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權璽, 張 瑤
(桂林理工大學 藝術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毛南族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是廣西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及周邊地區。毛南族傳統手工制作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曾是毛南人必備的生存技能。毛南族的傳統手工業以竹器編織、雕刻、打鐵、紡織、染織、銀器打制、石工等較為常見,其中儺面具制作、花竹帽編織技藝等傳統手工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毛南族傳統手工技藝作為毛南族千百年來的民族文化的結晶,凝聚了歷史、文化、社會、精神等內容,是研究毛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領域。
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的主體,也是未來社會傳承和發展的主要力量。盡管國家已經開始重視青少年民族文化的教育并開設了一系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課程,但是青少年對這些課程的認知情況卻不容樂觀[1]。本研究以青少年學生對毛南族傳統手工藝認知現狀為切入點,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族、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中學生為調研對象,主要通過調查問卷了解青少年學生對毛南族傳統手工藝認知情況并就傳承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毛南族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提供參考。
國家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與管理條例。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這些文件和條例的頒布旨在重視和促進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凸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2]。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環江縣毛南族12-18歲青少年有10 491人,男青年5 566人,女青年4 925人。此次實地調研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第一中學,下南中學、水源二中12-18歲的初中、高中生為對象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2份,問卷有效率為98%。其中,男生203人,女生189人;毛南族學生279人,漢族學生82人,其它少數民族31人;初中生180人,高中生212人(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數據可知,青少年學生在接觸毛南族傳統手工藝的場合方面差別較大(見圖1)。毛南族青少年學生在傳統節日、祭祀、成年禮、結婚、喪事這5種場合中,接觸到毛南族傳統手工藝的比例分別為96.71%、90.56%、40.13%、72.29%、65.72%;漢族青少年學生分別為42.25%、55.38%、20.06%、16.77%、5.15%。其他少數民族青少年學生則分別是37.78%、 29.2%、30.65%、10.15%、18.28%。

圖1 青少年學生接觸毛南族傳統手工藝場合調研
可以看到,相較于漢族和其他民族青少年學生,毛南族青少年學生在節日、祭祀等場合接觸到本民族傳統手工藝的機會更高。由于民族文化傳統各異、毛南族傳統手工藝在毛南族日常生活和儀式性的節俗活動中有更頻繁的展現。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青少年學生則多不具備這樣的便利條件,通過縣內定期舉辦的毛南族節日活動(如肥套、分龍節)或不定期組織的毛南族傳統工藝展示活動成為他們接觸毛南族傳統手工藝的主要途徑、場合。
調查發現,毛南族、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青少年學生對毛南族傳統手工藝的喜好程度各異(見圖2)。其中毛南族青少年學生中表示很喜歡、喜歡毛南族傳統手工藝的比例是82.8%(25.81%+56.99%),表示一般和不喜歡、很不喜歡的占17.2%(15.05%+1.43%+0.72%);漢族青少年學生在這一問題上比例則分別是46.34%(14.63%+31.71%)、53.66(48.78%+3.66%+1.22%);其他少數民族則分別是41.93%(6.45%+35.48%)、58.07(54.84%+3.23%)。

圖2 青少年學生對毛南族傳統手工藝的態度
相對于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青少年學生,毛南族青少年學生對本民族的傳統手工藝接受、認可程度更高,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更強。 不過在調查中發現,各族青少年學生對毛南族傳統手工藝的“喜好”是淺層的。究其因,一是青少年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有興趣但不夠強烈,遠不如他們對社會時尚的追求;二是毛南族傳統手工藝種類繁多,制作程序復雜,制作過程耗時耗力,作為在校生肩負學習任務,難以深入理解與掌握;三是從政府到學校層面,對毛南族傳統手工藝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缺乏相應的教學條件和實踐訓練。諸般不利因素疊加,使青少年學生對毛南族傳統手工藝的認知停留在膚淺的“喜好”階段。
調查表明,支持對毛南族傳統手工藝進行保護和改良的青少年學生人數占比較高(見圖3)。其中,96.78%(62.37%+34.41%)的毛南族青少年學生持有這一態度,漢族青少年學生和其他少數民族學生則分別為70.73%(18.29%+52.44%)、93.55%41.94%+51.61%(見圖3)。

