見原因。而肋骨骨折占胸部創傷總病例的 50%~76%,多肋骨骨折可導致胸部的劇烈疼痛、連枷胸、創傷性血氣胸等并發癥[1]。傳統保守治療,雖可避免手術的創傷和風險,但可能引發呼吸功能、循環功能受到嚴重的障礙,且康復需要時間也較長[2]。手術治療可將骨折復位固定,獲得較好的效果,但是術后的疼痛往往造成患者呼吸功能受到一定的影響,造成血氧飽和度下降,影響機體酸堿平衡等。因此恢復患者的呼吸功能,是保障患者機體平衡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選取本院多發肋骨骨折康復期患者,進行不同方式康復,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多發肋骨骨折患者,采取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42.8±7.3)歲,受傷方式:交通事故23例,墜落傷5例,撞擊傷2例。實驗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42.1±6.8)歲,受傷方式:交通事故22例,墜落傷6例,撞擊傷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多發性肋骨骨折;恢復期可接受康復干預;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精神、意識、溝通、智力障礙;嚴重骨質疏松;接受能力與依從性較差者。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康復方法 對照組使用傳統呼吸功能鍛煉方法:采用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等呼吸功能鍛煉方式,操作前均詳細、耐心地講解作用及方法。實驗組采取呼吸器訓練:將吸氣軟管與浙江余姚公司生產的D型呼吸器相連接,指導手托住呼吸訓練器,將口唇含住吸管,要求其緩慢吸氣,觀察白色活塞上抬至目標刻度線后,保持2 s,待白色活塞逐步降低至底端后,將吸管從口腔中取出,以縮唇方式緩緩吐出氣體,待休息片刻后再行第2次訓練。15 min/次,2次/d。兩組均進行2周的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康復前后血氣(SaO2、PaO2)、肺功能指標(VC、FEV1/FVC)水平以及康復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以美國GEM Premier4000型全自動血氣分析儀測定分析患者SaO2、PaO2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康復前后血氣、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康復前,兩組患者血氣、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康復后,兩組患者血氣、肺功能指標水平均明顯改善,且實驗組患者SaO2、PaO2、VC、FEV1/FVC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康復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康復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康復前后血氣、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康復前后血氣、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
注:與對照組康復后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在多發性肋骨骨折后,因受外來直接暴力影響,肺部功能受到損傷,手術治療解決了骨折問題,但是肺部的損傷及手術的疼痛則對呼吸功能影響較為嚴重[3,4]。傳統呼吸訓練效果受患者康復的依從性、配合程度影響,具有較大的主觀性。而呼吸器訓練則直接將這種影響降為最低,達到較好的恢復呼吸功能的效果[5]。本研究中,經康復后,兩組患者血氣、肺功能指標水平均明顯改善,且實驗組患者SaO2、PaO2、VC、FEV1/FVC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康復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2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組研究結果與伏雪純等[6]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在多發肋骨骨折患者的康復中,采取呼吸器訓練,可明顯的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血氣指標,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