圖3 青少年學生對毛南族傳統手工藝保護和改良態度
由此可見,環江青少年學生對作為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毛南族傳統手工藝已存在的生存危機已有一定的了解,他們對民族傳統手工藝有深入接觸的愿望,但對略顯神秘的民族傳統手工藝與日常生活的疏離感到疑惑與不解,希望通過社會保護與改良拉近與這一文化傳統的距離。
關于青少年學生心目中的毛南族傳統手工藝代表的調查顯示,花竹帽(94.13%)、儺面具(91.07%)與銀器(82.14%)認可度較高,紡織(49.74%)、染織(34.18%)、鐵藝(24.23%)石工(16.58%)也得到了部分支持(見圖4)。

圖4 青少年學生心中毛南族傳統手工藝代表
儺面具是毛南族頻繁的民間祭祀活動中必備的神圣器物;花竹帽與銀器是毛南族女性日常佩戴的器物;傳統民族服裝在毛南族民間仍不乏穿戴者,紡織、染織工藝尚有一席之地。由于接觸較多,這或許是較多各族青少年學生將這些工藝視為代表的原因。至于實用性強的鐵藝與石工,在現代工業技藝的沖擊下日見式微,青少年學生少有機會接觸,“得票率”自然要低很多。
在理想化的毛南族傳統手工藝品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征這一問題的回答上,更高比例的毛南族青少年學生選擇有“民族特色”(占比86.08%)、“融入現代時尚元素” (占比93.21%);漢族青少年學生認為傳統手工藝應該有“文化內涵”(占比85.33%);更高比例的其他少數民族青少年學生則認為傳統毛南族民間手工藝應該具備高辨識度(占比92.55%)。

圖5 理想化毛南族傳統手工藝品特征
總體而言,青少年學生們對當代語境中的毛南族傳統手工藝應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深厚文化內涵有大體一致的看法,同時也基本認可毛南族傳統手工需順應時代潮流作出一定的改變。
以文化充實旅游內涵,以旅游帶動文化發展。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秀麗的自然,這里有環江木論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九萬山自然保護區與文雅天坑群,是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在民族傳統文化方面,毛南族肥套、分龍節等節俗文化頗具特色,環江優越的自然、人文資源都是發展地方旅游經濟的基礎和依托,由于交通、信息等長期閉塞,外界對環江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知之甚少。如今這些不利條件正在逐步改善,政府及相關旅游企業應加大地方旅游文化宣傳,讓更多的游客有機會領略毛南山鄉的魅力。傳統手工藝的振興依賴社會的發掘和扶持,這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只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傳統手工藝的流傳才能不斷創新和延續下去[3]。
毛南族傳統手工藝作為毛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傳承和發展必須是建立在人們內心自發尊重和熱愛基礎之上的,青少年作為傳統手工藝最直接的傳承人,首先要喚醒他們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愿意將個人的成長和本族文化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勵志發揚和傳承傳統手工藝文化。環江青少年(尤其是毛南族青少年)對于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認知,同時具有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手工技藝意愿。在基礎教育階段中,需要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的營造。建立傳承人學習基地,通過組織觀摩學習、實踐參與增強青少年的體驗感,拓寬青少年傳承人培養的思路。
品牌是衡量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毛南族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文化內涵豐富,是毛南族精神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可借鑒成功實踐,在環江鄉村建設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園,以實現文化資源的合理轉化,增強文化產品附加值,將辨識度高的文化資源打造成特色文化品牌。在提高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完善周邊民族文化產業鏈的同時,逐步實現文化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4]。毛南族傳統手工藝進入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園,可進一步提高其工藝及產品的品質,利于形成品牌,從而帶動就業,推動文化、旅游與服務業深度融合。
毛南族傳統手工藝品的加工方式多為純手工制作,因制作工藝復雜、流程繁瑣,導致生產成本高,進入市場后經濟回報率低。為了養家糊口,不少有意愿傳承這種手藝的年輕人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這是毛南族傳統手工藝面臨失傳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在當地建設、扶持一些與民族傳統手藝工生產相關的現代企業,形成產業鏈。實現生產技術革新,提高生產效率[5]。對于部分不適合機器化生產的技藝可以選擇傳統手工與現代機器相結合,分工協作,形成設計精美、質量上乘的生產加工體系,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帶領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發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前行。